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桂花 素材/刘阳杨
(本文用第一人称写故事,故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本文故事部分情节虚构处理,请理性阅读)
1984年我7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那年的六月,天气已经很炎热了。有天,我跟隔壁的堂哥到河里摸鱼虾回来,浑身弄得脏兮兮的,回家准备换衣服,看到我家厅堂里坐了好几个人,我50多岁的爷爷老泪纵横,嘴里不停地说着感谢那几位乡亲的话语:“谢谢你们啊,谢谢你们啊。”
我爷爷说完,那几个乡亲起身离去,他们安慰我爷爷说:“老队长呀,你不用谢我们,这些年你帮助了我们不少的忙了,现在你家有难了,我们怎么能袖手旁观呢!”
爷爷和他们到底发生了啥事呢?当我了解真相后,被这些乡亲们的善良感动了。
这件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现在高,但人与人之间那份淳朴与善良,是现在的人体会不到的,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想起那一幕来,我还会感动不已。
听我奶奶说,1965年秋季,生产队长的老队长退下来了,通过群众的一致推荐,都认为我爷爷老实,让他当队长,大家放心。
我爷爷是不想当的,他深知当队长的不易,一个好队长,要没有私心,要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样做才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
我爷爷怕自己做不好,队长看我爷爷有顾虑,有天晚上就过来做他的思想工作,让我爷爷接替他的职位。
老队长对我爷爷说:“刘老弟呀,你我虽然不同姓,但我是看着你长大的,你是啥样的人,我心里有数。我让你当队长那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推荐你当的,现在乡亲们也一致认为你当最合适,你就不要再推辞了。”
我爷爷听了还是没有说话,他在沉思着该不该答应老队长,老队长看出我爷爷的心思,他继续说道:“你高小毕业,有一定的文化,你做事踏实,心地善良。你不干,让那些私心重的人干,我不放心呀!”
队长和乡亲们这么信任自己,再不当那就辜负了乡亲们和队长的殷切期愿望了。在老队长的一番肺腑劝说之下,我爷爷答应当队长了。
当队长的这一年,我爷爷已经42岁了。1967年我们这里发生了大旱,经常有水流出的那口大泉眼,那年因为天旱断流了。
那口大泉眼的水,以前都是灌溉村里的那片土地的,可现在没有水断流了,那片土地就无法耕种了。
这年到了春耕时节,迟迟没见下雨,水断流了,没有雨水,播不了种, 乡亲们心急呀,我的爷爷作为队长他心里更急。
到了农历的2月底,庄稼地都晒得裂开了口子,天空还是没有下雨的迹象。乡亲们急得都不知道如何是好。
有人甚至搞起祭拜天神的活动,祈求老天快点下雨,让农民们快点种上庄稼。眼看着这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太阳照旧升起,天空就是不下雨。
再等下去就错过了播种的最佳季节了,坐等下雨不是个办法。没水种田,我爷爷心急如焚,咱们得想办法把河里的水,引到田里去啊!可是河水在低处,田在高处,怎么样才能把水引上去呢?
只能造水车了,不能坐以待毙了。于是我爷爷带领村里会木匠的人,打造水车。他们连夜赶工,终于在该播种的时节,把水车造好,把水引到田里灌溉上了。
当队长没多久就遭遇上了这个大难题,在我爷爷的带领下,把这个难题迎刃解决了。乡亲们对我爷爷越来越心服口服了,刚开始那回,还有人挑他的不是。经过这次,大多数人都听他指挥干工作了。
我爷爷对谁都一视同仁,不会搞特殊化。70年代那些岁月,孩子多的家庭到了饥荒天,缺衣少食吃不饱的家庭常有。
我爷爷对这些特殊的家庭,会经常关顾他们。记得有一年的五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一个姓韦的家庭,我们叫韦叔,有6个孩子,他家共有8口人。(我们这个村子很大,五六姓人一个生产队,虽然有些不同姓但是彼此之间大家都淳朴,有什么困难会伸出手帮助)
他们家劳力不多,但是人口多,粮食经常不够吃,饥荒天经常去野外找野菜充饥。有次他们家的第6个孩子生病了,可是能吃的粮食几乎没有了,我爷爷知道后,把我们家里仅有的不多的一些存粮分了部分给他们家。
那天晚上,韦叔的孩子饿的呜呜的哭,我爷爷用布袋装了几斤粮食,给他们家送去,去到他们家时,看见他们一家人正在喝着木薯淀粉合着野菜充饥呢!
