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慢,是因为我们总是在向外求

云边的墨菲 2023-05-08 15:24:13

职场中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公司在招聘员工时,要求35岁以下;

公司内部有升职机会时,也会优先考虑35岁以下的员工。

因此在30岁这年,我便开始焦虑起来:

怕错过什么升职的机会,更怕一不小心被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所抛弃。

那段时间,我整天忙着提升自我:

看到有用的文章马上就收藏起来;别人推荐的好书和课程,就下单买回来。

这种充实的感觉太过美好,以至于我觉得光明的未来就在不远处向我招手。

可是不久后,美梦就被残酷的现实打醒了:

我发觉自己各方面能力不仅没有提升,而且学的东西也早已忘得一干二净。

于是,我被迫停下来,重新开始思考困扰我的两个问题:

如何才能快速成长?学习,究竟能否实现这一目标?

1.成长的本质是什么

成长的本质是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很多人应该都没认真想过吧?

拿我自己来说,性格内向,不喜欢社交,从小到大惹得大人经常替我担心:

出门靠朋友,你性格这么内向,没什么朋友,将来可怎么在社会上混啊?

因此,我也把内向看成是种性格缺陷,一度深深自卑。

后来,通过学习才知道:从社交的角度看,性格可以分为内向和外向两种。

内向的人不善言辞,不擅长和人打交道;外向的人表达能力强,很会和人打交道。

但如果从获取精力方式的角度看,其实内向和外向最大的区别在于:

获取精力方式的不同。

内向的人,是通过”独处“来获取精力,社交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

外向的人,是通过“社交”来获取精力,独处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煎熬。

而且,社交也分为两种:主动社交和被动社交。

内向的人,主要通过“被动社交”来进行社交活动。

即从不主动推销自己,而是靠自身的才华和能力去影响和吸引别人。

外向的人,则主要通过“主动社交”来进行社交活动。

即不断地与人建立信任和情感联系,比如约饭和娱乐活动,获取人脉资源。

我们平时说一个人不擅长社交,指的其实是“主动社交”。

这些观点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让我明白内向并不是什么性格缺陷。

性格内向的人,不用非逼着自己进行主动社交,来进行社交活动,被动社交同样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多年的心结忽然间被打开,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从此,我变得不再自卑,脸上有了自信的笑容,也敢于正视他人的目光了。

那时,周围的亲戚朋友也察觉到了这种变化,纷纷觉得我变得阳光明媚起来。

其实这种改变,源于内心的成长,而这种成长则来自于更高层次的认知。

正如猎豹CEO傅盛所说: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注意,这里的用词是“认知”升级,而非“知识”,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认知升级依赖于获取更多的知识,但拥有大量的知识,认知水平却不一定高。

因为知识就在那里随时能学,但认知却是对知识的理解,归纳总结与融会贯通。

而面对同样的知识,却因认知水平不同,理解也不尽相同。

比方说,看到“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这个俗语,你想到的是什么?

大部人想到的是,宁愿在小圈子里崭露头角,也不到大圈子里面做个默默无闻的人。

更高认知层次的人想到的却是:这是头部效应的具体应用,因为头部意味着拥有更多优质资源。

而想要成为头部,就要先拿下最容易的一个小山头,然后积累力量。

从一个小山头走向更高的一个山头,最后走向顶峰!

差距是不是显而易见?

2.如何学习,才能快速成长

有句话我一直深信不疑:读书,永远是性价比最高的成长方式。

于是,那段时间为了快速成长,买回了不少书读,甚至还买了付费课程。

可很快,读的书就忘得一干二净,更别谈什么成长了,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直到读到《复盘》这本书,才发觉寒窗苦读十几年的我,竟然还没弄懂学习的底层逻辑。

学习实际上有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是信息的接收。

第二个环节是信息的内化,第三个环节是信息的再生产,也就是知识生产。

我们大部分人通常只做了第一步,读书、上课、收藏有价值的文章。

但这只是完成了第一环节,信息的接收。

没有进入第二环节,信息的内化,即消化理解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知识。没有内化,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把知识从这里搬到那里,却没有真正装进自己的脑子。

想想我们通常都是怎么学习的?看到有用的知识,收藏起来或做个笔记、画个思维导图梳理一下。

以为这就算学完了学会了,但实际上这远远不够,只是满足了一种即时的收获感。

因为看书并归纳整理记住书中的内容,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思考和推理。

只有靠反复深入地思考和运用,才能透彻理解和掌握一个知识。

这一点和《好好学习》一书中,作者自创的“不读书法”的精髓,不谋而合。

作者认为,如果读书是以掌握知识为目的,那花时间最多的地方应该在“思考”和“练习”上。

而非“阅读”上,否则得到的仅仅是,获得启发带来的快感。

书读了不少,但是过段时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问题就出在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读上。

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反过来,用20%的时间阅读,80%的时间来思考。

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内容,就合上书,停止阅读,思考类似如下问题。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自己有启发?它在解决什么问题?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自己能把这个启发点用在生活中吗?

