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居民部门的“韧”与“险”——居民信贷视角

总是饿的研究员 2024-10-31 04:52:38

文:华创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首席宏观分析师 张瑜(执业证号:S0360518090001)

联系人: 殷雯卿(19945767933)

核心观点

本文重点关注过去三年美国居民大幅扩张的债务是否存在风险,会对未来的消费形成哪些影响?

从居民实际信贷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后,住房抵押贷款远低于疫情前、信用卡贷款与疫情前持平、汽车贷款则高于疫情前水平,即居民借了更多的钱用于买车、存在“透支”买车行为。

从信贷风险角度来看,居民信贷风险的排序为汽车贷款>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其中低收入、低年龄段群体,以及小型金融机构的居民信贷潜在风险更大。

展望后续,“透支”的消费是否终要偿还?考虑到汽车贷款风险更大、且目前贷款标准也明显收紧,因此可能会制约未来汽车贷款的进一步扩张。而信用卡增长仍保持偏强,大概率不会拖累居民消费;房地产抵押贷款在降息的大环境下对房地产市场的抑制也有望弱化。

报告摘要

1、房地产抵押贷款:实际余额下降,债务风险不大

(1)居民购房需求弱,为何住房贷款增长仍快?将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余额与房价进行指数化处理,并将二者相除以观察房贷实际余额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到剔除房价影响,当前居民的实际房地产抵押贷款规模相较疫情前仍是下降的,居民在房地产资产上持续“去杠杆”。房贷名义规模的提升主要与房价上涨带来的贷款规模被动提升有关。

(2)居民住房贷款的债务风险大吗?——不大。

一方面,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质量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信用评分最高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申请人占比稳定在60%以上;同时,截至2024Q2,30天或以上贷款逾期率为3.35%,处于2003年以来的历史低点水平。

另一方面,2021-2022年的极低利率时期,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再融资规模大幅提升,拉低了居民的贷款成本。截至2023年末,美国近70%的抵押贷款未偿余额利率水平比当时的现行利率低3个百分点。

2、信用卡:增长不弱,但风险提升

(1)信用卡贷款放缓,是否弱化居民消费?影响可能有限。

一则,当前信用卡增速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同时,纽约联储对居民的调查显示,居民未来1年信用卡申请率仍在高位,被拒概率还有小幅下降,信用卡增长仍有望维持偏高水平。

二则,由于物价水平下降,信用卡增速放缓对实际购买力的冲击会被缩小。同样将信用卡余额与CPI进行指数化处理,并将二者相除以观察信用卡实际余额的变化情况:截至2024Q2,剔除物价影响后信用卡实际余额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假设2024-2025年全年信用卡贷款增速保持2024年上半年的趋势水平,那么以此估算,伴随物价水平中枢下移,2024-2025年期间居民信用卡余额的实际消费力仍有望持续提升,对消费的冲击或有限。

三则,HELOC也可以成为信用卡贷款的补充。房屋净值信用额度HELOC是以居民的房屋作为抵押的一类循环贷款。在居民房地产价值提升时,居民有更强的意愿申请HELOC。假设2024年下半年与2025年保持今年上半年HELOC的增幅,则2024-2025年信用卡+HELOC净新增额仍能远高于2015-2019年均值水平。

(2)信用卡逾期率大幅提升,是否有风险?风险在加大,低收入群体、30-39岁年龄段群体和小型银行存在更大风险。

一则,纽约联储消费者预期调查显示,2024年以来居民对未来3个月内债务逾期的预期不断升温。特别是年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群体债务违约概率均值(18%)相较2023年均值(16%)的提升幅度大于中高收入群体。

二则,30-39岁群体的信用卡逾期率偏高;且疫情后他们的收入增速低于信用卡增速;纽约联储的调查也显示各年龄段人群中,<40岁群体的债务违约概率均值(18.5%)相较2023年均值(16.3%)的提升幅度最大。

三则,小银行信用卡逾期率创历史新高,而大银行逾期率虽走高但处于历史低位,可见小银行的信用卡逾期状况恶化程度更大。不过,小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占比较低(占比18%),风险可能更多为局部性事件。

3、汽车贷款:申请意愿下降,小机构贷款风险加大

(1)汽车贷款申请意愿下降,是否抑制购车需求?可能存在下行压力。

2024Q2实际汽车贷款余额已经超出2019年水平,居民借款购车的规模提升。但根据纽约联储对居民信贷的调查,居民汽车贷款申请意愿下降、汽车贷款申请被拒绝的可能性也偏高,可能会抑制汽车贷款的进一步扩张,进而对居民购车的资金来源形成压力、抑制需求。