我爷爷把那五斤米放下,对韦叔说:“我家老婆子听说你家孩子病了,几天没有好转,让我送些米来,虽然不多,但孩子能吃上几口热乎乎的小米粥,心里也不至于那么难受,现在你就给孩子弄些吃吧!”
韦叔知道,我爷爷家也没有多少存粮,给了他们家,爷爷家那段日子就要勒紧裤腰带,省着吃 才能度过饥荒期。
韦叔两口子看着我爷爷的举动,他一个七尺男儿感动得泪哗哗的流,韦叔动情的说:“队长呀,你也有四个孩子,一家六张嘴要吃,你给了我家,你家吃啥呢!”
“你给我一些就行了,你家也不宽裕,也要过日子。”韦叔不肯收这么多,让我爷爷给他一半就行了。
两人推搡着,韦叔不肯收这么多,我爷爷看着他不肯收,于是又说:“你就收下吧,我家总比你家好过,我的三个闺女大了,现在就一个儿子读书,闺女们都能帮我干活了!”
韦叔听了,这才把那些粮食都收下了。当晚就拿了一些米,给他的孩子们熬上一锅小米粥,孩子们二十几天都没见着米腥味儿了,看到有小米粥吃,眼睛都睁得大大的。
类似这种情况,我爷爷做队长的时候就经常这样做,村里人对我爷爷的人品赞不绝口,都说我爷爷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老队长听有人夸我爷爷,老队长也自豪的说:“我选的接班人,不会差到哪去。”
老队长这是拐着弯儿夸他自己呢。我爷爷听了只是笑笑说:“我是全村人选出来的队长,我不能昧着自己的良心不管他们呀! ”
那时候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大部分家庭都有几个孩子以上,做父母的为了养活自己的孩子,每天几乎一睁开眼睛,就要到地里刨食,要不然就养活不了这些孩子们。
到了70年代初,我爷爷家的日子好过些了,我三个姑姑都读了小学毕业,没考上初中就回家务农帮着挣工分了。当时就只有我爸一个人读书了,我爸是家里的老幺,又是家里唯一的儿子,爷爷奶奶对这个儿子十分宠爱,家里的活很少要他干。
我爸从小聪明伶俐,读书的时候就显露出了与一般的孩子不一样的天赋。我有个太姥爷,他会中医,我爸有空的时候就天天到他那里去看他给人看病,对太姥爷给人看病很感兴趣。
太姥爷看他对这些感兴趣,就有意培养他学医,教他背一些药草歌,我爸小小年纪就跟着他背,别人背三字经,他就背这些,经常背得有滋有味的。
初中的时候,我爸就特别努力,后来初中毕业,他考上了中医学校,人的一辈子要从事啥活,可能也是有定数的吧。我爸读中专学医,学得特别上心。
中专没毕业,他放假回来就跟着太姥爷学习望、闻、问、切知识,可惜的是,我爸还有一年毕业,太姥爷也就去世了。
1975年,我爸学中医毕业,回到我们大队做卫生员,开始正式做一名村医。当时我们这个村有四名村医生。中医两个,西医一个,还有一个专门管理中药的。
晚上要值夜班,轮到值夜班的人,就要值晚班。我爸自从做了村医后,有时候即使没到他夜值班,村里有人生病了,也会三更半夜来敲门,让我爸去出诊。
我爷爷、我爸爸他们父子俩干的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所以村里人很尊敬他们爷俩。
1977年冬,我爸经媒人介绍认识了我妈。我妈是隔壁村的,两家隔得不远,彼此知根知底的,认识没多久,他们两人就结婚了。第二年,我妈就生下了我。
我几个姑姑,在我爸结婚前也都出嫁了,大姑嫁在同一个村,和青梅竹马的李奎结了婚。婚后两人也过得很幸福,我爷爷家有时候干不完农活了,他们经常回来帮干活。(这些是后话)
时光慢慢的流逝,一晃就到了1982年,这年春天,农村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农村实行了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了,我爷爷也卸任了,分田到户后,他不再当队长了。
不过他当了十几年的队长,年纪也50多了。分田、分牛、分打谷机时,村民们问我爷爷要:“大牯牛还是要黄牛?”
