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获得生存基础之后,势必开始建立对世界的好奇。这种好奇集中体现在参与感与学习上,这也是人的天性。所谓参与世界,就是通过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从而达成自己的某些期望。学习则是人为了更好地实现这种期望而必须进行的个体技能、经验的积累,这也是知识的起源。
人要与世界产生联系,获得参与感与完成学习目标,就必须运用创造力。审美是一种相对内敛的意识偏好,创造力则是一种十分外显的行为偏好。这其中的行为包括意识行为,也包括物理行为,总体上表现出一种人类与世界发生切实联系的渴望与动机。因此,创造力是人参与世界的核心能力与基础能力。
一个缺乏创造力的人是无法很好地参与世界的。因此,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能够参与世界,必须首先建立起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认知能力最初来自审美。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根本意识不到这个世界的丰富内涵时,又何谈更好地参与呢?这就与“盲人摸象”的道理一样。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曾经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难以培养出世界级的科学大师?
为此,2009年9月,清华大学专门成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钱学森力学班(简称“钱班”),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这个班的学生都是被寄希望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经过十多年的探索,这块“试验田”已经拔节孕穗,或许能给“钱学森之问”一些答案。
其中,我所带领的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也跟踪了“钱班”十余年,我们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其中非常有意义的一项,就是我们发现那些在未来有更大成就的学生与精英,很大程度上都不只是通过超常的智力手段获得成功的。
超常智力只占十分之一,还有很多其他能力是这些精英的必需能力,包括开放性、善意、意义感、勇气、毅力、感恩之心、好奇心、包容等,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创造力。
与“钱班”的研究结论相吻合,很多教育专家今天也一致认为,我们的教育方式更多培养的是孩子给出正确答案的能力,而缺乏对孩子寻找答案的丰富过程的启蒙,甚至包括对错误答案的探索能力,也就是关于创造力的培养。
心理学家发现,这种“只寻找正确答案”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对孩子的心理与认知造成局限与负面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考试焦虑和创造能力的下降。
不擅长考试的孩子,很容易怀疑自己的能力,对应试之外的优点缺乏信心。这样一来,一些原本具有创造潜能的孩子就难以被发现,甚至还可能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最终,由于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受打击,他们就真的变成了问题学生。
有的父母可能认为,自己并不需要孩子成为科学家,做出轰轰烈烈的科技大发现,只希望孩子做个普通人,快快乐乐地过一辈子。我要告诉这些父母,孩子的日常生活同样需要创造力。
契克森米哈赖曾经提出“大创造力和小创造力”的概念。其中,大创造力指的是那些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创新,如牛顿、达·芬奇、爱因斯坦等人做出的贡献。
但是,生活中还需要很多小创造力,就是当我们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一些新的任务,或是不太容易完成的任务时,就要通过创造性思维与行动来应对这些挑战。
2008年,我和我的学生苏珊娜·波利斯(Susanna Paltez)博士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创造力的二维度理论。我们认为,创造力是一种能够产生兼具新颖性和适宜性两大特征的产品的能力。由于新颖性的英文单词是Originality,适宜性的英文单词是Utility,我们就取这两个单词的首字母,组合起来称为“OU效应”,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其中,新颖性指的是从统计的角度看很稀罕,与其他人想到或做出的东西很不同,具有原创性及不可预知性,能够带给人惊喜。当然,新颖性具有不同的程度,有的产品可能与之前的产品差别不大,有的则可能会发生质的变化,大大领先于先前的产品。适宜性则指的是具备一定的功能,即它必须有用,能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创造力的产生需要把新颖性和适宜性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当一件产品的新颖性和适宜性达到最大化时,我们就认为这件产品具有最大的创造力。所以,创造力其实就是人的思维的新颖性与适宜性的最大化,也称联想网络密度(Association Network Density)。
联想网络密度其实是可以通过大数据的方式来研究的,比如我们都留下了各种各样作品,如图书、演讲、微博、发言、表态等。通过这些不同方式的表达,我们可以探索一个人的表达方式和表达出来的内容是否具有创新特征。而根据联想网络密度,我们发现,很多具有创造力的人,他的表达用词往往比较广泛(不是总用一些常规的习惯性说法),同时,表达出来的内容逻辑清晰,联系紧密,比如很多科学家的联想网络密度就是非常紧密的。而有些人,甚至是某些明星,在表达时往往也会显得词汇贫乏,不仅表述内容分散,语言也无逻辑性,这就是缺乏创新的表现。
那么,父母要怎样培养孩子,才能让孩子将新颖性和适宜性结合起来,产生创造能力呢?我建议父母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01培养孩子的敏感力
