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中国国籍有多难?上世纪入籍的5名外国人告诉你答案

年代的回忆 2024-06-05 09:24:12

网上有一种说法,“中国的国籍是最难加入的”。乍听之下似乎还有点夸张,但细想之下,和一些国家不一样,中国是不承认有双重国籍的地方,这也意味着,一旦你加入其他国家的国籍,很难再把国籍更改回来。而对一些想加入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审核也是极其严格,看看上世纪的这5名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你也许就知道想拥有中国国籍的难度了。

第一位是郑律成。

网上有一张照片,坐在毛主席和周恩来中间的那个人就是郑律成。他本是朝鲜人,在中国抗日战争枪声打响后,郑律成认识了冼星海,两个人在音乐上有共同的兴趣和天赋,同时基于对日本侵略行为的痛恨让两人成为一边革命一边谱曲写歌的战友。1939年,郑律成写下《延安颂》一举成名,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他又创作了著名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今天听来依旧热血沸腾。1950年,郑律成正式加入中国籍,1976年在北京去世。

第二位是马海德。

他的履历很有意思。祖籍在黎巴嫩,在美国出生,毕业于日内瓦。当年共产主义思想浪潮引发不少年轻人追逐,马海德也正是在这股浪潮影响下来到了中国。1950年马海德正式加入中国国籍,协助组建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致力于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并取得世界范围内的成果。于1988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曾当选“中国最感动人物”。也是一位典型的“白求恩”式外国籍友人,可能这样描述并不对,毕竟他在实质上是真正的中国人了。

第三位是爱泼斯坦。

爱泼斯坦被誉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记者、作家”。你单看这头衔,就知道这位国籍友人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至高的地位。爱泼斯坦1915年在波兰华沙出生,2岁的时候就被父母带到了中国。18岁的时候就投身中国革命,尽管此时的国籍是波兰籍,但爱泼斯坦在事实上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中国人。1957年加入中国国籍不过是履行一套手续罢了。在他的心中,对波兰只有模糊的印象,他的成长、事业、余生都是在中国度过,2005年爱泼斯坦去世,被葬于北京石景山区的八宝山革命公墓。诸多高级别的领导人出席他的追悼会,足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第四位是魏璐诗。

单看这名字很难把她和外国人联系在一起。她本身是犹太人,出生在奥地利,1955年加入中国国籍。她原本在中国的身份是一名英语教师,但在斯诺、史沫特莱的影响下,她拿起手中的笔与他们共同向世界报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她目睹了中国人民的艰辛与不易,也感受着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不屈。虽然后来她有机会加入美国国籍,但她不舍中国,在中国领导的邀请下,她回到中国加入中国籍。几十年来,她始终同情、支持并积极投身于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2006年03月06日,魏璐诗去世,享年98岁。

第五位是陈必娣。

她原本是加拿大人,后随父母宜居美国加入美国籍。1933年至1938年她在奥尔根大学学习,期间以交换生的身份于1936年至1937年到中国广州岭南大学学习,当时的她刚好20岁出头,目睹了一批批与日本侵略军英勇作战而负伤的中国军人无人护理的惨状。年轻的她买下日军残害中国军人的照片,冒险传回美国,成为一名不折不扣的“反战勇士”。在学业结束回到美国工作期间,陈必娣嫁给了一名中国人,后随他来到中国定居。在抗美援朝期间,尽管陈必娣同志的生活并不富裕,但她还是把自己仅有的宝石戒指和个人的全部积蓄捐献给中国人民志愿军。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外文出版社工作期间,越南战争爆发,她又捐献一千元,支援抗美援越工作。1963年加入了中国籍,2006年5月3日,陈必娣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看完这五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也许你才能真正明白,为何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获得了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屈指可数。我想说的是,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要有高度的认同和热爱,才配做一名真正的中国人,这句话不仅适用想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更适用于每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2 阅读:164

年代的回忆

简介:怀旧的历史,历史的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