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诸多学者都在讨论逼死黛玉的元凶是谁,关于此类探讨层出不穷,也有许多脱离了现实主义艺术描写的探讨,笔者认为稍有不妥。
《红楼梦》里的黛玉是一个富有诗书才华和理想色彩的人物,是金陵十二钗之首,她有着“心较比干多一窍”之才,也有着“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她的美是内外兼修的。
但正是这样一位多才多艺、内外兼修的女子,在大观园里却以最悲惨的命运告终,究其背后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总体来说,是在不可抗外力与内力的共同作用之下,造成了黛玉的感情、个性与人生命运的困境。
儒学自从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历朝历代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对社会的教化功用。
其中文学与儒家教化之间的联系都一直未间断,特别是小说这一文体自从形成以来,就被归类为不能与诗词歌赋相提并论的不雅文学,导致小说的表达内容总要“发乎情而止乎礼义”,并且要“文以载道”,因此,小说中的教化意味就变得十分的浓厚。
在《红楼梦》的人物设定当中,贾政是最典型的集儒家纲常伦理于一身的代表人物,在贾政的眼里,贾宝玉就是一个顽劣的孽子,只知道花天酒地和脂粉之乐。
而贾宝玉这个人物的设定,从第一回就可以看到这将是一个与传统儒家文化相悖存在的角色,从某种角度来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是孤独的,是一个与世俗格格不入却又无法自我解救的一生。
尤其贾府是颇有威望的大家族,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本身贾府里的人物从贾母到王夫人再到薛宝钗,甚至到袭人,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深厚的儒家文化观念,在这种大的环境制造的压抑之下,林黛玉的性格当中便产生了多疑敏感而又固执的特性。
黛玉初到贾府之前,就已经了解到他的外祖母家里与别人家的不同,因此一开始便小心翼翼地处事,在贾母问及黛玉都读了哪些书的时候,黛玉回答了“四书”;在黛玉询问了其他姐妹们都读了什么书之后,心里方觉自己的回答有些不妥,所以在宝玉又询问同样的问题时,黛玉便改口说不曾读过什么书。
从黛玉对同一问题的两次不同回答可以看出,当黛玉性格当中的天性与封建伦理思想相冲突的时候,黛玉是敏感的,她对于外界的意识是清醒的,并且有意识地对自己做出了某种自我保护。
在我们的儒家传统观念当中,确实存在有男尊女卑、男外女内的观念,同时长期有一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是非观念,孔子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这一套体系当中没有对女性的地位给予重视。
直到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后,才给予了女性一定的地位,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女性很容易成为儒学文化压制下的附属品,附属于整个社会体制和男权之下。
大观园里的众多女子唯林黛玉最为特别,从第一次宝玉见到黛玉时,对黛玉的体态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还有对黛玉内在性格特征的描写:她是聪明过人的,有着伶俐的口才,并且才华横溢,但是这样的性格特点放置于贾府当中,往往会成为别人的口舌并不被众人所取悦,连一直疼爱黛玉的贾母在黛玉和宝玉吵吵闹闹多次后,也说他最不听话的孙子孙女也就只有宝玉和黛玉这两位了。
黛玉敢爱敢恨,但是在封建社会里她的性格得不到释放,在“元妃省亲”这一回中,皇室为宝玉和各姐妹准备的礼物当中,只有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可清晰地看到代表封建文化的元妃这一形象也有意通过“金玉之缘”来撮合从伦理道德上来讲最为合适的宝玉和宝钗这一对,所以在这种大环境的压制下,黛玉的爱情之路是充满了艰辛的,也预示着不会有一个很好的未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白某观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