(2)汽车贷款逾期率大幅提升,是否有风险?风险在加大,其中30-39岁年龄段群体和小型金融机构存在更大风险。

疫情后汽车价格大幅上涨、单笔贷款规模也同步提升,带来汽车贷款的月供大幅提升。截至2023年,汽车贷款月还款额均值达到585美元/月,相比2011-2019年均值水平增长43%。这或是居民汽车贷款逾期率提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中,30-39岁群体的汽车贷款风险较大。与信用卡贷款债务风险的观察方式相同,疫情后30-39岁群体的汽车贷款余额增长速度最快、且高于收入增速;他们的汽车贷款逾期率增长幅度也处于各群体的偏高水平。

小型汽车贷款供应商的债务风险较大。汽车贷款的持有人结构中,银行占比仅30%(银行持有信用卡余额占比可达93%),且银行持有的汽车贷款风险相对较小,逾期率仅1.2%。但Dealer Financing和Monoline等小型金融机构持有比例不低的汽车贷款(占比近30%),这两类机构持有的次级汽车贷款比例高达60%以上,逾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机构。

风险提示:对居民未来债务的预测存在偏差,低估了居民债务风险

报告目录

报告正文

疫情后,美国居民消费经历了一轮快速增长,而居民用于消费的资金来源除了财政补贴与收入增长外,提高债务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可以看到,2021年、2022年居民债务占其资金来源的比例从3.6%(2019年水平)提升到6.4%、5.9%;此后债务占比虽然回落、但绝对规模仍不低。

在之前的报告中,我们着重关注了美国居民收入和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详见《从“超额储蓄”到“超额财富”——美国经济防线的转变》、《更高的财富,更强的现金流——美国居民超额财富的再思考》、《降息了!然后呢?——再谈美国经济“韧”与“险”》);而在这篇报告中,我们将重点讨论居民债务(主要关注信贷部分)问题对消费前景的潜在影响:居民过去3年在哪些领域存在“透支”消费(借更多的钱用于消费)?“透支”消费是否有风险?“透支”的消费是否终要偿还?

从居民实际信贷规模的增长情况来看,扣除价格因素后,住房抵押贷款远低于疫情前、信用卡贷款与疫情前持平、汽车贷款则高于疫情前水平,即居民借了更多的钱用于买车、存在“透支”买车行为。

从信贷风险角度来看,居民信贷风险的排序为汽车贷款>信用卡>住房抵押贷款;其中低收入、低年龄段群体,以及小型金融机构的居民信贷潜在风险更大。而汽车贷款的风险可能也会制约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放贷规模。

展望后续,“透支”的消费是否终要偿还?考虑到汽车贷款风险更大、且目前贷款标准也明显收紧,因此可能会制约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汽车贷款的放贷规模,进而对汽车消费形成抑制。而信用卡增长仍保持偏强,大概率不会拖累居民消费;房地产抵押贷款在降息的大环境下对房地产市场的抑制也将弱化。

一、房地产抵押贷款:实际余额下降,债务风险不大

(一)居民购房需求弱,但住房贷款增长仍快?

居民的实际房地产抵押贷款规模相较疫情前仍是下降的,名义规模的提升主要与房价上涨带来的贷款规模被动提升有关。2024年以来房地产销量约480万套/年(新房+二手房),较2016-2019年约600万套/年的销量大幅下降,但房地产抵押贷款规模的增速却与当时的均值水平大致持平。这一分歧可能的原因或在于房价大幅上涨带来的贷款规模被动提升:我们将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余额与房价进行指数化处理,并将二者相除以观察房贷的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情况[1],可以看到实际上如果剔除房价影响,当前居民的实际房地产抵押贷款规模相较疫情前仍是下降的,且处于历史偏低水平。事实上,2012年至今,居民在房地产资产上持续“去杠杆”,居民抵押贷款/房地产资产比例持续下降。

(二)居民住房贷款的债务风险大吗?——不大

一方面,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质量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信用评分最高的房地产抵押贷款申请人占比稳定在60%以上;在债务逾期率方面,截至2024Q2,30天或以上贷款逾期率为3.35%,90天或以上的严重逾期率为0.57%,尽管同比去年有所提升,但仍与疫情前持平,且处于2003年以来的历史低点水平。

另一方面,2021-2022年的极低利率时期,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再融资规模大幅提升,拉低了居民的贷款成本。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再融资即居民以新的较低利率水平与银行重签住房抵押贷款合同。可以看到,截至2022Q2,未偿抵押贷款余额中超过60%为近2年内新签合同,也反映了当时地产抵押贷款再融资的规模之大。不过,伴随2022年下半年利率的提升,居民抵押贷款再融资规模持续下降,目前已经接近历史低点。而房地产抵押贷款再融资则拉低了居民的贷款成本,截至2023年末,美国近70%的未偿还抵押贷款未偿余额利率水平比当时的现行利率低3个百分点[2]。

二、信用卡:增长不弱,但风险提升

(一)信用卡贷款放缓,是否弱化居民消费?

