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N多年前,就有网友提出不同看法,说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并非直隶一省的军官学校。笔者《保定速成学堂、保定军官学堂、保定军官学校》一文发出后,同样的声音又再次出现。
我就再说一说这个事儿。
一就从这北洋二字说起。
在我看来,北洋二字,前后应该区分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给予定义。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时期,北洋或者指的是北部沿海地区,或者指的是北部沿海省份的洋务。
第三阶段,大约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直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结束,北洋或者指的是北洋军阀,或者指的是北洋军阀操控的政权。
而中间第二阶段,即从各省常备军编练至北洋陆军六镇编成这新式军队创练期间,北洋指的就是直隶省。
民初记者吴虬1930年代所著《北洋派之起源及其崩溃》一书中,有这样的说法:“缘鸦片战后,满清与外人约定五口通商,江南、河北两省,向称南洋、北洋,自后两江总督,为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为北洋通商大臣。”
确如吴虬所言,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辖下的直隶省,很多事物都流行用“北洋”二字冠名,像什么北洋大学呀、北洋饭店呀、北洋画报呀等等。潜移默化间,大约到了甲午战争之后(很难说清楚一个具体时间点),朝野上下口口声声所称的北洋,就渐渐成为直隶省的代称,并从民间俚语走入公牍文件,俨然成了标准。
江苏省的南洋之称也一样。
比如《光绪政要》兵部卷(二)所载光绪二十四(1898)年二月二十六日军机处兵部奏折中,就有如下文字:
“拟由地方官酌量设法每省筹立武备学堂一区,择武生之才武聪颖者,年力富强自愿入堂肄业者……督同训练。其挑选教习之法,如南洋、北洋、湖北等省,先经设有武备学堂……”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南洋、北洋和湖北一样,是以一个省来表述的。
再如光绪三十(1904)年十二月刊《华北杂志》中的评论,也有:
“当时各省武备学堂毕业生,除了北洋、湖北两省成材较众外,他省能造就成材的确是少有的。”
就更显北洋乃一省之说。
如果对清末练兵这段历史感兴趣,就知道当年练兵最著成效者,乃直隶、江苏、湖北三省。而若对照当年文献,则“北洋、南洋、湖北三省”的表述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都足以表明,北洋、南洋在这里分别代指的就是直隶和江苏。
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招生要求:“十八至二十五岁,须相貌魁梧,身体强壮,文理通顺,方为合格。其家无兄弟,素行不修,及习染嗜好者,概不收录”。重要的信息是关于招录比例,明确要求:“土著六成,客籍四成为率”。
“土著六成,客籍四成”,就是说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在招录时的名额分配,直隶省籍的占60%,非直隶省籍的占40%。
该学堂总共办了三期,步、马、炮、工、辎五科共毕业719人。除其中12人籍贯缺失不可考外,707人的省籍分布:直隶420人,占59%;京兆115人,占16%;安徽69人,占9.7%;河南59人,占8%;山东40人,占5.6%;江苏16人,占2%。还有其他各省的学生,都在10人以下。
列出这组数字想说明什么呢?是想说明,也只有省办的军校,才可能出现这样的生源比例。北洋速成武备学堂既然是直隶省所办,那直隶省人自然居多数。云南讲武堂、广东武备学堂、四川军官学堂等,同样有这样的特点,而且远甚于此。
说句题外话,相比南方很多省的讲武堂或武备学堂只招本省人,外省人几乎不取的情况,直隶这“客籍四成”的招录比例,老袁算是相当有量了。这也看出他不想仅仅局限于直隶一省做土皇帝,而欲称霸全中国的野心。
二为什么北洋速成武备学堂要由直隶省办而不是由清廷中央来办呢?