·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

经过这样的内化过程,我们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一点点发现自身的认知缺陷并进行提升。

不过,即便做到了信息的内化,也很少有人做到第三环节,知识的生产。

比如刚才提到的“不读书法”,就是作者自创的。

再比如美国作家斯蒂芬·盖斯在《微习惯》一书中,提出的“微习惯”一词。

即把有难度的习惯再分解和细化,直到可以轻而易举没有难度地完成。

例如想减肥,可以从每天跑100米开始;想练字,可以从每天写10个字开始。

所以说,方法不对,努力白费,读书虽然是性价比最高的成长方式。

但前提是用对方法,找对方向。

3.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快速成长

如果说这个时代和以前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变化太快,不确定性太多了。

10年前购物只能选择逛街,现在不出门就能在网上买买买;

10年前出门只能通过挥手打到出租车,现在在手机上下单就能约到车;

10年前想要真实地体验更大的世界,只能出门旅游,可现在通过直播同样可以。

不过10年的时间,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对变化,我们虽然享受它带来的便捷,但更多时却陷入焦虑、沮丧的情绪之中。

因变化不仅打乱了原本稳定的生活,而且因为看不懂而让我们变得茫然失措、焦虑不安。

但根本上是源于,我们无法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从而手足无措。

比方说,无论如何变化,不变的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瓶颈。

不管我们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还是身家上亿的老板。

瓶颈表面上看,是付出和收获的极度失衡,但背后的原因却并不相同。

两个曲线可以清晰地把这一问题呈现出来。

第一个曲线,是复利曲线,它显示了一种普遍规律:

做一件事时,通常前期进步或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就会突飞猛进。

在到达拐点前,哪怕是付出几倍的努力,也几乎感受不到变化或进步。

这个拐点,其实就是“瓶颈”。

这类型的瓶颈,是因为量变的积累不够,因而无法引起质变。

应对方法是保持信心,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遵循刻意练习原则,一点点扩展自己的能力圈。

第二个曲线,是S型曲线,它揭示了这样一种自然规律:

一切事物的发展,无论是动物、人、产品或新技术,都会经历从诞生、成长、成熟、衰退,到结束的过程。

极限点代表着巅峰,极限点之后便开始逐渐衰退直至消失。

如果处于极限点,无论多么努力,也不可能取得进步甚至还会退步。

而这个极限点,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就是“瓶颈”。

应对此类型瓶颈的方法是,在到达极限点之前就开始规划一条新的S型曲线。

比如雷军功成名就之后开始做小米,樊登从中央离职后创办读书会。

当然,想要找到变化背后不变的东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深度思考。

对于什么样才算是有深度的思考,我觉得有两个标准:

第一,思考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第二,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一种普遍规律,能解释生活中的很多类似现象。

具体该怎么做呢?

4.具体操作

1.复盘

之所以把复盘放在了最前面,原因是不管怎么学,读书也好,报名付费课程也好,最终都必须回到自己。

去消化和吸收,内化这些知识,从而为自己所用。

柳传志就非常重视复盘,复盘甚至成为了联想的三大方法论之一。

复盘之所以如此神奇,是因为复盘相当于启动了元认知,也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

让我们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冷静地审视自身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每天抽出20分钟时间,对一天进行回顾和复盘。

针对那些让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深入去思考:

在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是否可以调整和改进做的更好?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是否可以迁移?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影响这个选择的因素自己是如何排序的?

当然,也可以针对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剖析和思考。

比如自己常犯的某种错误或让自己迷茫的某类型问题。

看这个问题通常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深层次的原因在哪里。

他人是如何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的,以及自身存在的固有思维模式有哪些。

2.代入高手的人生

我们和高手的差距,在于他们拥有更高的认知层次。

因而遇到棘手的问题,他们能够想到办法破局走出困境,而我们则被困在原地。

想要像高手一样,拥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能力,我认为一个好的方法是:

读人物传记类或历史类的书籍,然后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本人。

思考自己遇到同样的难题,打算如何解决?再看看作者是如何解决的,差距在哪。

实际上,我们遇到的大多问题,前人都遇到过,也早已总结了方法和规律。

关键是,我们能否从各种貌似的新问题中,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用更短时间找到更好的答案。

电影《教父》里有一句话:“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也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的确,无论出生在哪个时代,能快速看穿本质的人,往往比别人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因此,成长的更快,认知层次也更高,你认同吗?

我是墨菲和鱼,一个专注自我提升和自我治愈的小姐姐

2 阅读:82
评论列表
  • 2023-05-16 15:04

    好文章

云边的墨菲

简介:一个通过写作,见证自己成长的30+女生,自由职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