2024年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长放缓。2024年前两个季度信用卡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均值12%;相比2022-2023年间信用卡贷款余额保持每年15%的高增速出现放缓,但仍远高于2015-2019年增速均值6%。信用卡贷款增速放缓的可能原因包括:一方面逾期率的提升导致银行收紧放贷标准、另一方面信用卡的高利率抑制了居民进一步扩张债务的意愿。那么信用卡余额增长的放缓,是否意味着居民消费能力走弱?我们认为对居民消费增长的冲击可能有限。

一则,考虑到当前信用卡增速仍远高于疫情前水平,这一拖累的影响可能有限。并且,纽约联储对居民的调查显示,居民未来1年信用卡申请率仍在高位,被拒概率还有小幅下降,信用卡增长仍有望维持偏高水平。

二则,考虑到物价水平也在下降,信用卡增速放缓对实际购买力的冲击会被缩小。我们将信用卡余额与CPI进行指数化处理,并将二者相除以观察信用卡实际购买力的变化情况[3],可以看到剔除物价影响后,截至2024Q2的信用卡贷款实际余额仅略高于疫情前水平,较快的信用卡贷款增速其实是对冲了物价的上涨,使居民持有信用卡的实际购买力恢复到了疫情前水平。假设2024年全年信用卡贷款增速保持2024年前两个季度的水平,2025年信用卡贷款增速进一步放缓(假设信用卡贷款同比增速2025年值-2024年值=2024年值-2023年值),那么以此估算,伴随物价水平的中枢下移,2024-2025年期间居民信用卡余额的实际消费力仍有望持续提升。

三则,HELOC也可以成为信用卡贷款的补充。房屋净值信用额度HELOC(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是以居民的房屋作为抵押的一类循环贷款,利率通常低于信用卡等无抵押信贷。金融危机前HELOC贷款就曾成为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资金来源:2003-2008年期间,HELOC余额提升近3倍,而格林斯潘研究认为2001-2005年期间HELOC对当时的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速带来了3%的额外增长[4]。金融危机后,伴随房价下跌,HELOC余额持续下降。而2022年以来,居民房地产价值不断创历史新高,HELOC再次成为了有房居民获得较低利率贷款的重要途径,因此HELOC余额快速提升,截至2024Q2 HELOC余额达到3800亿美元,2024上半年HELOC净新增200亿美元。假设2024年下半年与2025年均稳定这一净新增幅度,结合上文对2024-2025年信用卡贷款的预期值,那么2024-2025年信用卡+HELOC净新增额仍能远高于2015-2019年均值水平,HELOC可成为信用卡贷款的补充。

并且,目前HELOC新申请人普遍为高信用评分群体,潜在的债务风险相对较低。金融危机前,由于金融机构大量对中等信用评级(信用评分620-759)群体发放HELOC债务,为后续的债务风险埋下了隐患。但经历了金融危机的经验后,目前HELOC申请人绝大部分为信用评分在760以上的群体,中低信用评级群体几乎没有获得增量的HELOC贷款,因此当前HELOC贷款的信用质量也相对较高。

(二)信用卡逾期率大幅提升,是否有风险?

2023年下半年以来,信用卡逾期率超出疫情前水平且持续抬升。信用卡逾期率提升的可能原因包括:

一则,在2022-2023年期间由于居民超额储蓄提升、学生贷款还款减免,人为提升了一部分居民的信用评分,扩大了有资格获得信用卡的人数,而这一部分群体的真实债务偿还能力很弱。图表16可以看到,2021-2023年期间新发的信用卡贷款逾期速度高于2016-2019年期间:2021年新发信用卡的逾期率在2年后即达到8%,而2019年前通常需要4年时间;且2021-2022年期间新发的信用卡贷款逾期率目前已达到10%左右的历史高位。

二则,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所从事的岗位失业率提升,带来这部分群体的工资薪金收入下滑,并引起其债务偿还能力的下降(详见《从“超额储蓄”到“超额财富”——美国经济防线的转变》)。图表17可以看到,低收入群体的信用卡逾期率提升幅度明显高于中高收入群体。

那么信用卡逾期率的提升是否会带来债务风险?我们认为居民的信用卡债务风险在加大,其中低收入群体、30-39岁年龄段群体和小型银行存在更大的风险:

1、居民债务逾期率预期提升,且低收入群体违约概率更大

居民债务逾期率预期在提升,特别是收入水平较低群体的逾期风险提升幅度更大。特别是伴随着低收入群体偿债能力的减弱,2024年以来年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群体债务违约概率均值(18%)相较2023年均值(16%)的提升幅度最大,提升2个百分点,而年收入在5万-10万美元、10万美元以上群体的债务违约概率均值则分别提升1.2、-0.1个百分点。

2、30-39岁群体的信用卡债务风险较大

当前30-49岁群体的信用卡逾期率相较2019年的提升幅度较高。截至2024Q2, 30-39岁、40-49岁群体的信用卡严重逾期率分别是9.7%、7.4%,一直以来均是各年龄段中的偏高水平;且这两部分群体信用卡逾期率相比2019年均值水平分别提升了3.6、2个百分点,为各年龄段中的最高水平。可见,30-49岁群体当前的信用卡逾期情况恶化程度更为严重。

