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嘉靖皇帝新政改革;看嘉靖皇帝自己如何把新政推向深渊

雨哥港历史 2023-02-07 17:23:01
嘉靖皇帝是谁呢?历史上号称最有性格的皇帝。刚登基时的大礼仪之争,到二十年不上朝。暗中操控朝野的翻云覆雨。都向我们展示,这不光是一个任性的皇帝,还是一个聪明的皇帝。他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关于他的继位还有一点曲折。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因武宗无子嗣,所以由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寻找皇位继承人,而武宗唯一弟弟朱厚炜幼年夭折,于是上推至武宗父明孝宗一辈。孝宗两名兄长皆早逝无子嗣,四弟兴王朱佑杬虽已死,但有二子,兴王长子(朱厚熙)已死,遂以"兄终弟及"的原则立次子朱厚熜(cōng zǒng)为嗣,即明世宗。

中国古代祖制与革新是社会里长期存在着的一对矛盾,处理不好必将引起政治的混乱乃至王朝的崩解;处理得当将对革新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这一点上,嘉靖皇帝前期的政治革新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对嘉靖的政法改革研究有助于更好的看待古代祖制与革新的利弊关系,纠正将祖制与革新完全对立起来的片面认识。

一提起“祖制”,多数人将其视为僵化和陈腐的代名词,并把祖制与革新简单地对立起来,把抨击祖制者誉为改革者,把维护祖制者斥为保守者。事实上,祖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既包括某一王朝立国的根本制度,又包含各项具体的、行之有效的行政法规。显然,不可能在全盘否定祖制的前提下,来顺利地推进任何改革。一般而言改革只会在王朝的更替和王朝内部的鼎新。这两者之中王朝的更替改革更为激烈,改朝换代,制度的大变化才让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新兴朝代的诞生。但是这种改革并不是完全抛弃前朝的一切而是继承与革新的统一。

皇明祖训

史籍中所谓“汉承秦制”、“唐承隋制”、“金承宋制”、“明承元制”、“清承明制”等等,就是此意。改朝换代时的变革如此,王朝内部的变革更不例外。因此,任何改革都不是皇帝和大臣的几句话,不是在一张白纸写字这么简单。而是与继承形成了矛盾的统一体。离开了继承,就不可能有革新。在正德、嘉靖之际,明代上层人事更迭,时政因此发生巨变。世宗与“大礼新贵”张璁、桂萼、霍韬等人对洪武祖制在政治变革中的作用给予新的诠释和认识,并以其为利器,将有违祖制的重大弊政尽可能地予以革除,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上写下了特殊的一页。

改革的原因;

为什么嘉靖会有改革的想法呢?有三大点:1.土地集中 2.军备废弛 3.政治腐朽。土地问题:明代中期,随着大土地兼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初建立起来的以自耕农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分散的土地逐渐又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国家的赋税土地大量流失,财政日益困难。与此同时,国家对人口的管控也日渐失势,登记在册人口大量减少。这些人口,多数因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离开土地成为流民。这样一来,不但使国家徭役人口紧缺,大量流民的存在更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一遇天灾人祸,便揭竿而起。明代中期,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成化年间爆发的荆襄流民起义和正德时的刘六刘七起义,被称为明代中期农民起义的高潮。

农民起义图

这些农民起义虽然都被明军一一"剿灭",但也只是解一时之忧。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仍是当时亟需解决的问题。军备废弛问题:明成祖时期虽迁都北京,以天子守边,但首都在蒙古铁骑的威胁下,防御负担沉重。终明之世,京师几次被兵临城下,特别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太监王振挟英宗轻率北征,终酿成"土木之变"的悲剧,宣告了明王朝军事力量由盛转衰。而东胜卫的内撤,则直接把河套地区让出。成化以后,河套便成为蒙古部族的根据地,并由此频频入侵,给明朝西北边防造成极大压力,从而形成明代中叶延续百年之久的北部边防危机。除此之外,从成化年间开始的哈密危机也日益成为困扰明朝统治者的沉重包袱。总之,在外部局势逐渐严峻的明代中叶,修举武备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政治腐朽问题:从明英宗起,继位诸帝多是生于深宫,养于宦官、宫女之手,不了解创业艰辛,不体恤百姓疾苦,一味贪图享乐,崇道佞佛,不视朝政,不见大臣,致使国是日非,政治混乱。在君主荒怠的同时,勋戚和宗室贵族利用特权,请乞庄田、强占民田,私役京军、破坏盐法。宦官之祸更是政治腐败的重要根源。

