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豫一词中犹和豫分别指哪两种动物?

有趣冷知识哑 2024-10-31 17:21:19

“犹豫”一词形容拿不定主意,缺少主见不果断而自己对事情做不了主。

但将“犹豫”二字分开,“犹”有还、如同以及尚且等意思,而“豫”代表着安逸、欢快或高兴的意思,那将它们放在一起为什么含义就变了呢?

“犹豫”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离骚》中:“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实际上在此之前,“犹”和“豫”指的分别为两种“犹豫”的动物。

“犹”可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在古人的记载中,“犹”通常被用来指一种类似猿或猴子一样的动物,所以左边“犭”字旁表型,右边“尤”表声。

据古代“辞典”《尔雅》中的记录:“犹如麂,善登木”,意思是“犹”长得像麂(一种鹿科动物),擅长爬树。

《水经注》中的描述则更为详细:“山多犹猢,似猴而短足好游崖树,一腾百步,或三百丈,顺往倒返,乘空若飞”,这么看来古代的“犹”跟如今的猴子区别并不大。

《史记·吕后纪》索隐中则记录了犹的更多特性:“犹,猿类也。夘鼻长尾,性多疑”。

因此,“犹”在古代是一种像猴子或猿一样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活泼好动但生性多疑,一旦发现周围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便会爬上树枝,躲在茂密的树叶丛中探头探脑地四处查看。

等周围没有任何动静之后,它还会爬下树东张西望,再慌张地爬上树,再跳下来,就这样反反复复,不确定周围是否安全。

而“豫”与“犹”相反,为左表声,右表型。

《说文解字》中对其有解释:“豫,象之大者也”,也就是说,“豫”本意指体型较大的大象。

因为古代中原黄河流域的气候非常适合大象生存,也就是说三四千年前在如今河南一带生活着大量的大象。比如在安阳殷墟曾出土大象遗骸,而出土的甲骨文也记载商朝时期当时的人们捕获、驯养大象。

如今河南省的简称“豫”就是这么来的,“豫”字在象形文字中本就为一个人牵着一头象,只是后来气候变化,大象南迁,于是中原的大象也只存在于想象中了。

不过大象虽然体型庞大、魁梧有力,但它们在碰到新鲜事物时也常常小心翼翼,特别是在伸着长鼻子取物时,总是左摇右晃地难以确定。

所以《道德经》中对其描述“豫兮,若冬涉川”,形容大象的某些动作就像是冬天趟过冰冷的河水一样,是进是退难以琢磨。

于是古人认为“犹”与“豫”这两种纠结的动物都有共同的特点,做事不果断、迟疑不决,干脆就将两者放到一起,组成“犹豫”一词。

“犹豫”才有了如今优柔寡断的意思,形容没有主见的人。

0 阅读:6

有趣冷知识哑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