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战争真相大揭秘!中国打越南的目的和收益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0-01 04:46:31

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以来最大的一次边境冲突。

战火一燃,影响远非止于此,直至今日,中越关系、甚至中国与东盟的外交风云,皆绕不开这场战争的余波。

至于东盟诸国,尤其是越南,受此牵动远胜于中国,成了他们对中国崛起心存疑虑的缘由之一,乃至奉行着“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双轨外交。

中越战争真相大揭秘!中国打越南的目的和收益

中越战争真相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这短短28天里,中越两国在越南那片不足50公里宽的边境上,算是“你来我往,刀枪相见”。

战火燃烧的虽是越南国土,但火星早已四散,烫得中越边境十年不得安宁,期间的零星冲突,声势也不算小。

说到底,中国为何兴师动众打越南?

要论原因,还是因为越南那一脚踏进了柬埔寨,搅得东南亚天翻地覆。

早在1978年11月,小平同志访新加坡时,便对李光耀说道:“越南如果侵犯柬埔寨,中国必会惩罚越南。中国势必要他们为此付出代价,苏联也终会发现,支持越南是个不胜负荷的沉重负担。”

这话铿锵有力,不容置喙。

苏联若因此背了越南这块沉重的包袱,怕也终会吃不消。

到了1979年1月30日,小平同志访美时再度强调:“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站在柬埔寨一边反对越南侵略者。”

而后1982年,越南对柬埔寨的侵略成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三座大山之一。

时至1989年,与老挝人民党总书记对话时,明确指出了 中越关系恢复的前提,便是越南要干净利落地从柬埔寨撤军。

越南在柬埔寨的影子,始终是中越关系的一道裂缝。

中国对柬埔寨的重视,有其深远的缘由。

1954年那场日内瓦会议,中国与西哈努克所领导的柬埔寨王国,初次正式碰面,自此结下了外交的种子。

其后,1960年,中柬在北京签署了《中柬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这份文件给了两国关系一个稳固的基石。

尤其是在柬埔寨抗美救国的艰难岁月里,中国肩负了“国际主义义务”,不遗余力,既在政治上声援,又在物资上倾囊相助。

毛主席与周总理更是屡次表态,全力支持红色高棉和西哈努克共同进行的抗美斗争。

1970年3月,西哈努克亲王与反朗诺的中左派力量携手,组建了民族统一战线,还在北京成立了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

那年3月22日,周总理与西哈努克会谈,再次重申只要有决心斗争到底,一定支持。

此后,中国政府与西哈努克领导的中左派力量关系愈发紧密。

对越反击的目的

中国出兵越南的缘由,内外皆有。

先说国内,那时新一代领导集体方才接班,党内、军中仍有一些顽固的阻力。

出兵越南,某种程度上是个好借口,既能迅速稳固团结,又能整肃军纪,尤其是树立新领导层的权威。

当时的中国军队由于过往原因,长年积弊,诸如装备老旧、战术僵化、指挥滞后之类的毛病一箩筐。

领导人也清楚,趁此机会,以战代练,付出不大,却能捡到一把问题来整军经武。

再说国际。

中国与柬埔寨的“准盟友”关系,不容有失,越南不听劝,铁了心要入侵柬埔寨,这分明是给自己找打。

于是,出兵既可教训越南,也能打乱苏联的包围圈,顺便在国际舞台上争得几分主动,与美国及其盟国在反苏同盟上暗中联手。

不过,强化军队领导权的方法多的是,未必非得发动一场战争,政治上的代价也未必划算。

若只是为整军经武,那中国必然会大规模调动空军、海军等诸兵种。

可事实是,在那28天的战斗中,海军、空军、第二炮兵,不过充当了侦查和掩护的角色,显然主力仍在陆军。

因此,内因虽不可忽视,但或许不是中国出兵的首要动机。

真正促使中国迈出这一步的,怕还要归于越南那股不听话的劲头。

中国几番劝阻,越南却执意入侵柬埔寨,颇有点“小孩子不听话,必须打打屁股”的意思。

若越南稍有悔意,中国未必能下定决心动手。

至于强化军队领导、找问题整军、打破苏联包围圈、巩固与美国的关系,这些理由自然也是战火背后的微妙推手,不能尽数忽略。

总的来说,外因更为关键,但也恰恰因为这些内外合力,中国才在那年春天挥起了拳头。

对越反击的收益

中国在对越战争中是否达成了预期目标,亦即其收益如何,实值得细细分析。

从战略全局看,此战的目的多重,但最为关键的,当属对越南的“敲山震虎”,同时减轻柬埔寨抵抗力量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第一,惩戒越南的目的确已基本实现。

中国军队在短短的28天内,连续发起强大攻势,重创越南人民军。

根据昆明军区战后总结,自2月17日至27日,越军被击毙者约15000人,而至3月16日,这一数字上升至37000人。

如此高昂的伤亡,对于越南这样一个经济并不充裕的国家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这场战争有效遏制了越南在东南亚扩张的势头,越南的战争野心也随之大幅消减。

其次,战争虽已告一段落,但中国显然没有轻易收兵的打算。

在中越边境线,中国继续部署了十万大军,随时准备给予越南“第二轮教训”。

这种高度戒备的态势,迫使越南不得不将几大主力部队调至边境,与中国长期对峙。

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越南的经济与军事负担,使其疲于应对。

越南原本企图建立“印度支那联邦”,统治东南亚的野心,在此重压之下,显然已成泡影。

第三,中国对于柬埔寨的战略支持,成效亦颇为显著。

西哈努克亲王、宋双、乔森潘等三方抵抗力量,在中国的援助下,不仅保全了有生力量,更得以壮大。

这为未来的柬埔寨局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使越南在柬埔寨问题上的影响力大幅削弱。

