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田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参加第十六届青春诗会。出版诗集:《喊故乡》《野葵花》《乡野》《窗外的鸟鸣》《田禾诗选》等,以及其他文集评论多部。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诗刊》华文青年诗人奖、徐志摩诗歌奖、《十月》年度诗歌奖等奖项。
➸泥土
文/田禾
我感觉挖土的母亲有点冷
大风把她的头发吹乱
她的手脚变得有些迟钝
手中的铁锹
越用越短
多次在铁匠铺里打过
一块用旧的铁
不断向她掏着土地的疼痛
我家里的那块土地
松软、肥沃
每年能收获两筐黄豆
四斗高梁
难怪有文化的木和二大爷说
握住泥土
比握住江山更可靠
木剑简评:田禾,一位出生于1965年的诗人,他的根深植于湖北大冶的乡村——张山吴村。在物质匮乏的童年里,他体验了人间的艰辛与痛苦,但同时也沐浴在父母纯朴的爱和邻里乡亲的温情之中。大冶,这块见证了他早年困顿的土地,与1985年后他在武汉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武汉不仅为他提供了新的生活机遇,更是他诗歌创作的摇篮,成为他精神上的故乡。田禾的文学作品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大冶和武汉,作为他生命旅途中的两个重要坐标,不仅是他的“现实故乡”,更是构建他那诗意精神原乡的基石。
“一首好诗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意象,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这些意象可以是具体的、形象的,也可以是抽象的、隐喻的,但都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泥土》这首诗,宛如一幅细腻的油画,将一位母亲在田间劳作的身影定格在时光的长河中。诗人田禾以他那饱含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质朴而感人的乡村生活图景。
诗歌开篇,诗人便以一种近乎直白的语言,勾勒出了母亲挖土时的情景:“我感觉挖土的母亲有点冷,大风把她的头发吹乱。”这里的“冷”不仅仅是气候的寒冷,更是母亲劳作时的艰辛与不易。她的头发在大风中凌乱,就像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辛勤付出,虽然平凡却充满力量。母亲的动作变得“有些迟钝”,手中的铁锹“越用越短”,这些细节的描写,如同电影中的慢镜头,让我们得以细细品味母亲劳作的每一个瞬间。
铁锹的铁片,经过多次在铁匠铺的打磨,已经变成了一块“用旧的铁”。这块铁,见证了母亲无数次的挥汗如雨,也见证了她与土地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铁锹“不断向她掏着土地的疼痛”,这里的“疼痛”,既是土地被耕耘的物理感受,也是母亲对这片土地深厚的爱与责任。
诗人接下来转向了对家中土地的描述,那块土地“松软、肥沃”,每年都能带来丰硕的收获:“两筐黄豆、四斗高梁”。这些数字,简单而直接,却是最真实的幸福与满足。土地,对于农民来说,不仅是生计的来源,更是他们生活的全部。
诗尾画龙点睛,诗人巧妙地引用了“有文化的木和二大爷”的话:“握住泥土,比握住江山更可靠。”这句话,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于土地与农民关系的深层理解。在这里,“泥土”不再是简单的物质,而是农民生活的基石,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相比之下,“江山”虽然辽阔,但对于农民而言,却是遥远而虚无的存在。因此,“握住泥土”成为了他们最为实在、最为可靠的选择。
这首诗通过对母亲劳作场景的细致刻画,以及对土地的深情赞美,表达了对劳动者的无限敬意和对土地的深深珍视。母亲的形象,不再是一个个体,而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代表,她们用双手耕耘着土地,支撑起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她们的付出是社会前进的空间。
“一首好诗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描述和叙述上,更能够引领读者进入到一个深远的意境之中。这种意境可以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反思,也可以是对某种情感、思想的深入挖掘。”诗人田禾的《泥土》,以其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农村生活画面,展现了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无法割舍的纽带。诗歌不仅是对劳动者的赞歌,更是对土地这一生命之源的崇高礼赞。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能够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农民对土地的深情厚意,以及土地对于人类生存的无尽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