不过,结合收入增速与信用卡增速来看,这其中30-39岁群体的信用卡债务风险相对较大。一方面,BLS按年度披露分年龄段居民的收入情况,目前最新数据可更新到2023年末;纽约联储则按季度披露信用卡贷款未偿余额,目前最新数据可更新到2024Q2;另外,两套数据在年龄段划分时不完全一致(具体划分类别见图表23)。通过计算可以看到,上文提到的信用卡逾期情况恶化程度较高的30-49岁群体中,30-34岁以下群体的收入增速低于信用卡增速,而35岁以上群体的收入增速普遍高于信用卡增速,因此30-34岁以下群体的信用卡偿还能力也明显更弱,债务风险相对较大。另一方面,纽约联储的消费者预期调查也显示,2024年以来年龄<40岁群体债务违约概率均值(18.5%)相较2023年均值(16.3%)的提升幅度最大,提升2.1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年龄段群体。因此综合来看,30-39岁群体的信用卡违约风险相对更大。

3、小银行的信用卡逾期状况恶化程度更大

小银行信用卡逾期率创历史新高,大银行逾期率走高但处于历史低位。美联储分别统计了100家大型银行与100家大型银行以外的银行机构(普遍为中小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情况,可以看到尽管两类机构的信用卡逾期率均走高,但截至2024Q2大银行逾期率3.1%,相比2015-2019均值水平提升0.8个百分点,且处于1991年有数据以来的偏低水平;而中小银行逾期率7.9%,相比2015-2019均值水平提升3.2个百分点,且创历史新高;因此小银行的信用卡逾期状况恶化程度更大。

不过,小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占比较低,风险可能更多为局部性事件。根据美联储的统计,美国国内小银行持有的信用卡债务存量余额占比仅18%,小银行的信用卡风险可能更多为局部性事件。

三、汽车贷款:申请意愿下降,小机构贷款风险加大

(一)汽车贷款申请意愿下降,是否抑制购车需求?

居民实际汽车贷款超出2019年水平,居民购车对贷款的依赖度提升。疫情后,居民汽车贷款余额提升、2024年增速有所放缓;同时,以上文的测算方法计算实际汽车贷款余额情况也可以看到,伴随着汽车价格的下降,2024年以来实际汽车贷款余额已超出2019年水平。考虑到今年汽车价格下跌、汽车销量放缓,实际汽车贷款余额的提升意味着今年以来居民购车对贷款的依赖度提升,更多人选择借钱买车。

但居民汽车贷款申请意愿在下降、且汽车贷款申请被拒绝的可能性也偏高,可能会对购车需求形成压力。根据纽约联储对居民信贷的调查,未来1年居民汽车贷款申请意愿下降;同时由于当前汽车贷款违约率提升,汽车贷款申请被拒绝的可能性也偏高,这使得本就更依赖汽车贷款的居民购车意愿有可能进一步下降。今年三季度美国轻型车销量同比转负,可能也受到了这一影响。

(二)汽车贷款逾期率大幅提升,是否有风险?

与信用卡贷款类似,2023年以来汽车贷款逾期率也大幅提升,背后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来自于疫情期间放贷标准的放松(见图表30,2022-2023年期间发放的汽车贷款拖欠率更高,反映当时的借款质量普遍更差)和当前部分居民收入下降带来的偿债能力变差。

而导致汽车贷款逾期率提升的另一个特殊原因在于:疫情后汽车价格大幅上涨、单笔贷款规模也同步提升,带来汽车贷款的月供大幅提升。2020年起居民汽车贷款月还款额持续提升,截至2023年,月还款额均值达到585美元/月,相比与2011-2019年均值水平增长43%。而从居民收入增长的角度来看,各年龄段群体的收入增速均没有超过汽车贷款月还款额的增速;这带来了居民汽车贷款还款压力的大幅提升。

因此,居民汽车贷款债务风险在加大,且需要关注以下两类群体:

一则,30-39岁群体的汽车贷款风险同样较大。与信用卡贷款债务风险的观察方式相同,我们同样结合居民收入增速与汽车贷款增速,可以看到30-39岁群体的汽车贷款余额增长速度最快,且高于收入增速;同时,这一群体的汽车贷款逾期率增长也处于各群体的偏高水平,因此30-39岁人群的债务风险相对更大。

二则,小型汽车贷款供应商的债务风险较大。与信用卡贷款绝大部分为银行持有(比例达93%)不同,银行持有汽车贷款的比例较低、仅在30%左右。并且从汽车贷款的持有结构来看,银行持有的汽车贷款风险相对较小,逾期率仅1.2%、次级贷款的持有比例也在20%以下。

