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辽非遗:塑泥像绘新颜千山工笔重彩越千年

云端漫步的猫 2024-05-25 09:50:22
来源:辽宁日报 朱忠鹤

彩绘工艺对比图(左为塑像原貌,右为彩绘后的效果)。(资料图)

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千山彩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张世满正在对建筑进行彩绘。 本报记者 朱忠鹤 摄 制图 隋文锋

自唐以降,千山地区即有庙宇古建,千山彩塑彩绘也自此发端。数千年来,独特的山川地貌塑造了千山人,也孕育了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当中,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千山彩塑彩绘最为亮眼。“塑”与“绘”的结合代表了千山彩塑彩绘艺术的核心表现手法,加之由南方传来的清音雅韵营造出的氛围,更是为千山彩塑彩绘烙上了粗犷、奔放的印记。

以木为骨 千山稻壳泥塑其形

长白山宏阔秀丽,将余脉向南延展。因此,在辽宁境内,从北至南,一道竞相争奇的雄伟险峰将平原与丘陵一分为二。

这道险峰,就是千山。

本身就是长白山余脉,也背靠着长白山余脉,千山因此呈现出磅礴、壮丽的山川风貌。数千年来,这座被称为“辽宁名山”的千山积淀了厚重且独特的历史文化,引来大量文人骚客驻足,孕育出别具一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千山彩塑彩绘”即是其中之一。

初夏,我们踏着缤纷的落花进山,尝试找寻“千山彩塑彩绘”的根源。愈往山中走,山中愈发宁静,偶尔一两声鸟鸣划破长空,更显山中清幽。满眼的苍绿,夹着粉色的山花,绿与粉,近与远,勾勒出了最佳透视效果。

山脚下,在一处安静小院里,我们见到了今年67岁的千山彩塑彩绘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张世满。小院深处,不起眼的平房被张世满改造成了展厅。

推门而入,平房里略显清冷。开灯后,或造型夸张,或色彩浓烈的各式彩塑、彩绘作品映入眼帘,仿佛立刻热闹起来,让人目不暇接。实际上,展厅里堆积如山的这些作品只是张世满塑造出来的众多塑像中很少的一部分,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已经布置在千山各个景区,供游客观瞻。

史料记载,在千年风雨中,千山彩塑彩绘多有损毁。1978年,千山作为全国第一批修复单位率先开启古建筑修复工作。当时海城的韩孟邻、辽阳的顾景阳还有千山的关庆元等千山彩塑彩绘第三代传承人承担起了这一重任。张世满就是韩孟邻的亲传弟子。

展厅里,我们在一尊半成品的彩塑像前站定。这是一尊不足半米的人物坐像,他慈眉善目,神情安然,虽然全身还未施彩,但我们已经能够想象到其全部完工后的端庄优雅与不凡气韵。

为了这份庄严,张世满潜心钻研了半个世纪。1979年,22岁的张世满偶然听说千山招募彩塑彩绘学徒,身为城里人的他毅然报名,将行李卷从家中搬到了山里的寺庙,一住就是一辈子。“当时身边人都觉得我疯了,别人都是想方设法进城,而我则是出城住进了山里。”久居山中,张世满已不愿与人交往,就是这次采访,也是经过了女儿张轶男的再三说服才同意的。

时间催老了张世满,也精进了他所掌握的彩塑彩绘技艺。从展厅到办公室,从操作间到设计室,张世满一直在和我们聊天,向我们讲解千山彩塑彩绘操作中的每一个细节。

以泥塑为例,从一抔黄土到最终彩塑成形,要经历“砌神台—定大形—细节塑造”这三大步骤。

“这三个步骤只是粗略的、总体上概括的流程。其实在每一个步骤里,还有很多操作细节。比如在‘定大形’阶段,就需要先‘立神骨’,也就是按照塑像的造型来制作骨架,而后在骨架上钉些钉子,绑草用。绑草泥阶段也有要求,那就是不能绑得太紧,只要可以贴挂住稻壳泥即可,要给后面的工序留有空间……”不善客套的张世满讲解彩塑的每一个操作步骤时却滔滔不绝。在他的讲述下,记者脑海中的一堆泥一步步地变成眼前的塑像。

实际上,彩塑的过程要远比张世满的讲述更烦琐、更细致,仅所用泥料就分好多种。

比如泥塑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细节塑造”,在塑像的大形定完、龙骨成形、草泥干透后,即可进入细节塑造的步骤。这一步骤则是要求艺人拥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对工具的掌控能力,也是彩塑中最重要的步骤。

面对尾声阶段的塑像,手艺人首先要用较稀的稻壳泥如画画般在塑像上勾勒出泥像的细节造型,如脸部的眼、鼻、嘴、发髻和服饰的走向等。实际上,稻壳泥也不是最后的效果,待稻壳泥干透后,还要在其上面抹一层细泥。

细泥的配制十分讲究。张世满介绍说,要把事先泡好的细泥两锹(需配棉花10克)和成糊状,放到操作台上,再拿少量的棉花往泥里拍,要把棉花均匀地拍到泥里,然后再往里面加入沙子。沙子的用量以用手搓捏感觉不黏手为宜。

