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设置在对外开放口岸的进出口监督管理机关,海关是守护国家经济大门。其职责是出入国境的一切商品和物品进行监督、检查并照章征收关税,从而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
海关面临的监管任务往往是繁重且复杂的,而为了进一步保障监管能力和效率,同时促进贸易便利化,简化通关流程,合理的使用仪器设备自然成为了重要的一点。参考近几年中招标数据可以发现,海关每年都会采购大量的仪器设备,其中包括了精密的分析仪器、高度智能化的快检设备、自动化的分拣系统等各个类别,以此满足不同使用需求,优化海关工作。
而随着近几年全球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这方面的发展开始趋向于智能化。以智慧海关建设为例。我国为了推进智慧海关建设,近年来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一系列新技术的投入不断提高,监管理念、制度机制、业务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的升级。数字化感知、智能化分析、自动化作业成为了目前海关监管中重要的关键词,而复杂的海关工作也慢慢的开始向着“无感”方向发展。
以舟山海关为例。就在近日,科技日报的一篇报道中细致地介绍了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的铁矿石进口监管工作。针对39.3万吨进口铁矿石开展的放射性检测、固废排查、夹杂物识别等多项工作,在“视频监控+自动化检查+现场执法”的模式帮助下,快速、准确的得到了完成。
报道中提到,为确保铁矿石供应链安全稳定舟山海关试点采用“视频监控+自动化检查+现场执法”模式,用核辐射监测仪、近红外光谱分析仪、AI摄像头等自动化查验设备代替了原本需要实时盯、现场测的工作,并且数据实时传输至百公里外的远程查验中心。而这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还为相关企业带去了便利,减少了他们在堆存、物流、码头周转等方面地开销。其中足以见得先进智能化设备和配套系统地引入对于优化海关工作带去地积极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自动化设备助力海关检测实现“无感监管”地背后,其实还有“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这一大背景。
大宗商品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格波动和资源配置对全球经济具有重要影响,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旨在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影响力和资源配置能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心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
在建设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过程中,海关负责的是“保护伞”工作,即发挥着监管与保障、促进贸易便利化、提供信息服务以及支持自贸区建设等多重作用。因此,投入大量技术来提高监管效能和服务水平其实本身也是在协助构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