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向来是牵动全球市场神经的重要因素。欧洲央行和美联储在政策取向上的明显分歧,更是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当美联储坚定加息抗通胀的同时,欧洲央行却传出了6月降息的明确信号。
这一出人意料的举措,无疑对美元构成了"反戈一击"。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欧洲央行无视美联储、坚持降息?这一决定又将如何影响全球金融市场?
一、欧洲央行无视美联储,坚持降息的原因当美联储紧锣密鼓地加息时,欧洲央行却偏偏选择了逆流而上。这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是欧洲央行不得不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
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欧元区GDP环比仅增长0.1%,创下202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新低。与美国强劲的经济复苏形成鲜明对比。
持续低迷的通胀率也令欧洲央行备感压力。4月份,欧元区通胀率仅为1.2%,远低于2%的目标水平。
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曾表示,若通胀率长期偏离目标,央行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予以应对。看来,此次降息正是这一承诺的兑现。
此外,欧洲央行对美联储加息也心存担忧。一方面,美元流动性收紧可能冲击欧元区脆弱的复苏势头;
另一方面,美元走强也将令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剧欧元区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欧洲央行此举,无疑也有对冲美联储加息负面影响的考量。
当然,欧洲央行的降息决定也并非毫无争议。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通胀预期尚未明显回升的情况下,贸然降息可能会削弱央行的公信力,甚至引发资产泡沫等风险。
但欧洲央行显然认为,当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迫切需要,还是超过了其他考量。
正所谓"有利有弊",欧洲央行这一看似"离经叛道"的举措,到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时间检验。
二、欧洲央行降息对市场的影响毫无疑问,欧洲央行的出人意料之举,在金融市场掀起了轩然大波。
首当其冲的,当属欧元兑美元汇率。消息公布后,欧元兑美元应声下跌,一度失守1.20关口。
要知道,今年4月中旬,这一汇率还曾突破1.24,创下近两年新高。
如此剧烈的波动,充分反映了市场对欧银决策的"错愕"。
从理论上讲,降息将推低欧元区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收益率,降低欧元相对吸引力,从而导致欧元走软。
但从中长期来看,若降息真的起到提振欧元区经济的效果,欧元未来仍有望重拾升势。
毕竟,经济基本面才是决定汇率的根本因素。
与汇市的波澜不惊相比,欧洲股市的反应则更为积极。泛欧斯托克50指数在消息发布后大幅上涨1.5%,创下三个月来最大单日涨幅。
降息预期提振了市场对企业盈利的乐观情绪,刺激了股市做多热情。低利率环境也将驱动资金从债市流向风险更高的股市,形成利好。
不过,债券投资者的日子可能就没那么滋润了。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下行,最低触及 -0.6%的历史新低。
要知道,去年10月德债收益率曾一度转正,市场还曾为负利率时代的终结而欢呼雀跃。
如今欧银重启宽松,德债收益率恐怕还要在负值区域徘徊许久。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洲央行的举措还可能产生"蝴蝶效应",给全球金融市场带来连锁反应。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等向来与欧洲央行政策步调一致,它们会不会紧随其后降息?
这无疑将令全球低利率时代再度延续。再比如,部分新兴经济体为防止资本外流,也可能跟进降息。
种种因素叠加,全球货币宽松的大趋势恐怕还将持续下去。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30年代的"贬值竞赛"。当时,主要经济体为刺激出口,纷纷贬低本国货币,结果却是各国经济都深陷泥潭。
如今,虽然还称不上"货币战争",但若各国央行持续推行宽松,负面效应也将不可小觑。
结语欧洲央行无视美联储、坚持降息,是当前复杂经济形势下的一次大胆尝试。
无论是为了提振疲软的经济,还是应对美联储加息的负面冲击,欧洲央行的这一决定都展现出了其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的决心。
抽走美元后,美国开始收购全世界优良资产了。 美国人大量印刷美元和发行美债,踢俄罗斯出WIFT就玩残了,这个交易系统正在被世界唾弃。美国人已经玩不转了。中国应该立即规定:中国商品必须CIPS交易。 世界各国才能摆脱美国的收割。
好,支持。问题是能执行多久?执行后有效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