敏感力指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洞察力。比如,在遇到问题时,能够一下子抓住重点,发现缺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要培养孩子的敏感力,父母首先要改变习惯性的教育方式,有意识地打破常规。比如,在带孩子外出旅游时,经常变换一下地点,每次到一个新地方就鼓励孩子说说感想、感受等,看看孩子是否有什么新发现,或者跟孩子一起讨论一下这些新发现,交换彼此的想法。这样一来,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其次,多鼓励孩子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事物,不要只看表面,可以观察别人没注意到的地方,并深入探究。比如,你可以带孩子到平时经常去的地方,让孩子观察一下是否有以前没注意到的细节,回家后鼓励孩子把观察到的东西记录下来,然后提出各自的发现进行讨论,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看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们要尽可能地尝试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丰富我们的认知和经验。
同时,我们还要鼓励孩子养成主动学习新知识的习惯。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喜欢问各种问题。有些父母觉得孩子的问题很无聊,不愿意回答,这就会打击和破坏孩子的好奇心。
所以,我建议父母对孩子的问题多一些耐心,认真解答孩子的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对学习新知识和探索新领域始终充满热情。
02培养孩子的流畅力
流畅力是指在短时间内提出大量想法的能力。具有创造力的人,心智活动的特点是停滞少、流畅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思维敏捷、点子多。
著名心理学家乔伊·保罗·吉尔福特(Joy Paul Guilford)就把流畅力作为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测量标准,并经常采用单词联想的方法测量一个人的流畅力。比如,他会给人一些概念,要他写出所有能想到的类似的说法,比如“你好棒”有多少种说法、说出你能想到的所有圆形的东西等。
通常来说,流畅力训练可以分三个部分。
观念流畅力:就某个主题和观念想出不同事物的能力。例如,我们要求孩子迅速写出属于某种特殊类别的事物,如“半圆结构的物体”,答案包括拱形桥、降落伞、游泳帽等。
联想流畅力:能找出某个观念或与特定信息相关的想法。例如,我们要求孩子列举某一词的近义词,如“承担”,答案可能包括担负、承受、承当等。
表达流畅力:能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组织自己的想法或观点的能力。例如,我们让孩子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找出原因,并具体说明;或者让孩子就某个名词列举出它代表或象征的所有可能的工作,如“灯泡”,答案可能有电气工程师、灯泡制造工、电工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妨运用以上方法与孩子进行互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迸发各种奇思妙想,提升他们的流畅力。
03培养孩子的变通力
变通力是指能打破常规,变更自己的思维观念和做事模式,以便不断扩展自己的思维空间,从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是一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凡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总能触类旁通,因而也会产生许多超常的构想,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
吉尔福特曾提出一种“非常用途测验”,来测量学生的变通力。比如,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内指出“砖头”的不同用途。
一般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盖房子、垒围墙、修炉灶等功能,稍有创造力的学生可能会回答当板凳、打狗、磨镰刀、写字等,更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可能会说出压纸、支书架、钉钉子等具有变通性的答案。这就是变通力的一种体现。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经常与孩子玩一些类似的游戏,讨论一些常见物体的不同用途,或者设计一些不同的困难情境,鼓励孩子进行发散性思考,在潜移默化中锻炼孩子的变通力。
04培养孩子的精进力
精进力是指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一些新元素,以便丰富内容或增添趣味性,是一种心思缜密、凡事考虑周全的能力,以达到精益求精的目的。
很多创新的想法和行为在刚出现时往往都是不合常规的,所以有创造力的人还必须具备一种坚守精神,能够不断尝试、不断完善,以便获得更多人的认同。精进力强的孩子通常也具备这种遇到困难锲而不舍的精神。
“用途测试”游戏同样适用培养精进力,我们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地列出某件物品的用途,刚开始回答很容易,越往后选项越少,越考验孩子的耐心、毅力和想象力。
05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对大脑中已有记忆表象(印象)进行新的加工、改造、重组从而创造新形象的思维能力。也就是说,想象是在感知的基础上改造旧形象、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父母要随时随地注意启发孩子的发散性思维。比如,看到天上的白云时,就问孩子:“天上的白云看起来像什么?”或者想象一下生活中的某种场景,如:“如果小动物会开口说话,你打算跟它们说什么?”……通过这种发散性思维训练,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其次,鼓励孩子把现实中从未结合在一起的形象、属性、特性等在大脑中结合起来,以形成一些新的形象。比如,此刻孩子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那就让孩子想象一下,如果电视长出了脚会怎样;或者台灯的灯泡镶在天花板上会怎样等。
和孩子进行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把目光所及的各种事物强行“拼接”在一起,不但会增加趣味性,还能在孩子心中埋下一颗突破常规的创造力种子。
通过以上几种培养创造力的方法可以看出,生活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不但能增加孩子的学习兴趣,开拓孩子的思维,还能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从而帮助孩子成为一个思想积极、思维活跃且富有创造力的人。
内容来源参考书目:《孩子的品格:写给父母的积极心理学》 彭凯平 闫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