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亲自指挥,红军5天连打两胜仗,蒋介石当着部下的面痛哭!

亭下观雨霖 2024-04-16 03:25:4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

毛主席亲自指挥,五天连打两胜仗,蒋介石甚至当众痛哭。

虽然红军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才被迫开始了长征,但是在这之前的四次反“围剿”红军都打得十分漂亮,其中毛主席更是功不可没。

在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红军五天连续大胜让蒋介石苦不堪言,那么具体的经过是怎样的呢?

1927年,蒋介石不顾一切发动了“四一二政变”,大量共产党人猝不及防被捕、被杀害,一时间革命形势岌岌可危。

这次国共合作破裂后,我党充分认识到,枪杆子必须捏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也正是从此时开始,我党迎来了历史的转折点。

随后我党发动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虽然拿起了枪杆子,但由于经验不足还是屡屡碰壁。

在那个时候,因为工农红军的数量十分有限,并且武器装备也比较落后,所以各地的起义部队的游击性质十分明显。

毛主席带领工农红军上井冈山后,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此后革命根据地就像雨后春笋般开遍全国。但是这些革命根据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面积较小且地理位置十分分散。

这便决定了红军日常活动的范围是小而分散的,并且流动性相对较高。为了适应这种“小部队”的作战方式,游击战成为红军的主要斗争形式。

然而经过三年艰难斗争与发展,红军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人数上,都迎来了突破性的发展。

毛主席和朱德、陈毅等人,成功在井冈山会师后,编成工农革命军。为了扩大队伍,先后经过了三湾改编、赣南三整等运动,并且确立了一套十分严格的治军体系。

不仅如此,各地残留的部队纷纷学习井冈山,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我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着。

因为红军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带去先进思想,也让广大农民百姓看到了希望。并且红军纪律严明,从不拿百姓的一针一线。

所以每天都会有人慕名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此我们有着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到了1930年,红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发展到了10个多军将近七万人,再加上地方武装的三万人,人数达到了十万。

由于规模的扩大,之前的游击战已经不再适合红军,这也为之后红军编成正规军打下了基础。

而我军之所以能够发展得比较顺利,还有一个原因便是蒋介石当时正深陷泥潭中,无暇再“剿共”。

1929年的3月份,蒋介石和李宗仁之间爆发权力之争,不久之后蒋介石、阎锡山和冯玉祥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反蒋斗争”成为蒋介石的燃眉之急。

虽然蒋介石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实力瓦解了他们的联盟,但是李宗仁和阎锡山并没有善罢甘休,继续发起讨伐蒋介石的战争。

随后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和反蒋介联盟总共投入了上百万的兵力,战争整整持续了大半年之久,其中物资和钱财的消耗更是数不胜数。

这次大规模的混战一共死伤了三十万人,使百姓们苦不堪言,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军阀和蒋介石军团的力量,为红军的发展壮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最后还是蒋介石在这场混战中脱颖而出,一时间也成了当时我国无人能敌的军事集团。

在中原大战中胜利后,蒋介石再次将目光放在了屠杀共产党人身上,马上调集十万兵力,开始向中央苏区发起围剿。

那么面对国民党的疯狂进攻,我党又该如何应对呢?

2

毛主席亲自指挥红军作战,五天迎来两场大胜,蒋介石直接当众痛哭。

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率领十万国民党军围剿中央苏区,红军是如何应对的呢?

早在1930年五月份,我党便在上海召开了会议,会议上主要讨论了关于红军部队正规化的问题。

最后会议通过了关于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的提案,从此刻开始,之前的游击战已经不再是红军的主要战争形式,而是转变为更加适合现代化战场的运动战。

敌人要对中央苏区发动围剿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我党的耳朵里,中共红一方面军也开始紧急展开了如何应对的讨论。

当时红军很多领导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毛主席的态度十分坚决,最后也正是在他的建议下,红军决定“诱敌深入”的战略,集中红军主力,静待时机。

在第一次反“围剿”开始之前,毛主席深刻认识到国民党军不管是在人数还是武器装备上都占有优势,所以如果红军正面与其对抗,那么一定不会占有优势。

虽然此时我军的建制已经趋于正规,但之前游击战的宝贵经验不能丢弃,所以毛主席决定要在运动战的同时进行局部游击战。

随后毛主席和朱德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方针”,主要内容就是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应该充分发挥我党的优势,集中主力部队去攻击敌人较为薄弱的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这场战争的局势还是十分严峻的。当时我党在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只有四万人,并且武器装备十分落后,甚至连粮食补给的稳定性都很难保证。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央苏区的很多军民都不相信,最后能够抵挡住国民党的进攻,整体上缺乏信心。

为了能够鼓舞人心,毛主席亲自对军民进行积极动员,表示鼓舞士气就是反“围剿”斗争的第一战。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在会议上详细地说明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阐述了即使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也有很大的可能打赢这场战争。

毛主席的演讲频频被台下的掌声打断,也给所有红军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极大地鼓舞了中央苏区的士气。

