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八大菜系之一,鲁菜在中国餐饮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兴起,制作工艺繁琐的鲁菜渐渐归于平淡,在很多城市都能看到川菜馆和湘菜馆,鲁菜馆则比较少,更不用说在国外了。倒是有一个国家鲁菜的影响比较大,那就是韩国。这里面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
从古至今,朝鲜半岛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箕子朝鲜与卫满朝鲜的建立者都来自中原王朝。明朝时期,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派兵入朝支援。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当时清王朝派遣吴长庆率领位于砚台的5艘轮船赶赴朝鲜,随行人员包括士兵3000多名以及商人40余名。
其后不久,中朝两国签订水路贸易协定,建立全面通商关系,同时也打开华侨大量流入朝鲜的大门。据相关史料统计,1922年左右,朝鲜半岛的华侨已经有10万人之众。这些华侨90%以上来自与朝鲜半岛紧邻的山东省,因此,把鲁菜文化传入朝鲜半岛就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初抵朝鲜半岛的华人,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资本雄厚的人从事商业贸易,一般的商人经营杂货铺、食品店。那时候胶东地区的很多农民,从日照、青岛等地带去蔬菜种子,干脆在汉城和仁川的郊区种植。山东自古以来农业发达,农民善于种植,不久后,汉城和仁川的菜市场就有华人垄断了。
除了商人和种菜的人之外,还有大量的华工。这些人开采矿业、从事建筑业。据相关资料显示:1918年,以山东人为主的劳工占韩国矿工的18%。这一段时期,进入韩国的华人又过去的商人转变为劳工为主。这其中,1923年1至3月份,有1万多名劳工进入韩国;1924年半年间,更是有两万多名劳工进入韩国。劳工的大量进入弥补了韩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韩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同时意味着,华人大量进入,带去了齐鲁之地的饮食文化。
02鲁菜在韩国初期发展由于大量山东华侨的进入,也由于华侨的身份地位各不相同,作为服务华侨的餐饮业经营类型也各不相同。主要分为服务劳工、小商人的烧饼店、水饺店、包子铺等,另外就是服务于大商人的中华料理店。
鲁菜文化在韩国的飞速发展期在1910年左右,其主要表现在以鲁菜馆为主的中华料理店和从业者的增多。
据相关史料显示:
1908年仁川有8家中华料理店,经营人员26名。
1910年,汉城有中华料理店33家,烧饼店17家,从业者176名。
而到了1930年,根据朝鲜总督府实施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朝鲜半岛全境内的中华料理店已经多达1635家,烧饼店1139家,从业人员2349名。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山东人,因此可以说,这一时期以鲁菜文化为主的中华料理在韩国的快速发展期,除了城市之外,农村也可见中华料理店。
这时候以山东人为主的华侨也增长了10倍,接近10万人。以华侨经营的布店为例,当时华侨布匹商店有2116家,占整个朝鲜商业主体的20%,销售额占总额的30%,可见华侨商业的繁荣。
自然,商业的繁荣为鲁菜文化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时候,山东华侨制作的烧饼、饺子、包子等大众饮食,因为价格低廉受到韩国人的欢迎,不仅韩国劳动者喜欢食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大众食品,影响着韩国人的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以鲁菜为主的中华料理店成为商务洽谈、信息传递、文人雅士、民族独立革命者聚会的活动场所,受到华侨、韩国知识分子以及富裕阶层的欢迎。华侨饭店的生意兴隆,也影响了韩国饭店和日本饭店,甚至很多韩国人也假如了开办中华料理店的情形,促进了鲁菜文化的传播。
这其中,在韩国有名的鲁菜料理店主要有三家:
1907年创办的雅叙园饭店。
1902年创办的共和春饭店。
1908年创办的中华楼。
1907年,山东烟台福山县出身的华侨徐广宾创办了雅叙园饭店。福山是鲁菜的四个重要发源地之一,另外三个是博山、济南和曲阜。明清时代,鲁菜作为宫廷菜很有名气,影响力广泛,其中在京城,有大量的烟台福山厨师。雅叙园饭店在韩国的创办,在韩国鲁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一家高档鲁菜馆,其顾客主要以高管和当地上层阶级为主。
1912年,山东华侨于希光到韩国后,建立了山东会馆,成为当时山东华侨聚会的场所。于希光看到当地山东华侨众多,于是在餐厅业务的基础创办成大饭店,主要以经营高档鲁菜为主。
辛和革命时期,于希光为了纪念革命成功,特意将山东会馆改名为“共和春饭店”。共和春饭店的经营理念并不保守,而是根据韩国顾客饮食的习惯,不断把鲁菜进行改良,以适应当地老百姓的口味,不仅受到韩国上层人士的欢迎,也受到韩国一般庶民的欢迎,低档中餐得到了普及。
