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第五大湖为什么在短短40年里干枯了?原因何在?

放弃惯性思维叭 2024-03-17 03:49:10

黄旗海是内蒙古自治区八大内陆湖之一。远古时期的黄旗海,水面辽阔,气势磅礴。丰美富饶、风光旖旎的黄旗海历史上曾长期是北方多个民族逐水而居、逐草而牧、繁衍生息的理想之地。《汉书》、《水经注》、《山海经》对黄旗海均有记述。黄旗海是彰显地域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黄旗海一湖多名,《山海经·北山经》中称“南池”(亦称“乞伏袁池”),隋唐时称“乞伏泊”、“壶卢泊”,辽金时称“白水泺”,明代称“威宁海子”,清代一度称“奇尔泊”、“亥淋诺尔”、“二苏木海子”。“黄旗海”一名是因该海曾隶属清代察哈尔正黄旗管辖,故更名为黄旗海,一直沿用至今。据载,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巡曾登上乌拉哈乌拉(孤山),观赏黄旗海胜景;清康熙大帝统领八旗将士在这里“巡行北塞、经理军务”;五世达赖喇嘛、六世班禅曾率教徒来到附近的呼和乌素庙视察庙事、传教巡阅。历史上,风景优美、凉爽宜人的黄旗海一带是古代一些帝王们的避暑胜地等等。据《绥远通志稿》记载:“二苏木海(黄旗海)有锅十余口,皆系附近农民熬制,盐质颇佳,色泽漂白,据农民教育馆调查,每年产盐二万五千余斤。”黄旗海曾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大渔业基地,黄旗海盛产鲫鱼、鲤鱼等鱼类,海际曾产过食盐、芒硝等,体肥味美的“官村鲫鱼”曾上过国宴。1950年始发现黄旗海有大量鱼类生存。黄旗海鱼的专业捕捞始于1952年,比凉城岱海的捕渔业还早五、六年。1956年黄旗海正式建立地方国营渔场,加强渔业生产和管理,一面捕捞,一面养殖。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黄旗海渔业生产鼎盛时期,年捕捞量平均在2400吨以上,而且产量稳定上升。所捕获的鱼,除满足供应当地食用外,每年都要通过京包铁路,运往内地,畅销京、津等地区。1956年3月,渔场曾创下一网捕捞15500公斤鲜鱼的最高纪录。体肥味美的“官村鲫鱼”享誉全国,曾上过国宴,招待过外国贵宾和中共“九大”代表。上世纪六十年代,黄旗海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大渔业基地。上世纪八十年代,文物工作者从黄旗海南缘的丘陵台地庙子沟南,发掘出一处距今五千多年新石器时期(仰韶中晚期)的古人类聚落遗址。该遗址因其保存完好,且出土了大批丰富的遗物,并有别于临近地区的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在同类遗址中极具代表性,被学术界命名为“庙子沟文化”。2000年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出土了大量贝壳、蚌、螺等不少水生动物遗骸,出土多少彩陶上有网格花纹,由此可以证明,上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黄旗海从事渔猎。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集宁路古城遗址,就坐落于黄旗海北畔的巴音塔拉镇土城子村。这是一座辽、金、元时代的古镇驿站,在元代最为兴盛,并升成集宁路。元代集宁路是当时内地通往塞北高原的主要商道以及通往欧亚大陆通道,草原商埠重镇。遗址的文物以金、元时期的瓷器闻名于世。从已出土的瓷器表明,这里涉及了当时全国磁州窑、龙泉窑、钧窑、岩窑、耀州窑、建窑、吉州窑、霍窑等九个窑系的瓷器。一些珍贵的瓷器在全国也为珍品,如元青花瓷龙凤纹高足碗、釉里红玉壶春瓶等等。集宁路古城毁于元末明初的兵燹战火。(本文转载健康卫视乌兰察布)

0 阅读:0

放弃惯性思维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