随后毛主席亲自率领四万红军迎敌,并且把首个目标放在了鲁涤平的两个嫡系军团上。

因为这两个军团总共只有1.4万人,如果我军集中力量对抗,肯定能将其一举拿下。

这一直都是毛主席主张的战略,通过对国民党劣势军团的打击来不断发展红军自身,直到可以用小胜来谋取最后的胜利。

1930年年底,谭道源的部队果然深入到了中央苏区的内部,但由于对这里地形情况并不熟悉,所以谭道源带领部队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中了红军的埋伏。

但是鲁涤平却对此不以为意,认为红军根本不敢埋伏,因此对张辉瓒下令让他直入我党根据地内部,也就是深入到狭长的盆地之中。

了解到这个消息的毛主席决定第一仗就打张辉瓒,随后和朱德一起率领部队向中部地区进行了两次大撤退,来到了江西省宁都县北部的小布地区。

这个地方被群山环绕,并且有一大片的平坦地区,群众基础也非常好,是歼敌的好地方。

很快张辉瓒的部队就被我党引诱到了此地,我军全部四万兵力拼尽全力,歼灭了其部队全部九千余人,首战告捷。

看到张辉瓒马失前蹄后,谭道源马上率领部队准备撤退,然而为时已晚。我军立刻乘胜追击,再次打其一个措手不及。

仅仅五天的时间,我军便迎来了两场大胜,歼灭了国民党军1.3万人。这也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美梦,第一次围剿彻底失败。

这次反围剿,除了歼灭了国民党1.3万兵力之外,我军还缴获了国民党大量的武器装备,并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我军多次以少胜多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善罢甘休,1931年2月,他再次集结了2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二次围剿。

这次国民党反动派充分吸取了上次战败的经验,实施“稳扎稳打”的战术,以一个弧形想要将中央苏区包围。不仅如此,为了切断我军的后方补给线,国民党还实行了经济封锁。

那么面对国民党的20万兵力,这次毛主席应该如何带领红军去应对呢?

3

国军对中央苏区发起多次围剿,都被毛主席轻松化解,气得蒋介石流下眼泪。

面对重新部署的20万国民党大军,红军是如何再次以少克多的呢?

面对国民党的新战术,毛主席和朱德继续发动群众,并且充分结合游击战,和主力军一起将敌人牵制住。

毛主席明白,群众是打赢一切战争的基础,只有将政权和人民牢牢地捆绑在一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这次红军还是继续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充分发挥我军和根据地的有利条件,先打击敌人较弱的部队。

随着国民党军的不断深入,这一切都和毛主席之前设想的一样,随后我军在白云山一带与国民党军相遇。

虽然国民党的队伍都配备了重机枪等武器,红军却只是最简单的步枪,但经过将近一个小时的激战,我军打退了国民党军的好几次进攻。

随后红军主力赶来增援,终于彻底歼灭了国民党的第二十八师,我党的第二次反“围剿”首战也宣告胜利。

红军继续乘胜追击,整个局势也成功逆转。在第二次反“围剿”彻底胜利后,毛主席怀着极其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一词。

其中便有“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这几句,而这里说的“有人泣”便指的是蒋介石。

因为前两次围剿国民党都是信心满满,认为一定能一举击溃中央苏区。但最后竟然都被毛主席轻松化解,这让蒋介石感觉十分愤怒和屈辱。

所以在当着部队的面演讲时,蒋介石竟然当众落泪,可见他此前对共产党的实力严重误判。

这两次胜利再次扩大了我党革命根据地的面积,并且通过从国民党军队那里收缴的枪支以及军备武器,红军也在不断武装着自己,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着。

然而,两次围剿我军都应对得非常漂亮,但是也埋下了隐患。

当时我党内开始出现了“左”倾冒进主义思想,并且慢慢渗透到了中央苏区。但是很多领导认为蒋介石会一轮接着一轮对中央苏区发动进攻,而红军早晚会招架不住的。

所以他们提议要转移阵地,甚至要求前往四川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但是这一想法却遭到了毛主席的极力反对,他认为现在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央苏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如果贸然迁移,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由于毛主席在当地人心中已经成为信仰般的存在,所以还是有很多人簇拥他的决策的。

这几次反“围剿”的胜利也用事实证明毛主席是对的。随后在毛主席的亲自领导下,红军第三次反“围剿”也取得了胜利。

然而随着党内人员对毛主席的不断打压,他的一系列正确思想遭到了排挤,并且不再领导中央红军行动。

所以在接下来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毛主席并没有参与指挥。虽然第四次反“围剿”红军再次胜利,但是未在前线的毛主席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果然第五次红军反“围剿”失利,我党也被迫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在鼎盛时期,红军的人数已经快要突破十万。

然而经过艰难的跋涉以及国民党的追杀后,长征结束时红军的有生力量,已经锐减到了七千人左右,这对我党来说是一个无比惨痛的教训。

但好在,我党充分认识到了毛主席正确领导的重要性,重新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而不得不进行的长征,就成了我党存活下来的必然手段。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我党在前几次反“围剿”斗争才能以少胜多,大大削减了国民党的力量,为我党以后斗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11

亭下观雨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