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100年前的小说,精准预言了百年后的上海,鲁迅却说:皆不称

井夫看事 2024-03-09 06:39:07

一本100年前的「穿越」小说

精准预言了「百年后」的上海

作者还是「沪上十大名医」

鲁迅却说:“皆不称(胡编乱造)”

……

100年前的穿越小说,描述了100年后的现实,鲁迅却说:胡说八道!01

「1910年」,陆士谔的幻想小说《新中国》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不只是因为「穿越」这个后来才火起来的题材这么早就出现了!更因为在当时的上海处于一片交困之中……

小说里,却描述了高度发达的未来上海!

甚至在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才发现,故事里的许多描述,竟然都是真的!

譬如陆士谔详细描写的三大工程,与如今延安东路隧道、地铁一号线以及南浦大桥恰好吻合

不禁让人想问,难不成「陆士谔会预言」吗?

02

带着疑问,我拜读了一下小说的内容:

这部幻想小说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陆云翔在无聊之际,偶尔喝了自己好友李友琴赠送给自己的陈年花雕,在醉酒后穿越到了几十年后的上海。

一穿越,他就见到了一个文明发达、面貌一新的上海,

在这个未来的上海市里有着三大工程,正是现在的地铁,南浦大桥和延安东路隧道!

甚至上海的“南洋公学”在国家和政府的投资改造下,也成了综合性的大学,同时那里面还有许多来自海外前来求学的留学生……

在故事里……我们国力强盛,整个上海车水马龙,繁华异常。

而这些描述放在现在,便正是我们的国家、现在的上海。

这篇小说像是一篇纪实文学穿越了百年时光。

03

这样的一部小说,怎么可能不轰动?

当时民众们但凡有点闲钱都会想买来一睹真容。

可偏偏就在这时候,鲁迅看到了这篇小说。

他读过后,没有觉得惊奇,反而摇摇头,直接下了三个字的「严厉评语」!

他的话也直接浇灭了民众的热情,毕竟连文学大家都这么说,哪里还有什么好的评价呢?

当时鲁迅如是说:「“皆不称”」

意思就是这整部小说皆为胡说八道,没有依据。

可事实真是如此吗?

小说揭秘,种种见闻凝聚成了未来的缩影!04

说《新中国》是没有依据,陆士谔在胡说八道,难道是「鲁迅目光短浅」吗?

其实,这还真不完全怪鲁迅先生

那个年代别说没有如今的网络环境,连互联网也没有。

想一想吧:「穿越」、「新世界」这些词汇放在100年前,尤其还是那个时代。

只是被文人批评,这都算轻的!

毕竟按照当时我国的国情,想要实现陆士谔书中这样的场景,是个人都会觉得痴人说梦。

但现如今,我们再次翻开这本陆士谔百年前创作的文学作品,才会纷纷为陆士谔的「预言能力」感到不可思议。

一篇小说,就算他的目光再长远,又是怎么成功预测到了上海百年后的景象呢?

身在积贫积弱已久的旧中国,陆士谔又是如何敢做出这样大胆的预测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有依据的。

05

早年的时候,陆士谔放弃了自己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妹妹。

这反而给他带来了不同的机遇!

他的弟弟妹妹毕业后,先后加入了我国的进步团体,如中国同盟会和南社等。

同时他的弟弟还因为学习成绩优异,先后到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学习。

在手足的影响下,陆士谔也很早就接触了《共产党宣言》这样的进步读物。

他打破了一直以来封建思想的桎梏,新思想开始得到启蒙。

这让他乐于接受一些西方的新事物,甚至在结婚的时候,都选择了刚传入国内的西式婚纱,还拍摄了婚纱照。

所以,能描述「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的未来」,就是从这时候打下了基础。

至于小说里精准预言的三大工程,则更是源于“巧合”。

06

当时,陆士谔赖以为生的「职业是医生」。

而勤奋好学的他,也确实在医学界打出一片天地,所以经常有人邀请他外出就诊。

在上海跑的多了,陆士谔自然对地理和交通十分了解。

加上他的弟弟留学回国后,时常给他讲国外的所见所闻——毕竟当时西方的一些交通设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因此两相结合,陆士谔也会经常在无人时刻畅想一下:上海如果也能如此发展,该多好?

与此同时,由于他的弟弟修读了法学专业,聊天之下,更是让好学的陆士谔对于世界各国的法律和宪法也有一定了解。

这直接让后来的《新中国》,填补了社会背景的空白。

以上种种,但凡缺一,也不可能有《新中国》的诞生。

但这些虽然有迹可循。

整篇小说最为玄妙的还是“内国博览会”的描写!

07

如果你看过《新中国》就一定知道,陆士谔在这部小说中曾提及“内国博览会”。

因此不少人觉得这个“内国博览会”就是上海举办的“万国博览会”!

