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孩子赋能正能量?

诸葛扬青 2022-05-16 12:15:49

案例——

我想咨询一下8岁孩子比较孤僻,各方面接受能力也比较弱,不跟同学玩耍,受到批评后就不再听老师的指令。比如叫去排队都不去,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比较激烈,缺乏安全感,不让新同学靠近,靠近就打人,怎么办?

解析……

对于八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念了,但区别于中学生,还没有那么完善,更不可能像成年人一样逻辑思维缜密而敏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本能(直觉)的做出相应的行为来作为对事物的反馈,但是如果家长不明白孩子只是本能的反应,就会出现案主这样的理解了,这就需要去和孩子谈心,目的是了解孩子的内心活动,还有引导孩子使用更加合适的方式和方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案主所描述的孩子这些情况可以理解为孩子是在探索和学习的过程,用自己认为的方式去处理,也从外界的反应来总结,所以,孩子对于父母所赋予的这些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当然,要给孩子讲明白就更加不容易了,因为讲出来就是标准,而标准化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难易理解和做到,何况一个八岁的孩子呢?那么,要怎样让孩子理解呢?父母可以采用反问和肯定的方式来让孩子自己体会,比如孩子孤僻不和同学玩儿,喜欢一个人待着,父母就可以问“你怎么不和同学玩呢?”“你想自己一个人玩,是吗?”“和同学玩你有不舒服吗?”“所有同学你都不想玩吗?”“你想和谁一起玩儿呢?”无论他怎么回答,这个答案都是他直观真实的回答,不要去给孩子解释,也不去评判,接着可以再问他打算怎么办,无论他的决定是什么,独处还是交友,父母都表示支持,并告诉孩子随时都可以找父母,这样孩子就不会觉得被抛弃和被孤立的感觉,尤其是父母的反应,对于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

如果父母没有这样去和孩子沟通,而是简单直接粗暴的质问和责备孩子,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也是和人相处的一种方式,也是有效的,因为父母这么对待自己,所以自己也可以这样对待任何人。那么,就像案主说的孩子决绝新同学靠近,还打人。一般孩子动手是因为说话没有动手的效果好,也有模仿别人的原因,想纠正的话需要父母花的心思:首先是父母自己没有这种行为,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孩子,杜绝“武力”解决的方式;其次是如果孩子看到别人有用这种方式(无论是实际生活中还是影视作品),也要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利弊是什么,这就是引导,也是可教时刻。这需要父母慢慢地而且耐心地和孩子沟通,因为这样的孩子比较敏感和急躁,父母越急,孩子的情况也越差,而且孩子的法律法规意识不健全,行为的后果往往是残酷的,类似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所以,无论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人的孩子,都不能因为动手而抱憾终身。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属于自己保护意识的建立,也需要不断地的加强孩子的认识,这样做至少可以保障自己的孩子不欺负别人,也能让孩子知道什么情况下需要保护好自己。现在学校和社会都有相关的教育信息,可以和孩子一了解,一起探讨,这岂不是又增加了亲子互动的机会吗?

关于该孩子贴标签的事儿,最好不要太武断,尤其是听风就是雨,别人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认为的,到底什么是孤僻?什么是接受力?抵触什么的情绪?什么是安全感的表现?等等,就是专业领域也有不同的说法,如果自己没有系统学习过,千万不要给孩子定义这些“负面”的标签,因为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你是在“鼓励”他,哪怕你有惩罚来对付他,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你“爱”他的方式,也是他认为能让你关注他的有效方法,所以,真要给孩子定义标签,就给些“正面”的,比如头脑灵活,坐得住,专心,有自己的想法,体力好,有原则等等,虽然表达字面不同,但意思却相近,同时,让孩子听起来也是一种肯定,重要的是你在给他建议的时候,他会听。所以,你想孩子具备什么优点,就多所哪些优点的关键词。同样是引导,正面和负面就是一面之缘,孩子此时不分好坏正反,他只知道怎样让自己舒服怎么来,怎样引起父母的重视怎么来,那么,这也是考验父母的时候了,如果在十岁以前可以纠正过来,青春期也就好过很多了。

总结,我们总是把孩子想的很复杂,是因为我们成年人的思维网络的复杂性所导致的。现在有很多关于各个年龄段孩子的特征描述,花一点点时间就可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何必要自己像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呢?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的育儿经验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及后天自我成长总结出来的,这就是矛盾的地方了,因为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既然是这种情况,也有一个准则可以参考,那就是:有效继续用,无效该换用,不要随便用,才是真有用。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