当时牛和打谷机是要组合着分的,几户人共,也可以相互组合,比如要黄牛的,两户家庭共一头,要大牯牛的,四户家庭共一头。
当时黄牛有几头,我爷爷年长了,他深知驾驭大牯牛要有力气,还是选择性格温和一些的黄牛吧,以后扛起犁耙来,驾驭黄牛容易一些。
因为我爸不会犁地耙田,这些农活都是我爷爷干的,爷爷和五叔公商量后,我们两家就选了一头黄牛。
分田到户后,爷爷鼓励村民们说:“大家当家作主了,可以大干一场了,做了土地的主人,多劳多得,偷懒就没收成了!”
我爷爷说这句话,是针对大集体时,拈轻怕重的人说的,现在分开单干了,有这种思想就行不通了。
那一年,大家干劲十足,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家家户户的稻谷堆成了小山,村民们眉开眼笑,都说政策好,分田到户后,粮食收成翻了几倍。
可是到了第二年六月份的双抢季节,我爷爷家的黄牛就出了意外。收割完稻谷,还没犁田,我爷爷家的黄牛吃草时,从一个陡坡上掉了下来,把腿摔瘸了,黄牛腿上有伤,走路都成了问题,牛犁不了田了。
80年代,机器还没有普及,耕牛还是每一户种地人耕田的传统工具,没有耕牛犁田,靠人工 一锄头一锄头的翻田,几亩田要翻到猴年马月才能翻完成啊!
在这个节骨眼上,黄牛出了事,不能帮犁地了,去借头牛来用吧, 可是谁家会有牛借呢,大家这是要赶下一造的翻苗,相当于年三十晚上的砧板,大家都在用。
眼瞅着乡亲们的田都插上了秧苗,而自家那几亩薄田,连翻都没翻,更别提插上秧苗了。愁人呀,没有牛犁地,怎么把秧苗插上去?
我爷爷每天愁容满面的,一天中午,他和奶奶面对面坐着,在讨论怎样才能把自家的田翻了。还没讨论出个结果来,只见韦叔就带着几位爷爷以前帮助过的乡亲走来了。
韦叔走进厅堂里就说:“刘队长呀,我听人说你家的黄牛腿受伤了,不能犁地了,我找他们几家商量过了,我们几家这两天都陆续把田插完了,你不用担心,我们几家搞完成了自家的活儿,就一起过来帮你家弄地。大家一起出力,你家那几亩,相信也用不了几天,就能帮你家翻了,插上秧苗的。”
这真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呀,爷爷正愁着自家的田,没牛犁呢!他这些以前他的老部下,来得正是时候,说来帮干活儿,犁田的事就不用再担心了。
爷爷听了几位乡亲们的话,眼眶湿润了,他哽咽着说:“韦老弟呀,谢谢你们啦,有你们的帮助,我就不用担心我家的田插不上秧苗了。”
韦叔他们几个听了我爷爷的话,也动容的说:“刘队长呀,不用谢我们,生产队那时,我们有困难,我们几个你都帮助过。现在你家有困难了,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呢?”
那时乡亲们的感情就是这样的淳朴,别人的恩泽,他们不会忘记,谁家有困难了,他们会义无反顾的伸出手来帮助。
乡亲们和爷爷这感人的一幕,刚好被7岁的我从外面抓鱼虾回来看见了,我知道真相后,也对那几位乡亲产生了敬佩之情,他们的举动,值得我尊敬。现在几十年过去,我的脑海里还经常会浮现出那一幕来。
后来,过了两天,那几位乡亲真拉着自家的牛,给我爷爷家犁田耙地,我爷爷家的田几天后也插上了秧苗,我爷爷笑得合不拢嘴,大家都说好人有好报。
现在,几十年过去,回想起那一幕,还是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