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岳飞后代找到毛主席,请求安排工作,毛主席给他回复5个字

侃堪看史记 2023-12-25 20:24:06
前言

1952年,一封落款为岳飞第二十七代世孙,岳昌烈的书信,在毛主席眼前展开。

书信中的字字句句,透露着文人的傲骨,也透露着旧时代文人闯进新时代的无奈。

岳昌烈已年过半百,可依然没有经济来源,天下之大,竟无他容身之处。

万般无奈之下,怀揣着对党,对毛主席的信任,舍下了那份孤傲,一笔书信,递给了毛主席。

他深深懂得,古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道理,于是书信中,不求钱财,但求一份合适的工作。

可从未给任何人开后门的毛主席看后,也犯了难,思忖许久,只说了五个字。

虽然只有五个字,却足以让岳昌烈的人生,焕然一新。

饱读诗书的岳昌烈为何无用武之地?毛主席回复的五个字又是什么呢?

不能为了金钱,丢了风骨

1911年,辛亥革命,天下容颜大换,旧社会彻底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取而代之的,是新思想充斥着的新社会。

时代更换的猝不及防,可成长在新旧时代交接口的人,一时间无法从旧社会的旧思想中抽离出来,即便已经被迫剪掉了长辫子,可嘴里依然念叨的是之乎者也。

岳昌烈的悲剧生活,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他坚守着老祖宗的思想文化,所有新鲜外来的思想,在他眼里都是不合规矩。

这样的他,在新式学堂生存,步履维艰。被老师和学生称之为“老顽固”,这让他很不解。

他不懂为什么学生每天都在高喊着要民主,要自由;也不懂为什么可以男女同学勾肩搭背,毫不避讳的畅聊。

在他眼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这都是在正常不过了,如今为何都开始抵制了。

课堂上曾经摇头晃脑背诵着的三字经,也变成了“今天下,五大洲……”,不讲中国,讲世界,讲进化论,讲民权,讲牛顿,讲爱因斯坦。

岳昌烈不懂,为何不讲四书五经,讲孔孟之道,讲仁义礼智信,讲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讲去的那些不屈不挠,万古流芳的仁人志士。

一日,在听到其他老师课堂上讲到:“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岳昌烈愤怒之下,踢开教师门,与讲课老师争辩起来。

他见不得别人贬低,看不起中国古老的文化,在看来,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就是因为这样的孤傲,导致在学校处处跟人起冲突,受到排挤,即便如此,他也只觉得,自己才是那个独醒的人,其他都是那些皆醉的人。

在学校师生中,他成了那个异类,自然在学校教书育人的工作,他无法继续了。

得到日本人青睐,果断拒绝

1937年,祖国的疆土,正在饱受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践踏,国破山河,满目疮痍,烧光,杀光,抢光,日本人在这片土地无恶不作。

想要吞掉中国这么一大块肥肉,日本人当然知道,光靠武力是不能从根本上征服这个民族的。

想要改变一个民族,就要从思想上浸透,于是在各地开始兴建学校,要在一个民族的根儿上慢慢侵蚀。

这就需要一些肯为他们卖力讲学的人,讲他们的日本文化,讲他们日本的好,讲投靠日本能得到哪些优待。

岳昌烈就成了他们眼中极佳的讲学人,因为他是岳飞的后代,如果连岳飞的后代都屈服于日本,为日军效力,那势必就会让更多人认同日文化。

可日本人太小看了中国文人的风骨,更何况岳昌烈这样一个满门忠烈家族的传人,精忠报国四个大字,那是岳家的灵魂所在,纵然不能扛枪提刀上阵杀敌,亦不能做出背国弃义之事。

面对日军拿出的一捆又一捆的大洋,岳昌烈甚至都没有一丝的犹豫,直接拒之门外,大洋随之扔了出去,洒在了地上。洒出的不光是大洋,更是中国文人的气节。

1945年,日本战败,中国人民走出了被侵略的那段艰难的历史,可随之而来的也并不是和平,蒋介石不安分的贼子之心,窃取劳动果实,发动内战,让饱受八年战争之苦的中华大地,再次硝烟四起。

内战期间岳昌烈也能找过当地的学校,因为出了教书,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可当时的学校都在南京政府掌控中,需要教育部们的任命才可,岳昌烈如此清贫,又拿什么踏入那个早已充满铜臭味的地方呢?

“没钱没势的,就别想着能进学校教书了”,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值班人员给出了很清楚的忠告。

愤怒之下的岳昌烈,痛心疾首,为何现如今中国的教育是这般模样。

这样的遭遇,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也并未得到改善,国家建设需要新思想,新教育,需要与世界接轨,教育机构的教师也多是接受过新思想,有着先进思想文化的人。

还在旧思想文化中原地踏步,原地坚守的岳昌烈,依然是无法找到契合点。

寄信毛主席,人生有了大转折

新中国换了新面貌,一切欣欣向荣,一切改颜换貌,他没有想到,真的有一天,人民会成为当家做主的国家主人。

看着身边的人,日子都在一点点的变好,国家在变好,自己依然是在贫苦中独行,他心中更有抱负,满腔的爱国热情,他博古通今,他学富五车,他不信如果毛主席知道自己的存在,会让自己如此无用武之地。

1951年,他鼓足勇气,书信给毛主席,他道出了这些年的艰难心酸,讲自己的不得志,将自己的忠心义胆。

可当书信寄出之后,岳昌烈开始惶惶不可终日,等待回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时隔一年,依然没有收到主席的回复。

其实并非主席没有回复,而事迫于当时的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很多不稳定因素,加上国际动荡的局势,这封普通的信件便被压在了不被人看见的地方。

岳昌烈不甘心,再次给毛主席写了第二封信。

幸运的是,这次没有石沉大海,而是被毛主席一字一句的都看在了眼里。

主席得知岳昌烈的事情之后,不仅感叹:“如此雄才伟略之人,忠贞之士,怎能让他落得此般田地”。

这样一个在日军金钱诱惑下,宁可一贫如洗也不做卖国之事,威逼利诱都未曾降低半点姿态的清廉之士,果真不负岳家精魂。

但如何安排岳昌烈,主席需要考虑周全,若是自己直接安排,那是滥用职权,不可为之事;如果直接把自己的稿费给岳昌烈,那只能救他一时之难,日后生存仍是问题。

况且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岳昌烈不过是求一份工作,并不是想要金钱。

毛主席想了许久,没有给岳昌烈回信,而是让人把岳昌烈的个人简介整理了出来,加上了主席亲自写下的五个字,“此人当照顾”,便寄给了岳昌烈所在地区的当地政府。

也就是这么五个字,岳昌烈的往后余生,都在实现自我价值中度过的。

当地政府安排他担任文史馆的历史文学的研究编纂人员,研究历史,把他们编纂成书,过去的历史用文字的形式流传下去,这件事,岳昌烈爱不释手。

这份工作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这里面有他的热爱,他的理想。

他爱中国文化,他爱读书,这份工作就让他沉浸在中国文化中,徜徉在书海中。

更加深入的学习,让岳昌烈的思想也逐渐在转变,革故纳新,接受新事物,曾经的“老顽固”逐渐的开窍。

他从那个固步自封的时代走了出来,找到了自己发光发热的事业,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他明白了,作为读书人,所谓的文化人,并不需要因循守旧,而且是应该“海纳百川”方可让国家更加的包容,更加的强大。

0 阅读:144

侃堪看史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