1918年,以赖绍晶为首的40多名华侨接手了韩国大佛宾馆,改建成鲁菜酒店中华楼。除了作为酒店之外,中华楼还是华商进行情报交换、商业洽谈、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交场所,开业之初就形成盛况。
由以上看出,当时鲁菜饭店在韩国的经营方式,主要分为独资和合资两种,资本雄厚的华商独资,而一般的华侨也看中了在韩国开办中华料理店的商机,多人参股合资开办饭店,到期分红。
但不管哪种方式,都促进了鲁菜文化在韩国的传播。
03鲁菜文化在韩国发展的暗淡期在世界各国的华侨中,韩国华侨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首先,韩国华侨主要以山东人为主,占在韩华侨的90%以上。其次,近一百年来,朝鲜半岛经历多次战争,不仅对朝鲜本地人造成伤害,同样对华侨造成了很大伤害。再次,朝鲜半岛是单一民族国家,有强烈的排外情节,这就注定了华侨在韩国的发展充满坎坷。换言之,华侨发展的怎样,与所在国的政策息息相关。
尤其是日本侵吞朝鲜之后,为了限制华人商业的发展,对华商实行了很多限制性措施。以餐饮业为例。
1940年,朝鲜总督实行税制改革,大幅度提高了餐饮业是饮食税,同时对餐厅的菜品进行限价,由于小麦供应不足,对饭店实行面粉配给制,这让大量使用面粉的鲁菜馆陷入困境。
因此在这一时期,鲁菜馆出现了 合并经营、裁员、关店的风潮。
而在韩国独立后,由于排外情绪严重,导致政策对华侨实行差别待遇。先后实行了国籍法、仓库封锁令,外国人土地所有法等一系列限制外国人发展的措施,这导致大量华商的经营陷入困境,很多华侨选择回国或者到别的国家去。而留下来的华侨,则大多选择经营小规模的中餐馆。
这成为那时候华侨谋生的主要手段。
但即便如此,韩国人也没有放过这些小规模的中餐馆。一再踹限制性措施,实行差别化对待,比如韩国餐厅和日本餐厅,都可以售卖米饭,唯独华侨经营的餐厅不能售卖米饭,米饭是韩国人的主食,这就意味着中餐厅的顾客会大量减少。为了防止中餐厅的扩张,加征税费,降低中餐厅的收益。
可以说,这一段时期,不仅华商从事其他贸易经营困难,从事小规模中餐馆的华侨,经营也很困难。
然而,华侨还是在艰难中生存了下来。尤其是从事中餐馆经营的大量华商,不但坚持了下来,还不断改良饮食以适应韩国人的口味。如果说鲁菜饮食在韩国留下什么“遗产”的话,我想非炸酱面莫属了。
04起源于鲁菜馆的炸酱面,成为韩国的“国民饮食”初到韩国的华人,谋生主要依靠“三把刀”:菜刀、剪刀、剃头刀。“菜刀”就是做厨师的。烟台福山曾经是“厨师之乡”,因此到韩国经营餐馆是当时华人谋生的一个重要手段。也由于独立之后的韩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华侨经商出台了很多限制性措施,比如店铺不允许超过50坪,提高税率,提高酒水的价格等等,这就形成华人与韩国人的差别对待。韩国人的店铺可以不断扩大规模,而华人无论怎样经营都不允许店铺扩张。甚至不允许华人餐馆售卖米饭。
这就相当欺负人了。然而即便在这样的限制中,华侨仍然顽强生存下来:不让卖米饭就卖面食。
炸酱面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的。那时候很多华侨餐馆都卖炸酱面,因此韩国华人得了一个“炸酱面”的外号。
炸酱面在韩国的兴起,起源于鲁菜料理店“共和春”饭店。
那时候的共和春饭店,主要接待华侨商人和劳工。来自山东的老板于希光发现,中国菜肴主要以煎炒为主,制作方法复杂,更要紧的是韩国物资贫乏,要制作出高档鲁菜成本较高,这就限制了中华料理在韩国的经营,如何让华侨和韩国当地人吃到物美价廉而又制作快捷的饮食呢?
于希光想到了炸酱面。
经过多方改良后,共和春饭店制作的炸酱面面世了,炸酱由原先鲁菜饮食的炸酱,转变为韩国当地用黑豆制成的“春酱”,还在炸酱里加入了当地种植的洋葱和萝卜,这样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还适合韩国人的口味。中华料理店本身就受到韩国人的欢迎,被视为高档餐厅的代表,而这种制作简单,口味适合当地人的炸酱面,一经推出后就受到韩国人的欢迎。
在当时,炸酱面被韩国人称之为珍贵且奢侈的食物。只有在一些具有特殊纪念的日子里,韩国人用吃炸酱面的方式来纪念。比如韩国人的生日,学生们毕业典礼等日子,家庭庆祝吃的就是炸酱面。久而久之,吃炸酱面来庆祝或纪念一些特殊日子,成为韩国人的一种记忆和情结。
据相关资料显示,炸酱面如今已经成为韩国的“国民饮食”,日售卖量多达800万碗!如果说鲁菜饮食在韩国留下什么“遗产”的话,那么非炸酱面莫属。至今在仁川,由山东华侨创办的中华料理店“共和春”、“中华楼”等仍然在经营。其中“共和春”老店已经被辟为“炸酱面博物馆”,店铺内外修葺一新,讲述了炸酱面起源山东并由共和春饭店普及到韩国的历史。
总结通过鲁菜在韩国的发展,思索鲁菜的未来在中华餐饮史上,鲁菜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制作复杂的鲁菜渐渐式微。在各大城市中,人们常见的是川菜馆、湘菜馆,鲁菜大隐隐于市,相比于其他菜系鲁菜的价格也高,很难做到大众化、普及化。韩国鲁菜是山东华侨带过去的,有过辉煌的历史,最终归于平淡,但即便如此,鲁菜饮食还是给韩国留下了很大遗产:炸酱面!
由炸酱面在韩国的起源、改良和普及可知,任何一种菜系或饮食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发展变化,墨守成规是不可取的。韩国人饮食清淡,喜欢吃辣、甜,喜欢吃米饭,作为面食的炸酱面被韩国人接受并迅速普及,称为“国民饮食”,就是不断改良的结果。
这也给鲁菜一种启示:只有与时俱进,不但改良,才能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