不过事实上,二者虽然相似,但还是不同。

毕竟书中“内国博览会”更多的是指上海成为了顶尖城市后,也成为了国内的一个重要交流场所。

而真实的“万国博览会”则是世界性质的。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陆士谔虽然已经有极其强大的展望能力。可我国的发展还是超过了想象,变得更加强大!

这一点,其实也验证了陆士谔并非是「预言家」,更像是一个具有长远目光的「思想家」!

只是令人疑惑的是,他明明已经依靠医生功成名就,为什么非要写小说呢?

辍学打工,遇见贵人,潜心修炼,27岁才开始双线前进!08

陆士谔可以算是最终在医学领域和文学领域上都有造诣的人。

拥有同样类似经历的人,其实还有前文中批判过他的鲁迅!

只是「鲁迅直接弃医从文,陆士谔却两手都抓,两手都硬」!

他是如何做到的?还是源自机遇和坚持。

正如前面所说,家道中落后,他放弃读书机会,让弟弟妹妹去上学。

而他为了能够减轻家里经济负担,索性直接离开家里出门赚钱。

当时,他只有14岁!

年纪小,选择也不多,只能去当铺当学徒。

这一下不光收入不多,而且还备受排挤与欺负,当时一方面为了解决心中烦闷,一方面也为了多挣点钱。

他甚至还选择了到大街上卖唱,以此来换取多一些收入。

可惜他放得下身子,他家里放不下身段。

一份书信,陆士谔就被召回了家,也打开了新的门

09

虽然家道中落,但是曾经也算「名门」

卖唱怎么能符合身份?陆士谔的父母就像「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直接把他叫回家里。

许是命运早有安排,若非如此,也没有日后的医学家和小说家。

陆士谔17岁的时候,就遇见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贵人:唐纯斋

「唐纯斋是谁」?那可是当时响当当的名医,一次机缘巧合的相遇,两个人直接看对了眼。

自此陆士谔就成了唐纯斋的徒弟,面对好不容易出现的机会。

本就好学的陆士谔当然知道要好好把握。

时光一晃,就是10年过去了。

27岁的陆士谔出师后,就开始从事医学相关工作,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

也正是这一年,陆士谔其实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双线操作」

10

一边行医,一边给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沁梅子」。

陆士谔开始了他医学和文学的共同旅程。

由于他的伯父和父亲曾经都曾是「清政府的秀才」。

耳濡目染,从小他就爱读书。这个爱好哪怕后来辍学也没有放下。

可是生活的压力让他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爱好,直到27岁出师,有了彻底养活自己的能力后,他才开始创作。

《精禽填海记》虽然是他的第一步作品,但是因为有一定的底子,所以直接达到了出版的要求。

不过文学市场并不简单,纵然出版,却没有火起来,也没有为他积累太多的读者。

可陆士谔并不放弃,毕竟这不是他的工作而是爱好,哪怕「为爱发电」他也愿意!

那阵他刚行医还没打响名号,因此也就有比较多的时间来进行文学创作。

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仅仅三年后,他的另一部作品又问世了,那就是《鬼国史》。

同样的经历,同样的不火,同样的不放弃。

随着他医学上的路越走越顺,他的文学之路终于收获果实。

又是两年后,陆士谔出版的幻想小说《新中国》一经出版。

立刻大卖!

成就医学文学双料大家!但历史仍有遗憾……11

虽然这部小说被鲁迅评为了「皆不称」!

但是它动摇不了该书已经火爆的事实,也动摇不了陆士谔的决心。

他一生里一共创作了100百余部作品,里面有大量的文学类作品!

当然,这其中也有不少医学类的作品。

而他行医的名号也在47岁那年彻底打响。

那时候,他医治好一位富商的疑难杂症,在富商的宣传下彻底的打响了名声,也成为了“沪上十大名医之一”

至此,陆士谔成为中国医学史和文学史上颇有盛名的“大家”。

我们一方面能在《医学南针》、《分类王孟英医案》、《家庭医术》、《妇人科》等医学著作中学到医学知识。

也能在除了《新中国》中看到他强大的幻想能力,当然还有他创作的《新上海》,也给我们揭露了那个那个时代上海十里洋场中的各种丑恶,用来反思。

只是,时光还是留下了遗憾……

12

由于鲁迅的影响,后期许多民众都认为他的想法是胡扯,因此《新中国》一书让他们在观看后并未将其好好保留。

这就导致现在这本小说的存书十分稀少,就连上海图书馆也仅有一本。

所幸如今网络发达,一些作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来阅读学习。

那么,你愿意看一看这本曾经的百年奇书「新中国」吗



0 阅读:12

井夫看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