2020年,伊朗女孩纳萨以4300美元的价格捐了一个肾。不久,受捐者因排异反应死去了,只留下依然清贫的现状,和她时不时会隐隐作痛的腰部。纳萨的有偿捐赠,是通过一个脏器市场来实现的,很多伊朗穷人将它当做了改变现状的途径之一。那么,这些有偿捐献脏器的人,真的脱贫了吗?
在伊朗首都德黑兰,有一条著名的“肾脏街”,这里是全球唯一合法进行器官买卖的地方。除了肾脏,肝脏、骨髓、角膜都可以在这里进行买卖,只是肾脏的买卖在这里占绝大部分,所以成了伊朗著名的肾脏街。这条街的两侧,到处贴满了类似于电线杆子小广告一样的纸片,上面清晰地标注了各种脏器的价格,顺带宣传一下自己的脏器如何健康,实施的医疗机构如何卫生、有保障。在这条街道上,生命被拆分成可以组装的零件,然后由买者货比三家。如果年纪大一些的脏器供体,价格就会打折;年轻一点的供体,就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为了获取更多的脏器来源,这里的广告也打得很惹眼:“人有两个肾,少一个同样可以生活,为什么不用它来改变命运呢?”
体检、登记、签字、付款、等待……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后,买卖就成为了现实。有人捡到了宝,有人后悔不跌,有人欣慰,有人气愤,各种复杂的情绪在器官买卖中应有尽有。那是在1997年,伊朗《有偿赠予法案》出台,也就是伊朗把买卖器官合法化了,那么为什么是伊朗?为什么全球只有伊朗这么做?作为“欧亚大陆桥”的伊朗,因为不怕美国,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地被国际制裁,它的工业得不到发展,又历经战争,伊朗的穷是一种没有盼头的穷。在精神上,伊朗人信奉《古兰经》,他们认为拯救一个人的生命,就等于拯救所有人,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如果同时还能得到报偿,未尝不是一举两得。为了将行业规范化,政府会给脏器进行大致定价,也会给捐献者一定的补偿金,还会赠送一年的医疗保险。此外,获得捐赠的人,也会给捐献者一定的费用,两个费用加在一起,似乎成了穷人改变命运的曙光。仅仅过了两年,之前排队等待移植的病人,就几乎不存在了,这似乎最大限度保障了病人的利益。但是有规则的地方就有反规则,即便器官买卖合法了,还是有人跨过政府进行黑市交易,一方面是买主为了获取更好的器官源,一方面是卖主获得更多了利益。一个名叫麦尔东的小伙子,只有二十多岁,因为生意失败欠了很多债。作为器官市场上的年轻一族,他是买主争相追逐的对象,价格也高出了很多。卖掉一个肾后,麦尔东还清了债务,还买了一辆车。但是不久后,他开车出了车祸,车子报废了,自己失业了,唯一留下的,是不再像以前一样强健的体魄,以及一封感谢信:“我会用我的一生好好呵护你给我的礼物。”纳萨和麦尔东,都是穷人捐赠脏器的一个缩影,这或许是他们一生中仅有的一次机会,绝大部分人只是暂时缓解了某些危机,但并没有彻底改变命运。也就是说,穷人永远不要妄想用卖掉自己身上的器官来变成富人,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或许很多人会选择保留健康的身体。当然,没有人能挡住富人的求生,很多外国人也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伊朗收购器官,这种产业链的诞生,总让人感受到一种并不是很舒服,却又不说不清那里不舒服的感觉。
也许伊朗政府的初心是好的,变味的是社会的操作、是不法分子的利用、是不可预见的健康隐患,而其中获利最大的,就是资本。纵然争议巨大,伊朗目前也并没有改变这项法律规范的想法,纵然这是一个赤裸裸的资本对穷人的剥削,但很多时候,都掩盖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平衡之下。作者:空行:池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