“在抹细泥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泥像每一个细节的准确度,因为这是最后的定型阶段。用和好的细泥准确地塑造出塑像的衣纹、手和脸等部位,上细泥一定要从泥像的脚开始,向上塑造。这样可以有修改的余地。如果发现某部位矮了、瘦了,可以增高、增肥,反之亦然。如果从泥像头上往下塑造,就无法补救了。”张世满接着说,细泥工序过后进入“打压子”阶段。因为所要“打压”的部位造型已塑造得十分准确,使用压子技术要求高,一般需要三遍压光、压实工序。第一遍“打压”用力一定要轻、要平、形体要准。而待回水后压第二遍、第三遍。压子打完后,泥像的形体塑造阶段才算全部完成。

以像为底 沥粉着色绘其意

2020年,“千山彩塑彩绘”被列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里的彩塑彩绘是两项截然不同且又有所关联的技艺。张世满说,千山彩塑彩绘分为“泥塑”和“彩绘”两大部分,而“彩绘”又分“泥像彩绘”和“建筑彩绘”两个方面。

待塑像塑造完毕后,就进入泥像彩绘环节了。泥像彩绘不同于建筑彩绘,前者是要在立体的人像上进行彩绘,除了衣服上的纹饰外,还要对泥像的头、手、发髻等进行彩画。

在对泥像进行彩绘前,手艺人要把塑好的泥像身上的裂缝填实,然后刷一遍胶矾水,这个过程被称为“填缝”。

如同在纸上作画一样,在正式上色前,工匠要先在上好底色的泥塑上画出样稿,主要是针对衣服的纹饰。要根据泥像的身份、时代,以及所处的背景设计出符合人物特征的图案,有些图案是专属的,不能用错、用混,这一点与建筑彩绘如出一辙。然后在画好的图案稿上沥粉,沥粉着色时要求线条粗细匀称、流畅平滑,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却考验着手艺人的耐心与功力。接下来就是着色工序了。着色的过程要求较为细致,要从大色、二色、小色三个阶段进行。颜色搭配以青、红、黄、绿为主。在准备贴金的地方要先着黄色。

最后还要给泥像手、脸上气色。上气色要待手脸上的底色完全干透后再进行,用棉花蘸所需要的气色粉(氧化铁红、红土子、炭黑、群青等),往塑像的手脸部搓擦,这样上的颜色有皮肤的质感。

与泥像彩绘不同,建筑彩绘指的是在建筑内外的梁、顶、斗、廊上绘出装饰的图案与壁画,种类很多。比如“金顶墨”,其特点是所有的线及兽类图案都要沥粉贴金,所以设计图案时要考虑到所画图案是否适宜贴金。一般贴金图案多为兽类,如龙、凤、狮、麒麟等。另外还有不沥粉不贴金的池,则画人物、山水、花鸟画等。这些池的底子多用卧金底或麻金底。彩画的用色为青、绿、金(辽宁传统称建筑物上的彩色为高照),这种彩画华丽、庄重、典雅。

从22岁进山学徒至今,张世满已经在山里居住了45年。女儿张轶男在上小学前,和他一样一直穿行于千山的各大殿宇间。

数千年来,千山给不同的人群提供了生存空间。如今,这座历史文化名山不仅给张世满提供了传承先辈技艺的平台,还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给他提供了充沛的非遗创作灵感素材。可以说,张世满与千山难以分离。

从业几十年,张世满中途也有过迷惘。他不满足于简单的技艺延承,更想在彩塑彩绘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为此,他一次又一次研读千山历史,一遍又一遍翻越崇山峻岭,从中找寻创新灵感。很幸运,他找到了——如今,传统的彩塑造像经他之手有了全新的样式与多种文化内涵。

“应该说,千山是我创作灵感的源泉。”对于千山,张世满心怀感激。

以雅为乐 南韵北奏传其音

“千山也称为‘千朵莲花山’。它的名称近10种,对于一座山来说是很罕见的文化现象。因此,从名称这个维度来看,辽东千山可谓天下第一‘名’山。而千山的每一个名字背后,又必然是某一个时空下,千山地域、人文、风俗的生动写照,可以看作是千山古老、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信史。”长期专注辽东半岛地域历史文化溯源研究的鞍山师范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校史馆馆长郑激宇说。

正因为千山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非遗项目的千山彩塑彩绘才会有与众不同的风格。

如果说千山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千山彩塑彩绘提供了创作养分,那么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千山寺庙音乐”更因千山独特的文化而起、因千山而兴。

20世纪20年代,一些南方行者因为仰慕千山之名,相继来到鞍山地区的同时,也将南方的乐韵带到了东北。由于千山位于辽南,所以千山寺庙音乐中“器乐”部分的笙管乐的曲牌又多与辽南民间流传的笙管曲相同,形成了南北融合的新曲调。

南北文化的交融交流,让千山寺庙音乐博采众长后韵味独具:它既有神秘清心的文化色彩,又有浓郁的辽南乡土气息。其韵律严谨,节奏明快,尤其借助笙管来伴奏唱诵的形式,更突出了浓郁的北韵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说,千山赋予这种独特音乐以不同特质。



0 阅读:0

云端漫步的猫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