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四川,人们肯定想到四川天蜀之国,美女众多,人的皮肤白如雪凝,长得俊,川菜味道一流。但很少人想到,古代中国造反第一大省,那就是富庶的四川。
在中国自古就流传这么一句话: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天下还没有大乱,四川却已经开始起义了。等到各地战乱平定时候,四川却是最后才被治理平定的。
可以看到,表面温顺文雅长相俊俏的四川人,但是在面对强权和不公时候却非常有血性,古代中国只要有起义,四川人都积极参与,可以看到四川人民风实在是彪悍!用“静若处子动若脱兔”这八个字形容,是最恰当不过的。
四川的地理环境四川地理环境,必然造就反抗的基因。四川处在中国西南山区,位于青藏高原和秦巴山脉之间,南面是大娄山和云贵高原的横断山脉,东面是巫山和方斗山,东面是巫山和方斗山,北面是横亘全省的长江穿流而过,自然形成了一个抵御进攻的天然屏障。
由于四川三面都是崇山峻岭,山川环抱,城门深锁,造就了四川易守难攻的特征。尤其是四川北面的夔门,位于长江上游,自古就是控制长江航运交通和军事的要地。
夔门地势是非常险要,江中水流湍急,易守难攻,乃绝佳的四川屏障。朝着夔门沿着长江向东顺流而下,可以抵达祖国的中部和东部一带。
不过现在三峡大坝修好之后,水位上涨,夔门失去了当年的地势险要。不过,四川的地理位置依然让人难以突破,山川环抱,城门深锁,攻进来还真是不容易啊!而且,四川连接中国中部和西南西北地区,在将领眼中就是一块中心据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再加上四川中间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乃我国四大平原之一,物产丰盛。秦昭王的时候,蜀郡太守李冰,总结了前人的治水经验后,在岷江两岸修建了都江堰,从而免除了四川的水患,资源也丰盛了,成为人们最看重的天下粮仓。
四川由于成都平原,有着“天府之国”的美称。即使被外界围起来,也能够不缺粮断水和自给自足。无论是打游击战和持久战,四川都有富足的资源与敌人消耗下去。而且,在四川建立根据地,有土地、有水源、有人口,也有天然屏障,自然可以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四川自古民风彪悍所以,历史上起义的政权,都喜欢把根据地选择在四川。一切如诸葛亮《隆中对》说的:“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也就是占据了四处就成就了称霸天下的帝业。又如李白在《蜀道难》中曾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没有彪悍的民风,再好地利也没用。四川自古民风也是彪悍,非常有血性,这一切也是由于四川险要的地理环境决定。
四川周围都是陡峭的山峰,这也造成四川陆路崎岖,水路艰险,交通不便。古代四川都是少数民族众多,很少接受中原汉族文化,喜欢在大山里做土匪山寨,自然民风彪悍,性格勇猛。这些少数民族不仅生活习性奇特,也有着强烈的地域归属感,很难服从中央政府的管教。
而且,在蜀地大山生活的少数民族,由于经济发展缓慢,生活艰苦,容易与中央政府产生各种冲突,对中央集权统治失去信任感。一旦中央政府官府的统治得不到落实,就容易出现群体性动乱,蜀地的民风在这些动乱中将会放大或者加剧,许多无辜平民也会参与,于是起义就这样容易出现。
四川起义频繁从秦朝开始,我国历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几乎都是靠武力才建立起来的。古代中国一共出现过九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以及五十几个“小王朝”(割据政权),小规模造反都是多如牛毛,但四川都是叛乱的重灾区。
古代造反和起义运动产生,都来源于百姓的苦难和不公。每到封建王朝统治的末期,土地兼并严重,大量无地的流民无家可归无粮可吃。再加上苛捐杂税严重,贪官污吏横行,在压迫到了极限之后,社会底层民众忍无可忍,奋起反抗,于是起义就如流星雨一样出现了。
而四川这个地方,不仅土地肥沃粮食产量丰盛,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起义军根本不用担心吃不饱饭的问题。
而且,起义军占领四川,首先就要攻取汉中。汉中战略位置非常重要,拿下了汉中就代表与攻下整个四川并不远了。如刘邦攻下了汉中,最后夺取了天下建立了西汉。所以,后人汲取教训,把汉中从四川单独分离出来,派重兵把守。这样,四川缺了这一道天然屏障,朝廷才好管理。
四川人有血性四川人民受着地理环境影响,也形成强烈的个性和自主精神。他们不愿意被人摆布,遇到不公平或者压迫时候,选择了奋起反抗,去维护自己权利而战。
在战斗中,四川人民的性格也是豪爽,不畏惧权贵,重情重义。起义军也经常游说当地官员参与起义,这一种团结一致的精神,使得起义活动发展得如火如荼。