但Dealer Financing和Monoline这两类机构所持有的汽车贷款债务风险较大,是汽车贷款领域更大的风险来源。Dealer Financing是由汽车零售商提供的贷款;Monoline则是指专门从事专一领域金融服务的公司,这类机构仅从事汽车贷款业务。这两类机构持有的次级汽车贷款比例高达60%以上,逾期率也显著高于其他机构;因此这两类机构的潜在风险可能更大。

另外,FR Y-14M口径下,2023年末汽车贷款逾期率尚未超出2019年均值水平。由于FR Y-14M数据源来自美国大中型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统计口径不包含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也可以侧面印证目前大中型金融机构的汽车贷款质量仍然较高,风险主要来自小型金融机构。

四、附录

(一)居民部门债务数据的口径

美联储有6个数据源包含了居民债务的统计,其不同的统计口径梳理如下(本文重点关注其中的居民信贷部分)

美联储的Flow Of Funds(FoF)Accounts:B.101.h按年度发布居民资产负债表(不包含非盈利组织),其中将居民债务划分成:住房抵押贷款、消费信贷、以及各类其他债务。

美联储FoF账户中的Enhanced Financial Accounts则进一步将居民负债按收入分位数、年龄等维度进行拆分,以便看到不同类型人群的负债变化情况。该数据为季频数据,且统计口径与FoF Accounts:B.101.h的口径一致。

美联储的G.19 Consumer Credit数据集将居民负债中的消费贷款进行了详细拆分,将消费贷款分为循环贷款(主要为信用卡贷款)与非循环贷款,并单独统计了学生贷款与汽车贷款余额,信用卡与汽车贷款利率、以及各类金融机构持有的居民消费贷款余额。该数据集的统计口径与FoF Accounts:B.101.h的口径一致,但为月频数据。

美联储H.8 Assets and Liabilities of Commercial Banks in the United States数据集。该数据是从银行的角度出发,统计了美国所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其中包含了银行持有的房地产抵押贷款与消费贷款的资产余额,数据为周频,且划分了大型/小型银行。但该数据仅涵盖了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数据,口径相比美联储FoF与G.19账户较小。

纽约联储的Consumer Credit Panel (CCP)数据集则对居民部门的债务结构与违约情况进行了详细拆分:例如统计了学生贷款、信用卡贷款与汽车贷款的余额、逾期率等数据。不过与美联储FoF与G.19账户统计口径不同的是:纽约联储的数据源来自Equifax征信机构记录,并以5%的比例进行随机抽样估算;而美联储的数据源则基于贷款人的报告,因此二者的数据绝对规模存在一定差异,但历史趋势接近。

美联储Capital Assessments and Stress Testing (FR Y-14M)数据集详细统计了循环贷款余额的细节,由费城联储生成数据披露。不过该数据的数据源来自美国大中型金融机构的信贷数据,统计口径不包含规模较小的金融机构,因此也没有包含所有的循环信贷余额。

美联储与财政部共同进行的Survey of Consumer Finances (SCF)更为详细的统计了居民循环贷款的数据,不过该调查3年一次,数据发布的及时性相对较弱。

在正文中,对居民各类债务余额(包括居民部门整体债务、房地产抵押贷款、汽车贷款)规模的分析采用美联储FoF与H.8的数据源,但居民信用卡贷款余额数据采用了纽约联储CCP的数据,原因为FoF与H.8数据中仅披露了循环贷款余额,未详细披露信用卡贷款余额(信用卡贷款为循环贷款的一部分)。另外,正文中关于居民债务质量、分收入/年龄的债务分析则分别采用了上述6个数据源的相应披露数据。

注:循环贷款是什么?所谓循环贷款是指在一定的贷款限额内,借款人可以多次提取贷款,且在偿还后再次提取贷款,循环贷款中绝大部分为信用卡贷款(无抵押);另外房屋净值信用额度HELOC(home equity line of credit)是以居民的房屋作为抵押的另一类循环贷款。

(二)居民负债结构

在居民债务结构中,信贷占比约94%,其中房地产抵押贷款占比最大,达到约68%,其次为消费贷款占比约26%;而消费贷款中,循环贷款(以信用卡贷款为主)占比约27%,非循环贷款占比约73%(上述数据均为2024Q2存量数据)。而具体来看居民信贷的结构,与疫情前(2019年末)相比,疫情后居民房地产抵押贷款与汽车贷款在其信贷结构中比重回升,学生贷款比重下降,信用卡贷款比重则大致持平。

[1]测算方式参考圣路易斯联储研究https://fredblog.stlouisfed.org/2023/12/three-measures-of-us-credit-card-debt/

测算逻辑为:将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与房价进行指数化处理,2011Q1=100,计算住房抵押贷款余额2011Q1=100/房价2011Q1=100的比值,该比值可衡量居民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增速与房价增速孰快,从而观察住房抵押贷款的实际购买力。

[2] Andrew Haughwout, Donghoon Lee, Daniel Mangrum, Joelle W. Scally, and Wilbert van der Klaauw, “Mortgage Lock‑In Spurs Recent HELOC Demand,”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Liberty Street Economics, August 6, 2024, https://libertystreeteconomics.newyorkfed.org/2024/08/mortgage-lock-in-spurs-recent-heloc-demand/.

