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美国被誉为全球的经济和政治霸主,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实力,都稳居世界之巅。然而,随着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海湾战争的胜利似乎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增添了光环。但这一切,真如看起来那么顺利吗?从老布什政府时期的辉煌,到克林顿时代的经济繁荣,再到奥巴马的金融危机救市,最后到了特朗普执政时期的社会撕裂,美国是否真的一直在走下坡路?
苏联困境与美国的战略机遇
1990年末的国际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紧张。随着苏联政权的摇摆不定,一场新的全球力量格局正在形成。经济上的困境和政治上的不稳定,使苏联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急剧弱化。它的全球影响力不断减退,特别是在中东地区,这一地区一直是超级大国角力的焦点。
当伊拉克在1990年8月侵入科威特,迅速占领了这个小国,美国看到了一个行动的窗口。美国政府迅速行动,首先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推动通过决议,谴责伊拉克的侵略行为,并要求其无条件撤军。同时,美国与其盟友协商,迅速组建了一个多国联军,准备对伊拉克进行军事回应。
从战争一开始,美军就充分利用了其卫星通信和侦察技术,这些高科技设备使指挥官能够实时获取战场信息,并迅速做出战术决策。例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精确导航的技术,使得美军飞机能够在夜间和恶劣天气条件下,准确投送精确制导炸弹。
美国的海空联合作战策略展示了其强大的协同作战能力。美国海军的航空母舰和战斗群在波斯湾地区部署,为战斗行动提供了强大的空中支援。同时,美国空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从远程基地起飞,执行精确打击任务。
在精确制导武器方面,美军广泛使用了如“战斧”巡航导弹等先进装备,这些武器可以从数百公里外精确打击目标,极大地降低了对地面部队的依赖。这些导弹在夜间和不利天气条件下同样能发挥作用,有效地摧毁了伊拉克的指挥中心、通信设施和防空系统。
此外,美军还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进行侦察和监视,这是无人机首次在如此大规模的冲突中被使用,它们提供了宝贵的实时情报,确保了美军对战场的全面控制。
随着战争的进展,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确保了美军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达成战斗目标。伊拉克的军事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其军队的战斗意志也迅速崩溃。到战争结束时,美军的阵亡人数不到200人。
这场战争发生在老布什执政时期,对美国重新确立其全球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当时的美国并非仅仅依靠经济实力和财富来维持世界霸主的地位,而是通过迅速而果断的军事行动,向世界展现了它的军事威慑力。
克林顿与奥巴马时代的经济政策
在19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美国,经济经历了数次重要的变革,克林顿政府上台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困境中,财政赤字高企,经济增长放缓,民众对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能力充满质疑。
克林顿的经济政策首先集中于加强财政管理,减少赤字支出。他推行了一项综合性财政改革,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和提高税收,尤其是对富人的税收,来平衡联邦预算。此举虽然在政治上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效果是明显的,赤字逐渐缩小,联邦预算开始恢复平衡。
与此同时,克林顿认识到技术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特别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行业的崛起可以带动整个经济。他特别关注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当时刚刚起步,但克林顿看到了它们的潜力。他的政府通过鼓励科技创新、减少对新兴企业的监管等措施,促进了互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美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行业被信息技术产业逐步取代,高科技产业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力量之一。
随着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克林顿任期内的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并持续增长。就业机会大量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国民收入水平也有所提升。到他任期结束时,美国实现了财政盈余,还创造了数百万个新工作岗位,经济增长强劲。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被认为进入了一个“新经济时代”,依赖于技术创新和全球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经济依赖金融市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美国深受其害,整个金融体系几近崩溃,大量银行倒闭,房地产业泡沫破裂,失业率急剧上升。经济几乎陷入停滞,民众生活受到极大冲击。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奥巴马政府迅速推出了包括救市措施和经济刺激计划在内的多项政策。《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该法案旨在通过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清洁能源和教育等领域,来创造就业机会并推动经济复苏。
尽管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刺激经济增长,但就业市场的恢复依旧缓慢,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许多家庭依然面临财务困境。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工人阶级聚集的“锈带”地区,经济困难尤为突出,工厂关闭、工作岗位外流的问题仍然困扰着当地民众。
美国社会的结构性问题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的社会结构一直以来都非常复杂。这个国家的历史基础建立在大量不同背景的移民身上,这些移民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语言和宗教信仰,而美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像许多其他国家那样拥有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取而代之的是,美国长期以来依靠的是“美国梦”这一概念——一个关于个人自由、机会和成功的承诺,来凝聚不同的族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基于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开始变得脆弱。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社会多样性的日益复杂,原本通过共同的理想和经济机会连接在一起的不同群体,逐渐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上出现了隔阂。经济的不平等加剧了这种情况。虽然高科技行业的崛起带动了一部分地区的繁荣,但美国各地的经济发展并不平衡。特别是在那些传统制造业主导的地区,随着工厂外移和产业空心化,这些地区的经济困境日益严重。工作岗位的减少使得这些社区的居民逐渐感到被边缘化,他们的生活水平停滞不前甚至下降。
美国的选民群体逐渐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一边是代表城市中产阶级和高科技行业的自由派,一边是代表“锈带”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保守派。这种分裂在近年来的总统选举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不同地区和族群的政治选择存在极大差异。自由派倾向于支持多元文化、全球化和环境保护等议题,而保守派则更多关注传统价值观、国家主权和本土经济的保护。
经济衰退与政治极化的相互作用
所谓“锈带”,是指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的那些传统工业区,曾经是钢铁、汽车、煤炭等重工业的心脏地带。在20世纪中叶,这些地区的制造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高薪稳定的工作。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制造业逐渐外包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如中国和墨西哥,许多工厂关闭,工作机会随之流失。
当特朗普在2016年的竞选中承诺要带回这些工作岗位时,他的言论深深打动了那些因产业空心化而受挫的工人阶级。特朗普多次强调,他将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重新谈判国际贸易协议,尤其是他批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认为这些协定让美国工人失去了大量的制造业岗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执政,他们都感到自己的处境并没有改善。相反,富裕的沿海城市、科技行业等新兴领域却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社会不公的感知。特朗普以一个政治“外来者”的形象出现,承诺将打破华盛顿的现有政治体系,这给了许多选民一种新希望。
特朗普在2016年大选中的胜利,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社会中深层次的裂痕。城市与乡村、沿海与内陆、高科技行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这些差距在政治上的反映就是越来越明显的分裂和对立。特朗普的当选成为了这些不满情绪的集中爆发点。
特朗普上台后迅速兑现了竞选承诺,宣布退出TPP,并与墨西哥、加拿大重新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尽管这些政策在部分“锈带”地区得到了支持,但在全国范围内却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最为显著的,是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社会的政治对立和社会撕裂日益加剧。特朗普的言论和政策使得支持他的人与反对他的人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尤其是他的种族问题言论和移民政策,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局势。
最具象征性的事件发生在2021年1月6日,即特朗普任期的最后几天。当时,特朗普的支持者因不满选举结果,发动了国会山骚乱。国会山事件也是奥巴马在其卸任后提到的“分裂的美国”最终的显现。
在这一事件之后,美国社会的分裂问题变得更加难以忽视。无论是保守派支持者,还是自由派阵营,都越来越感受到彼此之间的鸿沟难以弥合。
参考资料:[1]赵梅.美国文化撕裂现状及其影响——美国“取消文化”评述[J].人民论坛,2023(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