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的选择:苏黎世联邦理工禁收“国防七子”背后的真实动机

如是者有为 2024-10-28 17:28:54

苏黎世联邦理工(ETH Zurich)宣布,从2024年起,不再接收“国防七子”的CSC联合培养博士申请。这“国防七子”,什么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些名字,放在西方人眼里,已经有点“见之如猛虎”的味道了。禁令出台,仿佛在每个学生背后贴上了“高危人士”的标签。表面看是学术圈里的小风波,实际却是一场“技术冷战”的新起点。这冷战啊,不是刺刀见红的斗争,而是一场无形的“智识战争”,双方都在互相窥探,生怕对方多迈一步。

瑞士的做法,其实不完全是跟风美国的技术封锁。这个小小的阿尔卑斯山国度,向来自诩中立,一副袖手旁观的样子,却常常是“旁观者清”。它的“中立”有时候就像是那穿着白衣的骑士,表面庄严肃穆,其实躲在利益的保护伞下安然自得。ETH的禁令表面上是为了“技术安全”,但在现实里,却是瑞士学术界在全球风云变幻中“夹缝求生”的一种表现。乌克兰战争爆发之后,欧洲的安全感早已变得稀薄,连科学研究也都被贴上了“国家利益”的标签——科研不再是单纯的探索,而是一种新型的对抗手段。

瑞士,这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看起来多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实际上,却时刻在“精打细算”。虽说是个小国,但它的经济支柱可不小。金融、制药、精密制造,这些高附加值产业支撑着整个国家的荣光。瑞士的“中立”,其实就是一种高级的做生意策略,四面讨好,谁也不得罪。法国有句谚语说得好,“Le monde appartient à ceux qui se lèvent tôt”(世界属于早起的人),瑞士虽小,但绝对不会比别人落后一步。在大国角力之间,它只能随风而动,见缝插针。

ETH Zurich的禁令,并不是真的想封锁中国。瑞士的对华经济依赖比美国还深,不仅仅是高科技出口,中国的游客、学生,这些“软实力”的来源更是充盈着瑞士的各个角落。你去看瑞士的那些雪山小镇,中文标语比英文还多,足见中国市场在这个小国中的分量。而ETH的禁令背后,更像是一种“政治正确”的姿态,向西方盟友表明一种“我们也在保持警惕”的表忠心。虽然瑞士不是欧盟成员国,但在政治和经济上,始终与欧盟保持高度一致。法国人有句话,“Quand on a pas ce qu’on aime, il faut aimer ce qu’on a”(当我们无法得到所爱时,就要学会去爱我们所得),瑞士的中立其实不过是顺应形势的无奈选择。

瑞士的谨慎,还体现在它对技术安全的高度敏感上。这个国家在生物医药、精密仪器等领域有着世界领先的地位。生怕那些技术“转手成兵”,变成某种“军民两用”的敏感领域。瑞士的学术界深知,“见风使舵”的生存之道,既要保持学术开放,又怕站错了队,得罪了欧美的“主流”。“心无所住,而生其心”,随时调整立场,随时收紧或放松,这才是“小国生存”的法门。

当然,ETH Zurich的禁令看起来有理有据,但总透着几分“不自量力”的自欺。封锁中国这么一个科技大国,一个小小的瑞士真有这个能力吗?禁令就像是一个瘦弱的孩子站在巨人面前挥舞拳头,明知道打不到,却摆出一副决绝的姿态。封锁中国这样的科技大国,瑞士没有真正的筹码。禁令的出台,反而更像是将自己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要向欧美证明自己在技术封锁上的“积极”,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彻底断绝与中国的学术合作,看似精明的权衡,实则是在两难中徘徊。

这种两难的姿态,也反映了瑞士在全球技术秩序重塑中的自我安慰。禁令的出台,表面上是一道“技术防线”,实质上不过是一道“心理防线”。正如中国古诗所言,“欲盖弥彰”,禁得越紧,反而越显得心虚。ETH Zurich筑起的这道“科技长城”,不过是个自我安慰的幻象。禁得了今天,却未必挡得住明天的技术洪流。

再看大背景,自乌克兰战争后,欧洲对外政策全面收紧,高科技领域更是如此,对军民两用技术的防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ETH的禁令,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政治正确的“摇旗呐喊”。就连瑞士这样的中立国,也不得不加入到技术封锁的队伍中,这有点像法国谚语说的“Il vaut mieux prévenir que guérir”(防患于未然),可问题是,越是这样“防”,反倒越显得心虚。

更可笑的是,瑞士对中国的经济依赖非常明显。数据显示,2022年,瑞士与中国的双边贸易额达到300亿瑞士法郎,其中高科技产品出口占了很大一部分。这种一边禁人家学生学术,一边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举动,颇有点“穿着龙袍不像太子”的意味。想吃黄油,又不想丢黄油钱,这种双标做法,表面上看是务实,其实骨子里却透着“见风使舵”的小市民心态。

禁令的出台,也透露出西方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不安。这些年,中国在人工智能、芯片、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进步让西方感到一种“失控感”。中美技术竞争愈演愈烈,从《芯片与科学法案》到《出口管制条例》,封锁步步升级,苏黎世联邦理工的禁令正是迎合了这种恐慌。但问题是,封锁真的能挡住技术传播吗?越是封,越可能逼出“自力更生”的成果。中国的研发投入已占全球20%以上,而且还在快速增长。美国对华技术封锁后,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投入每年都在两位数的增长,自主创新速度远超预期。

历史上,技术封锁往往会成为“催化剂”。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半导体技术实行禁运,反而促使日本在芯片领域快速崛起。如今的中国也在类似的压力下奋起,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在AI芯片领域的投资增长超过25%。正如佛经所言,“大河自有源头活水”,封锁只会让中国技术更有动力自主崛起。

而在西方学术界,ETH的禁令也并非毫无争议。欧洲一向标榜“学术自由”,如今却要为政治考量设置壁垒,这种自我矛盾,像是撕开了学术界的“道貌岸然”。法国人常说,“C’est la goutte d’eau qui fait déborder le vase”(水滴石穿,水满则溢),ETH的禁令像是最后一滴水,将学术自由的“杯子”推向了溢出的边缘。

ETH Zurich的禁令不只是对中国学生的封锁,更是一种对全球技术秩序的“试探”。瑞士表面上筑起了一道“技术长城”,可问题是,这道墙真的能挡得住未来吗?墙内的不安正在吞噬技术优势,墙外的技术创新正在蓬勃涌动。禁令像是一扇紧闭的大门,但门缝里透进来的,却是一阵更加急促的春风,推动着中国技术自立自强的浪潮。

0 阅读:81

如是者有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