[3]测算方式参考圣路易斯联储研究https://fredblog.stlouisfed.org/2023/12/three-measures-of-us-credit-card-debt/

测算逻辑为:将信用卡贷款余额与CPI物价指数进行指数化处理,2011Q1=100,计算信用卡余额,2011Q1=100/CPI,2011Q1=100的比值,该比值可衡量居民信用卡贷款余额增速与物价增速孰快,从而观察信用卡的实际购买力。

[4] Greenspan, A., & Kennedy, J. (2007). Sources and Uses of Equity Extracted from Homes. Finance and Economics Discussion Series Divisions of Research & Statistics and Monetary Affairs Federal Reserve Board, Washington, D.C.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10月30日发布的报告《【华创宏观】美国居民部门的“韧”与“险”——居民信贷视角》。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20240924-张瑜:如何理解今日央行推出的各类政策?

20240919-张瑜:降息了!然后呢?——再谈美国经济“韧”与“险”

20240915-张瑜:更高的财富,更强的现金流——美国居民超额财富的再思考

20240914-张瑜:有房必有账——揭秘房屋养老金

20240910-张瑜:若美国挑起新一轮贸易战,与2018年有何异同?——出口扫描系列·对比篇

20240909-张瑜:特朗普新关税主张对中国出口影响可能有多大?——出口扫描系列·复盘篇

20240906-张瑜:解其必然,顺其自然——华创证券秋季策略会演讲实录

20240902-张瑜:美联储非常规会议的那些事儿

20240829-张瑜:时间都去哪了?——经济微观察系列三

20240826-张瑜:出口数据或是政策博弈的触发条件之一

20240813-张瑜:拆解“资产荒”

20240806-张瑜:全球波动、日元套息与中国股汇的关系——基于十个交易事实的思考

20240803-张瑜:十大部委机构如何谈改革?——深化改革学习系列之四

20240731-张瑜:下半年的十个看点——极简解读7月政治局会议

20240726-张瑜:美国经济的四条线索——美国二季度GDP点评

20240722-张瑜:详拆三中【百项】改革任务

20240719-张瑜:三中新闻发布会的“30条增量信息”

20240718-张瑜:三中公报之信号、等待及跟踪

20240715-张瑜:地方财政画像:反常-恒常

20240713-张瑜:从“超额储蓄”到“超额财富”——美国经济防线的转变

20240708-张瑜:汇率弹性打开的条件分析——基于四个视角的推断

20240705-张瑜:“刚”与“荒”——货币政策框架的艰难平衡

20240703-张瑜:科技重大会议基本认识和后续跟踪

20240702-张瑜:一个有趣指标看地产企业的“预期”——去库全面跟踪系列三

20240626-张瑜:日本低利率之下的投资“出路”

20240620-张瑜:美国补库的两个时间维度

20240619-张瑜:美国就业数据的背离何解?——基于反面论证的视角

20240618-张瑜:重要的是第二拐点——5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40615-张瑜:黄金的“非寻常”定价

20240614-张瑜:地产的四个核心关注点

20240604-张瑜:全球风险与中国挑战——出口扫描系列·风险篇

20240603-张瑜:全球制造业PMI回暖视角下的2024出口——出口扫描系列·机会篇

20240519-张瑜:美国财政与货币的“权利游戏”——如何理解TGA余额的提升

20240515-张瑜:一月“四”舟——四个角度看宏观

20240514-张瑜:美欧日居民的通胀体感,谁更痛?

20240512-张瑜:金融数据“挤水分”,研判必须“淡总量”——4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512-张瑜:打空转,等降准,看降息——2024年Q1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解读

20240505-张瑜:再议“假如美国今年不降息”

20240501-张瑜:三中、地产与汇率——四月政治局会议“5”句话极简解读

20240417-张瑜:供需压力,一升一降——3月经济数据点评

20240416-张瑜:设备更新,哪些领域受益大?—— “更新”&“换新”系列五

20240409-张瑜:如果美联储今年不降息

20240408-张瑜:量跑在价前面——3月经济数据前瞻

20240330-张瑜:新科技革命?——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思辨

20240325-张瑜:全球货币政策转向在即,如何赚钱?——美国风险探测仪系列六

20240324-张瑜:近200个能耗标准,哪些在提升?——“更新”&“换新”系列四

20240315-张瑜:海外共识中的裂缝

20240313-张瑜:详拆“五万亿”设备购置市场——“更新”系列一

20240312-张瑜:利率“无人区”& 银行“不可能三角”

