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如月牙一般蜿蜒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之上的塔里木沙漠公路,是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的一项宏伟工程,至今全长约800多公里。
这条公路不仅将新疆南北两个物资生产基地连接起来,对改善当地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国进行沙漠治理的杰出代表,充分展现了在生态治理方面的先进技术和宏大工程能力。
塔里木沙漠地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中心地带,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之一,沙漠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
20世纪80年代末,政府为了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资源,改善南北疆物资交流,决定修建一条贯穿整个塔里木盆地的公路,以改善当地民生。
1993年,塔里木沙漠公路正式立项开始动工。考虑到公路穿越的是变化无常的流动沙丘,施工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汇聚了大批工程技术专家,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在风沙流动特征、沙粒运动规律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
通过精心设计,采用了曲线迂回的布线,根据地形地貌选定路基高程,并在路基两侧设置了防风林和防沙堤,最大程度减少了沙漠公路受风沙侵蚀的可能。
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1995年,全线贯通。如今,这条蜿蜒穿行在风沙中的公路已成为中国治沙防沙工程的杰作,被誉为“轮民沙漠公路”。
为了保护公路及其周边生态环境,中国还在沿线两侧建设了“绿色长廊”,进行了大规模的生态工程建设。
这条约100公里长的绿色长廊,直插入沙海深处,沿线种植了大量耐旱树种,如胡杨、柽柳等。同时,还在长廊内布设了灌溉系统,以保证植被生长。
绿色长廊可以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不仅保护了公路不被沙漠风沙淹没,也为周边沙漠植被提供了“绿洲”。
随着时间推移,这一绿色生态廊带还将不断向沙漠腹地延伸,可实现区域性治沙。为了给长廊内的植被提供充足的水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还在公路沿线每隔约4公里建设了一个水井房。
这些建筑物外表看似简陋,实则内部设置有先进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它可以汲取地下水进行储存,再通过管网系统定时定量地为周边植被提供浇水。
一些水井房还安装了太阳能发电装置,以提供能源。水井房发挥了“点”带面作用,既解决了植物浇水问题,又不会造成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
这种节水型的水利设施,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创新之举。众所周知,沙漠地区水资源稀缺而宝贵。
在建设塔里木沙漠公路的过程中,不仅要实施沙漠治理,也合理利用每一滴水资源。
为此,中国专家在水资源开采、储存、输送、利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技术革新,采用了严格的定额控制,实现了零排放、节约资源的目标。
通过精准计量和智能控制,中国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公平分配,既满足了公路和绿色长廊的用水需求,也未出现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
这为改善干旱区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治理,塔里木沙漠公路及其周边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这片沙漠不再是一望无际的黄沙,取而代之的是绿树成荫。
在改善地方民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这项工程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国进行绿色生态建设、治理气候变化的坚强决心。
中国不仅积极开展国内治沙工作,还主动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分享防治荒漠化的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
中国企业和科研团队参与了包括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在内的重大国际工程项目,将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带到世界。
在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企业也参与了该国旗舰水利工程——咸海退化治理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调水补浸、兴修水渠等措施治理因水资源利用不当导致的咸海退化问题。
中国为该项目提供了水利建设方面的先进技术及设备支持。此外,中国企业还承建了沙特阿拉伯“绿色沙特”计划下的百亿树绿化项目。
该项目运用中国的先进植树等技术手段,在沙特建设多个绿洲森林带,以减缓沙漠化进程,创造生态隔离区。
展望未来,中国计划继续加大对沙漠治理技术的创新力度,开展更多国际合作,以中国治沙实践推动世界绿色发展。
中国的治沙经验也必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造福更多疆域内的人民。
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由“脑洞馆长”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允许,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进行转载、搬运,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