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家风丨彭德怀元帅之侄外孙张峰:外公留下的革命精神我们会代代延续

中国妇女报 2024-10-22 21:22:32

家庭小传

彭德怀,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56年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彭德怀一生没有子女,对两个烈士弟弟的后代有着深切的舐犊之情。彭梅魁是彭德怀大弟弟彭金华的女儿,是彭德怀的侄女。她既是被彭德怀抚养的孩子,也是照顾彭德怀晚年的人,他们建立了亲如父女的深厚感情。张峰系彭梅魁之子,在他的心里,彭德怀是一个一心为党为人民、血性正直的好外公,是值得他一生追寻和学习的榜样。初秋的阳光,洒落在一张泛黄的照片上。照片上那模糊的身影,融化着张峰的内心。50多年前的一个初春,张峰有了一张所谓的与外公彭德怀的合影。应该说,这张合影照片上留下的只是外公模糊的身影。“中间的小男孩就是我,旁边是两个姐姐,当时因为外公身处特殊时期,他不愿和我们拍照,说是怕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所以他站在离我们很远的地方。”张峰小心翼翼地从相册里拿出这张照片,多年来,这张照片他一直视如拱璧。“外公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强的党性原则,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作风,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张峰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外公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一片丹心昭日月,一腔浩气满乾坤。外公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有着无比深情的大爱,是他一生追寻和学习的榜样。

少年立志 革命救国

1898年,彭德怀出生在湖南湘潭县乌石寨的一户农民家庭。父亲彭民言是为人厚道的贫苦农民。由于家境贫寒,他断断续续的只读了两年私塾。童年的外公,给地主家砍过柴、放过牛,带着弟弟讨过饭,饱尝了劳苦大众的苦和难。为了能让贫苦农民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他带头和恶霸地主抗争,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反抗命运的火种。“当时外公家中只有三间破草房,靠种几亩山地维持生活,在外公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因为饥饿和疾病离世,半岁的弟弟也因饥饿而随之离世。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外公15岁就开始在煤窑做工,童年艰难困苦的生活,让外公知道,要寻找出一条生存和希望的道路,就是参加革命。”张峰介绍,1916年,18岁的外公参加了湘军,他希望通过富国强兵来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让劳苦大众都能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通过对共产党的深入了解,外公逐渐认识到共产党初心和自己最原始的‘有饭吃、有衣穿、有地种’的初心是比较接近的,他坚信共产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殖民和奴役。1928年,外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张峰回忆,入党不久,外公率领湘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等部队,举行了著名的平江起义,起义部队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当年11月,彭德怀率部队上井冈山与朱毛红四军会合,形成了中央红军的雏形。

“可以说平江起义是外公革命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开始了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张峰回忆起外公的战争生涯,感慨道,外公戎马一生身经百战,指挥过很多场胜利的战争,立下了无数次显赫战功,外公直接指挥的直罗镇战役、瓦子街战役、百团大战、抗美援朝这四场战争,充分展现了外公的军事指挥才能。1935年,毛泽东同志为彭德怀写下了六言诗:“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收到这首豪迈的诗后,将诗的末句改为“唯我英雄红军”,显示了彭德怀的高风亮节。

践行初心 不负人民

彭德怀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大弟弟叫彭金华,二弟弟叫彭荣华,他们都在彭德怀的影响下,参加了革命。1938年10月,乌石村建立了第一个党组织——中共彭家围子特别支部成立,彭金华是第一任书记,他的爱人周淑身是第一任妇女主任。正在革命工作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彭金华和彭荣华先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为了救国救民,为了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彭德怀牺牲了他仅有的两位弟弟。”张峰说,“回首外公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他坚信共产主义,坚信共产党,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经常说‘共产党人要像扫把一样供人民使用,为民服务’。”张峰回忆,自1959年庐山会议被罢官后,外公在北京西郊的挂甲屯吴家花园居住了6年。在这6年的时间里,他竭尽所能关心帮助了很多屯里的百姓,从用电照明到吃水,事无巨细。1961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突然暴雨倾盆,外公因为担心村里80多户村民的房子经不起大雨的狂击,他穿上雨衣抄起手电,叫上警卫战士,拿着草帘子、席子,疾步进村查看险情。他一边把住在危房里的老百姓安置到吴家花园,一边指挥着战士和青壮年群众对危房进行紧急加固。老百姓在担心惊恐中看到外公来了,心中顿时燃起希望,自觉地服从指挥,并加入防汛抗灾的队伍中。

慈父严爱 缅怀传承

革命家庭,赤子家风。彭梅魁是彭金华和周淑身的女儿,在父母的熏陶下,很小就开始接受革命思想,帮助父母做一些站岗放哨送信儿的工作。1940年,彭金华惨遭国民党杀害,周淑身曾一度精神恍惚,12岁的彭梅魁既要照顾母亲,又要抚养两岁的弟弟彭康白,还要种地做饭,扛起了家庭的重担……正是童年的经历,养成了彭梅魁坚强刚毅的性格。

彭德怀与侄女侄子们合影,(右二)为彭梅魁。 图片为受访者提供

“我母亲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特别是在外公人生的最后阶段,母亲为了保护好庐山会议上的‘万言书’和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的‘八万言翻案书’手稿,想尽了办法,至今我们都难以想象她是怎么做到的,为之后外公平反拿出了有力的证据。”张峰告诉记者,母亲既是被彭德怀抚养的人,也是在彭德怀晚年照顾他的人。90年代后期,中央档案馆应彭梅魁的请求,专门复制了一部分彭德怀的手稿。珍贵的彭德怀“万言书”的手稿,几经周折和风险最终得以保存下来,彭梅魁功不可没。自从彭德怀平反后,彭梅魁就积极投入到宣传彭德怀的各种活动中,她根据手中保存的手稿和彭德怀平时的述说,努力还原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张峰介绍,外公一生虽然没有子女,但是对侄子侄女都视如己出,也收养了许多烈士子女,他认左权烈士之女左太北为养女,视黄公略烈士之女黄岁新为半个女儿,疼爱呵护任弼时之子任远远和陈毅安烈士之子陈晃明等。外公的正气凛然、光明磊落的品质也深深影响一代又一代人。1985年退休后的彭梅魁,曾先后为彭德怀希望小学﹑湖南水灾受害百姓及无力支付学费的孩子捐款;为彭德怀诞辰一百周年活动﹑为彭德怀骨灰回迁﹑为筹拍彭德怀电视剧等向国家有关部门和领导反映情况﹑寻求支持;出版了《我的伯父彭德怀》一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张峰告诉记者,彭钢是彭德怀二弟彭荣华的女儿,她一生牢记伯伯的教导,始终保持艰苦奋斗、为民服务的教导,不论是在北京汽车制造厂当工人、干部,还是后来参军入伍成长为一名少将,身居中央军委纪委副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等高位,都一心一意扑在革命事业上。“外公虽然离开我们很多年,也没有留下什么物质财产,但留下的精神财富是无价的,他坚守信仰,追求真理,对党、对人民、对祖国无比热爱。”张峰微笑道,他给自己孩子取名张效穿,意思是要传承彭德怀追求理想、信仰的那种水滴石穿的精神。如今,已年过花甲的张峰,依然不忘传承红色基因,他作为彭德怀红军小学的名誉校长、乌石村的荣誉村民,讲好红色故事,传承好革命精神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用自己的力量将革命精神一代代延续下去。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