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孩子说学校上了一节心理课,老师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妈妈,你认识自己吗?”
我没直接回答孩子的话,而是笑着问他:“妈妈想先听你说说,你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呢?”
孩子随之说了一串:“乐观、开朗、漂亮、细心、善于思考。”
“没有缺点吗?”
“你没有缺点呀。”
“每个人都有缺点,妈妈也有。比如,我不是还会冲你发脾气吗?”
“这不是你的缺点,而且你也很少发脾气呀。”
这理直气壮的护妈模式,无论正确与否,都让我心头一暖。
说实话,我从不知道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所以,当他说出这些话时,自己内心特别感动。
因为,孩子眼中的妈妈,竟然毫无瑕疵,是个完美的存在。
更让自己触动的是,就算我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孩子仍然选择百分百包容。
同时也感觉特别惭愧,孩子有时出现一些不当行为,我却做不到如他这般大度,反而容易挑剔、苛责。
这让我想起很久之前看过的一则视频,
记者采访几位妈妈:
“如果让你们给自己的孩子打分,10分是满分,你们会打多少分?”
有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
有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懂事,
有妈妈说自己的孩子不好好吃饭,
所以打出的分数有5 分、7分、8分,唯独没有10分。
而当记者问她们的孩子时,他们无一例外给妈妈都打了满分10分。
记者问他们为什么给满分,他们的回答也让所有妈妈泪目:
“妈妈烧饭给我吃,很辛苦”;
“妈妈的头发,很漂亮”;
“妈妈老了,我会很伤心”
“就是喜欢妈妈,想保护她”。
你看,在父母眼里,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在孩子眼里,父母却完美地无可挑剔。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过高,而孩子对父母的要求却特别低,
只因你是爸爸妈妈,即便对他各种嫌弃,他还是全心全意爱着你。
因为在孩子眼里,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更令人动容的是,即便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他仍然会无条件去爱。
而父母又是怎么做的呢?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性只盯着孩子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却忽视他做得足够好的地方。
比如我,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为孩子磨蹭的事烦恼。
虽然出门上学这个磨蹭习惯已经慢慢改变过来,但只要在家,洗澡、写作业等仍会慢吞吞。
所以,我仍会因这个问题时常唠叨。
但我没看到的是,其实孩子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而改变也需要时间,如果过度苛责,只会给孩子造成更大压力。
况且,自己不急着出门时,还不是一样磨蹭?
既然自己也有很多做得不好的地方,又哪能强求孩子处处到位?
时常换位思考,才能对孩子的要求少一分,对孩子的爱多一分。
02
以前看《正面管教》的书上说:“孩子经常不知道,父母有多么爱他们。”
我想,其实父母也不知道,孩子有多爱我们。
作家刘继荣曾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她去幼儿园接女儿放学,老师吐槽女儿最近饭量太大,吃撑了还要添饭。
听了老师的话,她顿时羞愧无比,恰好这话也被其他家长听到,她真想立刻钻到地缝里。
本就身体不适的她,回到家头痛欲裂,直感胸口有股烈火要迸发出来。
刚好那会女儿推门进来,正想跟妈妈说什么,她不等女儿开口,便再也抑制不住大吼:“滚出去,我不想看见你。”
但当天晚上,幼儿园老师却突然致电,原来她得知学生拼命吃饭的真实原因,便赶紧将真相告诉刘继荣:
“她拼命吃那么多饭,不是傻,也不是贪吃,是因为觉得妈妈工作很辛苦,她吃饱了就不容易生病,不会给妈妈添麻烦。
而且还会快快长高长聪明,会给妈妈做饭,帮妈妈拖地,妈妈就不会再烦了。”
刘继荣听完老师的话,心里既感动心疼又自责愧疚。
她觉得女儿给自己丢脸,却没想到女儿只是想让自己轻松一些。
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其实带着条件,而孩子对父母的爱,却从来都简单纯粹,不掺杂质。
所以,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教育了孩子,而是孩子教育了我们,同时也治愈了我们。
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
“和小孩在一起,可以拯救我的灵魂。”
孩子的爱,让我们有了内省之心。
我们可以好好反思,自己到底想拥有什么样的孩子呢?
乖巧听话的?成绩优异的?样样出色的?
如果他不够出色、不够听话,你仍然可以无条件爱他吗?
而当我们一味对孩子控制、训斥、责骂时,是否想过初心?
当我们将小家伙带到世界上的那一刻,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是许他健康平安?还是要他光宗耀祖,让你脸上有光?
当他身体不舒服,你心疼不已时,你想的是要一个健康的孩子还是一个优秀的孩子?
你看,如果我们想通了这些事,也许很多时候,我们便可以放下心中的无限期待,无条件地爱着我们的孩子。
你爱他,只因他是你的孩子,是你生命中最好的馈赠,这便足矣。
就像刘瑜在《愿你慢慢长大》中说:
“应该被感谢的是孩子,是他们让父母的生命更完整,
让他们的虚空有所寄托,让他们体验到生命层层开放的神秘与欣喜。”
愿我们能时常怀着感恩之心,如孩子爱着自己那般,深深地爱着他们,许他们一世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