再加上四川人也没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地主阶级经常组织农民参加自己武装力量。一旦封建割据政权或者军阀,与四川本地地主联合发生起义,地主也容易鼓动农民参加队伍,起义规模就会扩大,这也是四川起义在王朝统治末期如山火一样蔓延的原因。
四川民众的反抗历史如秦末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反对秦朝暴政的农民起义之后,蔓延到四川地区,获得了民众广泛支持。于是,四川人民加入中原地区的秦末农民起义军队伍中,共同反对秦朝暴政,体现了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三国时候,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四川军民与蜀汉政权团结在一起,使蜀汉政权打着光复汉室的旗号,在四川得以生存和发展。虽然最终蜀汉政权被东晋灭掉,却也体现了四川人民顽强拼搏的精神。
南宋末年,蒙古大军进攻四川,四川人民在钓鱼城与蒙古军队血战。在这一场被称为“上帝折鞭”的战役,四川民众的英勇,没让蒙古军得逞,演戏继续由西向东的灭宋战略,独自支撑南宋王朝半壁江山长达三十六年,而且还击毙了蒙古首领蒙哥,使蒙古陷入内乱和勾心斗角之中,南宋由此获得喘息的机会。
在明朝末年,流寇四起,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张献忠率领起义军占领重庆,进军四川,建立大西政权。后来,张献忠败退,清军入川,各地民变不断,南明永历帝政权就以四川为抗清基地,反抗大清军。
在康熙初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川,由于苛捐杂税和残暴统治令四川民众不满。于是,1674年,王辉在四川西部起义反清,之后四川各地持续爆发反清起义,获得广大农民支持。虽然起义最后失败,但四川人民用热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慷慨激昂的反抗史诗。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四川人民更是用自己血肉谱写了一部保家卫国的革命史诗。清朝四川人民的保路运动,乃是推翻满清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前奏。
抗日四川军民的贡献之后,民国时候,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等都有川军的身影。军阀混战时,四川大大小小的战争有500多次。
在抗日战争的1937年到1945年,四川共有350多万军民共赴国难,这一数字占据全国参战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川军先后参与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赤水会战、湘西会战等重大战役。
在淞沪会战时候,川军20军26师,战斗到最后只剩下500人,营长全部遇难,团长级别的指挥官阵亡了2人。尤其是1938年武汉会战,四川军队顽强抵抗,力挽狂澜,为持久战的到来赢得了时间。
当川军在兵器不够用的时候,就拿着自己使用过的长矛、锄头、大刀等,用满腔热血的忠诚,在国难当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和不服输精神。
在八年抗战中,总共有数十万川军在沙场上战死,四川除了是兵源大省之外,还出钱出物。根据统计,四川一省负担抗战总支出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对四川进行大规模改革,四川省的行政区域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西康省最终归为四川省。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家政策支持下,四川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获得了腾飞,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城市迅速崛起,这也使四川已经跻身为全国重要的经济省份之中。
在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历史定位中,四川将继续发挥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之中。四川人民在党和国家的号召下,传承历史沿袭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