这场战争无疑揭露了苏联所谓对华包围圈的“纸老虎”本质。

“在越南战场上,中国让河内看清了苏联防御承诺的虚弱;更重要的是,苏联的全球战略覆盖能力,也因此暴露无遗。”

这一点在中越战争打响后体现得尤为突出。

苏联的军事反应竟然止步于派出一支海军特混舰队到中国南海,象征性地为河内进行些许武器运输,此外,便只剩在中苏边境加强空中巡逻。

这一系列动作显然未能匹配苏联自封的“全球超级大国”地位。

中国的国际战略在这场战争前、中、后期无不展现出独特的智慧与谋略。

在中美苏“大三角”关系中,中国虽处于实力相对薄弱的一角,却通过巧妙运筹,牵动了两个超级大国的神经。

特别是在中美反苏“准同盟”关系中的精妙利用,使得中国得以从容应对苏联的威胁。

一个有力的佐证便是——在中越边境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这场冲突的态度相当微妙。

虽表面上对中国和越南皆有批评,谴责越南侵柬,同时也对中国的还击表示不满,但实际上美国采取了“实质帮忙、形式谴责”的策略。

美国在幕后推动联合国安理会介入,呼吁越南和中国撤军,意图压迫越南,同时又暗中遏制苏联,确保中美关系不会因战争受损。

不仅如此,在战争爆发前,小平同志也早已做足了外交布局,出访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成功为中国出兵越南织就了一张坚固的外交防护网。

中国古代兵法中的“远交近攻”策略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通过稳固外围关系,孤立近敌,从而为军事行动争取最大限度的国际支持与战略空间。

这场战争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更为中国锻造了一批身经百战的军队领袖。

这些将领,诸如张万年、傅全有、梁光烈、廖锡龙、张海阳、张又侠等,因亲身参与并指挥了中越边境战事,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

他们在战场上积累的实战经验,既培养了精明果敢的作风,也锻炼了他们务实上进的领导能力。

这批将领对于如何提高军队战斗力有着深刻的见解。

可以说,近年来中国军队整体战斗力的显著提升,离不开这些领袖的深谋远虑和卓越领导。

实战经验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视野和策略思维,令中国军队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的强国形象也得以巩固。

这场战争不仅让周边国家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实力,也恢复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信誉。

中国人究竟有多大能耐?

能否在关键时刻信得过?

这次战争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中国的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可信赖的朋友,是反对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

1979年对越作战及其后续的边境军事行动,让其他东南亚国家明白,中国并非一个袖手旁观的巨人。

柬埔寨、泰国得到了中国的援助,这无疑让其他受到越南威胁的国家倍感安心。

中国不只是言辞上的支持,而是实际行动的保障,这种国际形象的提升,使中国在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大大加强。

至于战争的目的,中国从未意图侵吞越南领土或颠覆其政权。

早在战争爆发前,中国便多次表明希望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立场。

中国没有丝毫侵略扩张的野心,也从未觊觎越南的一寸土地。

战争的动机明确且正当——中国只是在维护自己的主权,捍卫国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1979年3月1日,即战争开始仅半个月后,中国政府便向越南发出了关于尽快进行领土和边界问题谈判的照会,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与克制。

从作战目标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打击行动显然是有的放矢,集中火力针对越南军队的核心防御工事和有生力量。

这些工事大多为越南长期针对中国而修筑,坚固异常,却终究抵不过中国军队的凌厉攻势。

在此次作战中,尽管中国动用了数十万大军,但作战力量几乎完全依赖陆军。空军的任务仅限于边境地区的警戒和侦察,未曾大规模介入战斗。

海军方面,出动的舰艇数量同样有限,其主要任务是保卫北部湾的海上钻井平台,防止苏联或越南的突然袭击。

而第二炮兵的活动,也多是战略威慑,未曾真正发挥火力。

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军队的最远战线仅推进至距中越边境50公里的范围内,严守底线,不越雷池一步。

战事虽激烈,但中国军队始终保持了高度的克制。

尽管我们已经占领了越南所有的防御工事,且从战线上看,进攻河内的路途几乎畅通无阻,但中国并没有向河内推进的打算。

从战争一开始,局势便牢牢掌控在中国手中,战争规模严格控制,未曾扩大。

这种克制与精确的策略不仅避免了战争升级,也成功规避了苏联的直接军事介入。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的两伊战争却在无节制的扩展中不断升级,战火从1980年一直烧到1988年,造成了上百万士兵和平民的死亡。

这样的惨烈局面,在中越战争中是未曾出现的。

中国在短短28天内结束了战争,这绝非偶然巧合,而是经过中国领导人深思熟虑、精心筹划的结果。

战争的意义不仅在于打击敌人,更在于控制战争的进程与后果。

保持战事的局限性,使其不至于卷入更大的国际冲突,是这场战争中最为成功的一点。

与那些旷日持久、牵扯广泛的战争相比,中国此战的收缩性与精准性,不仅体现了战略上的成熟,也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国际声誉。

毋庸置疑,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无论从战略谋划还是实际操作上,皆有深远考量。

从始至终,战争的主导权牢牢掌控在中国手中,局势的每一步推进、每一个节点的决策,无不彰显中国在战争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这是对越南的一场教训,是一场对国际社会的展示,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何通过高超的战略手段,化险为夷,游刃有余。

参考资料:

中越边境战争:原因探析与中方收益评估薛力李骁

0 阅读:6

孔甲丙今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