说来甚是荒唐。原来,一直到1906年以前,昏庸腐朽的满清政权还没有一所全国性质的武备学堂(军官学校)。当时的武备学堂,都是各省办各省的。比如广东速成武备学堂、四川速成武备学堂、浙江速成武备学堂、甘肃速成武备学堂等等,都是省办的军官学校。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就和全国各省的武备学堂一样,它也只是直隶省办的军官学校。
之所以军官学校要由各省办各省的,自然是奉旨而办,光绪二十七(1901)年七月壬辰,清皇下旨:
“现在整顿兵制,停止武科,亟应于各直省会建立武备学堂,以期培养将材,练成劲旅。查北洋、湖北所设武备学堂及山东所设随营学堂,均已办有规模……其余各省,即著该督抚设法筹建,一体仿照办理,以归划一。”
这便是省办军官学校的根据。
那时的满清政权已经昏庸无能到了极点,差不多已经完全被架空。下旨要各省办军校没过几年,到了1906年,在袁世凯的操控之下,朝廷以各省所办武备学堂“所定办法,彼此参差,究于统一练兵有所扞格”,又勒令各省武备学堂一律停办,以原属直隶的北洋速成武备学堂为底子,在此基础上变更隶属,升级为全国性的武备学堂,名曰陆军速成学堂,史称通国陆军速成学堂。
直到这个时候,清王朝才终于有了一所中央直辖的军官学校。
再看看通国陆军速成学堂每期的招生名额分配:
京兆80名;
直隶、江苏、湖北、四川、广东,各60名;
顺天、奉天、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云南,各40名;
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广西、贵州、吉林、黑龙江,各30名;
江宁、杭州、福州、成都、荆州、广州、绥远、热河、察哈尔的八旗兵营,各10名;
密云、青州、西安的八旗兵营,各8名;
宁夏八旗兵营6名。
总计1140名。
通国陆军速成学堂共办两期,实际录取和毕业情况与计划数有不小差距。下列为该学堂两期实际毕业的1216名学生中各省籍的人数:
京兆194人;直隶91人;湖北91人;广东80人;江苏72人;四川69人;浙江57人;福建52人;奉天49人;山东49人;江西48人;安徽46人;河南45人;湖南40人;陕西40人;山西35人;广西33人;云南26人;贵州26人;吉林24人;黑龙江19人;甘肃19人;热河3人;绥远2人。
看到没有,和先前那个“土著六成,客籍四成”的招录比例相比,已经大不一样。虽然堂址仍在直隶,但生源比例已不是以直隶人独大。这就是国办军校和省办军校的区别。
三北洋军阀最初的起源,造成了日后军中将领省籍的严重不平衡。到直皖战争前,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已经占据了当时北洋陆军各主要岗位,成为军中要角。据1919年的一个统计,这时的该学堂毕业生,已有82人成为少将以上带兵官。这82人中,按省籍计,居前三者:
直隶54人;
安徽10人;
山东6人。
其他各省的人数,就很是零星了。
和清末各省分别练兵时别的省军所不同的是,北洋军做大了。民国后的北洋军早已经不再是直隶一省的军队,但直籍将领在军中居多的情况仍然在继续延伸。到1928年北洋军阀灭亡之时,该政权总共授予上将65人。这65员上将中,按省籍计,居前三者:
直隶22人;
安徽9人;
山东6人。
其他各省的人数,同样很零星。
某个时期和某支军队中某个省籍的将军比例占优,都是有原因的。李自成大顺军、张献忠大西军将领陕北人居多,是因为明末农民起义爆发于陕北;太平军将领广西人居多,是因为太平军金田起义起自广西;红军将领湘鄂赣川人居多,是因为土地革命最先掀起于这几个省,不是、至少主要不是那些地方比别的地方的人种优秀。
同样的道理,北洋将帅中之所以直隶人占压倒多数,不是因为直隶人比别的地方的人更加尚武善战,至少主要不是。是啥呢?是因为北洋军阀是在北洋陆军的基础上发展壮大并演变而成,而北洋陆军,最初就是直隶陆军。既然军队诞生于直隶,最初参军的、之后成长为军队上层骨干的,自然以直隶人居多,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