20240306-张瑜:读懂增量信息

20240225-张瑜:财经委三大部署的细致理解

20240204-张瑜:美联储停止缩表的五节点与三阶段——美国风险探测仪系列五

20240203-张瑜:开年财政发力了吗——12月财政数据点评

20240129-张瑜:美元指数影响进一步下降——2024年CFETS新权重简评&海外周报第37期

20240126-张瑜:地方两会的7大要点

20240125-张瑜:降准先行,静待价格弹性

20240117-张瑜:张瑜:开年财政三大跟踪方法

20240113-张瑜:如何博弈降息预期?——12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31228-张瑜:珍贵的好消息,本轮毛利率或已见底——11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

20231213-张瑜:寻找“新”定价——极简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20231212-张瑜:挣脱——2024年展望(干货版)

【国内基本面】

20240917-基本盘仍韧,预期面走弱——8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901-急需更多实物工作量——8月PMI数据点评20240828-利润或迎新的考验——7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20240816-进入尾声的疫后恢复,尚未来临的第二拐点——7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801-暑期游带动消费有所回暖——7月PMI数据点评20240730-谁在支撑利润率?——6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20240716-关注隐形的压力——6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701-需求偏弱,症结或在建筑业——6月PMI数据点评20240629-量与价的对抗——5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20240618-张瑜:重要的是第二拐点——5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601-内需走弱,外需存疑——5月PMI数据点评20240528-钝化的ROE——4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20240518-需求回落,但四个群体有差异——4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501-服务业景气为何回落?——4月PMI数据点评20240428-为何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利润偏强?——3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20240417-供需压力,一升一降——3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401-需求强不强?——3月PMI数据点评20240328-补库面临两个挑战——1-2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20240319-上游扩生产,中游扩投资,价格信号仍需等待——1-2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304- 建筑业有待回暖——2月PMI数据点评20240201-强生产,弱需求,低物价——1月PMI数据点评20240128-利润高增长下的喜与忧——12月工业企业利润点评20240118-两个维度看供需———12月经济数据点评20240101-需求不足,待投资加码——12月PMI数据点评

【金融】

20240920-居民债务拆分:谁在去杠杆?

20240917-M1同比回落的归因拆分——2024年8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815-7月金融数据对应居民的三个故事——7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811-央行的三个关切——2024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理解

20240714-三个部门,三种行为——2024年6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705-张瑜:“刚”与“荒”——货币政策框架的艰难平衡

20240616-机关团体存款回落主导M1同比下行——2024年5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512-张瑜:金融数据“挤水分”,研判必须“淡总量”——4月金融数据点评

20240429-针对M2大起大落的三个问题

20240414-从一季度金融数据观测三部门行为

20240405-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2024年一季度货币政策委员会例会理解

20240317-底部已确认,向上仍需等——2月金融数据和MLF操作点评

20240221-破案:M1跳升,LPR调降

【海外】

20240204-强劲非农背后的两个干扰与两个影响——美国1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40202-降息预期落空,美债利率不升反降?——1月FOMC会议点评

20240116-补库会导致核心商品再通胀吗?——美国2023年12月CPI数据点评&海外周报第35期

20231231-重启学生贷款,是否会是美国消费的最后一根稻草?——美国风险探测仪系列四

20231215-联储转向降息叙事的两个思考——12月FOMC会议点评

20231214-通胀回落仍有一些曲折——美国11月CPI数据点评

20231211-超预期背后的两个“瑕疵”——美国11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1129-天量美债基差交易能否平稳落地?——美国风险探测仪系列二&海外周报第29期

20231122-美企业债天量到期?明年或无忧——美国风险探测仪系列一

20231116-技术性调整的通胀反弹风险消退——美国10月CPI数据点评

20231102-Higher解除,Longer开启——11月FOMC会议点评

20231027-昙花一现的经济再加速——美国3季度GDP数据点评

20231013-通胀“宽度”比通胀“高度”更重要——美国9月CPI数据点评

20230921-或不宜过度看重政策利率中枢的上移——9月FOMC会议点评

20230903-五个视角看美就业市场持续迈向正常化——美国8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812-加息结束的通胀信号再确认——美国7月CPI数据点评

20230805-停止加息的三个信号均已显现——美国7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727-美债或已进入最优配置区间——7月FOMC会议点评

20230713-美国通胀宽度回落!——美国6月CPI数据点评

20230616-如何理解“停而未止”的美联储?——6月FOMC会议点评

20230614-小心通胀数据的“坑”——美国5月CPI数据点评

20230611-美债万亿供给来袭?

20230604-就业数据对联储和市场意味着什么?——美国5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511-什么样的通胀和就业可让联储降息?——美国4月CPI数据点评

20230506-就业韧性强化维持高利率的必要性——美国4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505-加息或结束!然后呢?

20230429-经济的成色与联储的选择

20230426-美国房地产市场有大“雷”吗?

