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建于 1956年。甘肃是远古神话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女娲的诞生地。古丝绸之路的甘肃,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使甘肃成为我国的文物大省。 甘肃省博物馆的17件镇馆典藏。
1、“邮驿图”画像砖(魏晋时期)。1972年出土自嘉峪关新城堡魏晋墓群。一名驿使头戴黑帽,身穿右襟宽袖衣,骑着骏马,一手控缰绳,一手举着启传文书。
2、舍利五重套函(唐代)。1964年出土于泾河北岸的地宫。石函中间刻有“大周泾州大云寺舍利之函总一十四粒”。大云寺为武则天在隋代大兴国寺原址的基础上兴建的皇家寺院。五重套函内的舍利,是我国发现最早、数量最多的佛舍利。
3、车马仪仗与马踏飞燕(东汉)。1969年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1983年,马踏飞燕被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2018年,甘肃省文物局将其改名为铜奔马。铜奔马对外展览一般都是侧面造型,从不轻易展示正面,毕竟正面着实太可爱了。
4、彩绘木轺车(西汉)。出土于武威市磨嘴子汉墓。这组彩绘木轺车结构复杂,是汉代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既完整又大规模的一组,制作精细、形象逼真,装饰豪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汉代木雕作品。
5、彩绘木雕六博俑(西汉)。1972年第48号汉墓出土。匠师以简单明快的艺术造型,刻画了两位老者全神贯注的博弈场面,表现出对弈时的蓄势待发。
6、彩绘木独角兽(西汉)。独角兽又名獬豸,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起镇墓辟邪的作用。
7、仪礼简(西汉)。1959年出土于武威市磨嘴子6号汉墓。这469枚仪礼简是保存最完整仪礼简。是迄今出土汉简中空前的发现,所以被称为天下第一简。
8、玻璃莲花托盏(元代)。1972年出土于漳县汪世显家族墓。汪氏家族是金元以来陇右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出三王十国公。此托盏为半透明玻璃质地,呈普蓝色,分盏和托盘两部分组成,造型华美,完整成套,颜色高贵,是中国古代玻璃制品的瑰宝。
9、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时代)。来自仰韶文化早期。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大地湾。是一位考古专家用两个脸盆从当地农民手中换来的。大地湾遗址出土的人像彩陶瓶仅此一件。
10、鲵鱼纹彩陶瓶(新石器时代)。属于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8年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整个陶瓶用细花红陶土烧制而成,小口翻唇,瓶身两侧有耳,瓶身上画有一只神秘的动物。
11、高善穆石造像塔(北朝北凉时代)。1999年甘肃省酒泉市石佛湾子出土。为我国有纪年的早期佛塔,在基座八面分别刻有八卦图像,属于最早出现八卦的实物资料之一,是我国特有的八面佛塔先河。
12、彩塑坐佛与胁侍菩萨(北朝北凉时代)。原位于天梯山石窟第三窟左壁龛。此石窟是北凉太祖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至432年之间开凿的。中间坐佛通高130厘米,面形圆润,双耳垂肩,神态凝重安详。两侧菩萨通高180厘米以上,高髻长发,神态安逸,皱纹圆顺流畅,真实自然,是唐代“丰肌秀骨”的典型作品。
13、东罗马神人纹鎏金银盘(北魏-拜占庭帝国)。1988年,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北山村村民在自家挖地基时发现,本来以为是破铜烂铁,结果是东罗马帝国的物品,银盘被收走后,奖励了村民一张荣誉证书。东罗马帝国使团曾三次造访北魏,并带来了大量具有欧洲特色的货物,这是丝绸之路上发现的重要罗马文物。
14、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元代)。圆牌为铁制,文字为银制,两面镶嵌凸起的元朝官方文字-八思巴文,正体字五行。元代符牌流传至今极为罕见,世界范围内也不过三四件。这件符牌制作工艺精细,造型设计和制作工艺都叹为观止。
15、肃府本《淳化阁贴》刻石(明代)。《淳化阁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被誉为法帖之祖。明代的这套《淳化阁贴》刻石,是现今尚存的时代最早、质量最好、保存也最完整的一部《淳化阁贴》刻石,世人称,肃府本《淳化阁贴》刻石。
16、人头銎钩戟(西周)。这件兵器很有可能是西周康王时代一位名叫伯的将军,征讨鬼方时的产物。将军伯俘虏了鬼方的首领后,按照他的模样铸造了人头銎钩戟,作为征讨鬼方战争胜利的文创产品。
17、《报父母恩重经变》绢画(北宋)。在老王道士卖经书的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内发掘。这画以蓝色和绿色为衬底,以红色及石青、白粉、金粉等近十种颜料绘成。共有 15幅,详细描述了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孩子长大成人,其间父母养育孩子的全部过程。通过讲说父母的这些大恩大德,倡导众人牢记父母养育之恩,恪守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