河套区域图

但是最直接的的契机是明武宗病死"豹房"。在这次皇权暂时空置的时间内作为皇权附庸的--宦官失去了干政的依托,一时手足无措。而内阁以其作为沟通皇权和文官集团桥梁的特殊地位,及时做出反应,使得局面有利于内阁和文官集团。在这个过程中首辅杨廷和是最大的功臣,由于武宗没有亲子亲弟,生前也未确定皇位继承人。杨廷和引用《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原则,迎远在湖北安陆的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入继大统。随即,他利用从武宗病死到世宗即位,君主统治暂时真空这一特殊时期,总揽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拨乱反正的活动:首先联合手足无措的宦官集团成功逮捕对王朝威胁最大的江彬武夫集团。紧接着,利用武宗遗诏、太后懿旨及由他起草的新皇即位诏对武宗朝积弊开始了第一轮清理。

杨廷和像

新政在政治上1. 清查弊政。

明世宗即位诏书提出了改革弊政的口号。诏书包括80款,长达7300多字。开宗明义就以嘉靖皇帝的口吻提出"兹欲兴道致治,必当革故鼎新"的指导方针。 表明厉行改革的决心。而随着即位诏的发布和推行,正德年间的一系列弊政都被革除。所裁汰的锦衣卫、内监局等机构的人员为数在十余万人左右,减免漕粮153200余石,贵、义子、传升、乞升等一切因为恩幸得官的人大多是被罢免褫夺。不仅如此,还将藩国进贡的礼物派遣还国,明武宗豹房的番僧和少林僧、教坊乐人、南京快马船以及其他人等,一切罢遣。又根据"遗诏"释放南京的囚犯,放归四方进献的女子,停罢京城非紧急的工程,将武宗的宣府行宫的金银重新放归诸内库。中外都称嘉靖皇帝为圣人,为之歌功颂德。

2.打压宦官。嘉靖为了防止宦官的权利过大,撤回天下镇守内臣,基本不曾再设;宦官犯了罪,则鞭挞至死,陈尸示戒。3. 整顿吏治。多以人品和才能选拔官员,规定御史不可以某官员在奏事时咳嗽失仪弹劾4. 限制外戚。明世宗对外戚世袭封爵的制度作了变革,并成为永制。已经封爵的贵戚一个人可以终生,其子孙不可以承袭爵位。皇亲、驸马,都不可以在请求册封爵位。在经济上:1.重新丈量土地。2.赋役制度,桂萼在入参机务期间,曾上疏建策清查新增田地及编审徭役。世宗批准施行。这次改革,因次年桂萼因病乞休归里而未能进一步展开。而桂萼所开创的将税粮与徭役各审定交银若干,统一征收,以求均平的"一条鞭法"的改革效果是显著的。

1

新政在人事上1.改革科举;

官员张璁认为科举考试在当时存在着两大弊端,即应试文体不正和主考官不得其人,并认为这是改革科举制度的突破口。为此,张璁提出了两大对策,一是考试文体务必要平实尔雅,裁约就正。进行说理,一定要极尽事物的原理;议论事务,必须要通晓经济天下的道理。如果不是这样,必然不可用。二是各省乡试主考官应访查举荐翰林、科道、部属等有学识有人品的人,另外派遣二人为考官;在两京进行乡试的除了命题的主考官外,增添京官两三人作为分考,以及时弥补主考之所不及。一定要严敕各御史一同参加考试选拔,以保证选取的都是有真才实学之人,遏制私自举荐的风气" 。2.整顿学风。嘉靖前期整顿学风的一项强有力的措施是严格考核在校生员,将滥竽充数者从学校中清除出去,优化学校环境。

明朝科举晋升制度

3.改革学官制度。嘉靖要礼部对天下的学官来进行考核,不合格的改任别的职位。重视农家子弟,抑制商人家的人将农民中有才能的人选拔出来,注重他们在乡间的品行修炼。新政结果嘉靖新政取得了很大的效果。明世宗所采取的这些改革新政,在抑制宦官和外戚勋贵势力的发展上颇有成效。但是到了嘉靖中年的时候,边防费用日益增加,加上世宗大兴土木、迷信祷祀,导致皇帑日益削减。各个行业凋敝衰落,甚至变卖寺田,收赎军罪,尚且不能满足国家的财政需要。可见财政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到了嘉靖后期,社会问题更加严重。世宗统治后期,由于国家太过于和平,没有什么战事。逐步丧失进取精神,日益腐化,滥用民力大事兴建, 而且迷信方士、尊崇道教,好长生不老之术,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后更是移居西苑修玄。

方士、道士们利用嘉靖帝梦想长生不死和灵瑞现象的迷信,屡行诈骗之术,愚弄嘉靖帝,使每年不断修设斋醮,造成巨大的靡费。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爆发"壬寅宫变",几乎死在宫女之手。此后嘉靖帝移居西苑,首辅严嵩专擅朝政二十年,在严嵩专政时代朝臣惨遭杀害;吏治败坏,爆发多起民变;边事废弛。嘉靖新政的成果也付之流水。
0 阅读:25
评论列表

雨哥港历史

简介:爱拼才会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