20230415-加息结束看什么信号?经济还是通胀?——3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324-因子投资与机器学习及业绩归因——海外论文双周报第15期

20230323-美联储难题在于利率敏感性不对称——3月FOMC会议点评

20230317-美国超额储蓄还能撑多久?——海外双周报第2期

20230316-市场预期大幅波动会影响联储加息节奏吗?——2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20230312-时薪增长对通胀的压力仍未缓解——2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30311-日银新行长可能带来什么政策调整?——3月日央行货币政策会议点评

20230302-关于反通胀,历史会告诉我们什么?——海外论文双周报第14期

20230227-欧日韩高通胀的动力是什么?——新版海外双周报第1期

20230213-美国就业市场真得如此紧张吗?——海外论文双周志第13期

20230216-当下跟2022年3季度一样吗?——1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20230204-日本“失落的十年”与居民消费——海外论文双周志第12期

20230203-美股“抢跑”转向,警惕后续补跌风险——2月FOMC会议点评

20230114-美国通胀:油、房、商已缓,“人”紧是关键——12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20230109-就业强劲+薪资放缓≠软着陆可期——12月非农数据点评

20221215-市场预期主要央行加息周期何时见顶?——12月FOMC会议点评

20221030-全球能源通胀的新时代——海外论文双周志第11期

20221214-让子弹再飞一会儿——11月美国CPI数据点评

【政策跟踪系列】

20240201-安全是题眼:新版产业指导目录四问四答——政策观察双周报第75期

20240116-部委年度会议中的五大方向——政策观察双周报第74期

20240104-“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更关注哪些困难和挑战?——政策观察双周报第73期

20231218-部委和地方如何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政策观察双周报第72期

20231205-“十四五”规划中期进展如何?——政策观察双周报第71期

20231117-PPP新旧机制的5点比较——政策观察双周报第70期

20231102-国务院组织法修订的三个关注点——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9期

20231021-中央机构改革进展如何?——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8期

20231012-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7期

20230926-26城地产放松到哪?还有哪些空间?——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6期

20230913-10大行业稳增长方案透露哪些信息?——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5期

20230822-下半年外资政策的三大可能方向——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4期

20230803-超大城市瘦身健体如何理解?如何推进?——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3期

20230726-民营经济政策脉络与新变化——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2期

20230706-如何推进房屋养老金制度?——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1期

20230624-国务院立法计划透漏哪些信号?——政策观察双周报第60期

20230607-中国-中西亚合作30年:战略意义、合作历程及重点领域——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9期

20230529-一个主线与三个变化——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跟踪系列二

20230520-不只是海参崴!一文读懂中俄远东合作——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8期

20230504-政府购买服务的三大变化——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7期

20230425-央、地逾百场调研都关注什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跟踪系列一

20230413-新设立的国家局会做什么?——从国家能源局看国家数据局

20230406-浙江如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5期

20230326-关注海南自贸港:十件大事落地情况回顾——每周经济观察第12期

20230307-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怎么改?——每周经济观察第9期

20230307-夯实科技、产业自立自强根基——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3期

20230219-什么是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每周经济观察第7期

20230217-中央一号文件的10个新提法——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2期

20230207-地方两会的五大看点

20230206-2023年海内外有哪些“大事”?——每周经济观察第5期

20230204-15个关键词看部委新年工作安排

20230131-春节假期哪些政策值得关注?——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1期

20230118-部长专访里重要信息有哪些?——政策观察双周报第50期

20230115-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三年对比,三个变化

20230103-提振信心”有哪些抓手?——政策观察双周报第49期

【年报&半年报系列】

20240530-以“价”定“价”——2024年中期策略报告

20231212-挣脱——2024年展望

20230627-寻找看不见的增长——2023年中期策略报告

20221227-移动靶时代:边开枪,边瞄准——宏观2023年度策略报告

20220516-有形之手突围,中美风景互换——2022年中期策略报告

20211115-赢己赢彼的稳增长——2022年度宏观策略展望

20210510-登顶后的惆怅——2021年中期策略报告

20201123-2021:归途——年度宏观策略展望

20200625-显微镜下的经济复苏——2020年中期策略

20191111-踏边识界,持盾击矛——2020年度策略报告

20181126-来者犹可追--宏观2019年度策略

【投资导航仪系列】

2024091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十大精品研究系列

20230815-宏观反诈训练营——千页PPT来袭!

20220815-当宏观可以落地·2022版——16小时千页PPT邀邀约!

20210909-中国政经体系与大类资产配置的指标体系——2021培训系列一

20210910-旧瓶如何出新酒?200页PPT详解中国宏观经济特色分析框架——2021培训系列二

20210911-中美通胀分析框架的共性和差别——2021培训系列三

20210912-流动性之思——2021培训系列四

20210913-财政收支ABC——2021培训系列五

20210914-海外研究的框架:全球数据盲海中的那些“灯”——2021培训系列六

法律声明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

0 阅读:0

总是饿的研究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