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锄禾太夸张?原来在他们看来《悯农》是个伪命题,老农民懵了

路路趣趣 2024-04-18 03:33:52

“锄禾日当午”又惹争议,原因是一些专家认为“正午时分根本不适合锄禾,不符合(现代)农业规律”,因此建议将其从小学课本中移除。

他们的论点有三:

认为“中午土地闭合有利于保持水分,锄禾不利于保墒,违背了作物生长规律”;认为“农民在烈日下劳作容易中暑,存在安全隐患”;认为“实际上农民在中午基本都是休息时间,这首诗夸大了农民劳作的艰辛”。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尤其是在现代农业中机械化广泛应用,大大解放了生产力,“锄禾日当午”的现象更是无稽之谈了。

最终结论就是“既不科学,又不安全,还极度夸张”,所以不适合再收录在课本里向孩子们讲述苦难,甚至造成学生们对农业知识的误解。

然而,此观点一出,不仅没得到家长和学生的支持,反而还引起了一波群嘲。

不少网友选择用“反讽”的语气来表达对专家观点的不满:

他们认为,即使现代农业中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效率,但农民种田依旧需要在烈日下劳作的,又不是室内种田,风吹日晒怎能少得了!

还有些网友把矛头对准了提出这项建议的专家,认为其根本不懂农民耕种之事,纸上谈兵武断定义的样子太肤浅了。

农村孩子中午放学后父母还在地里干活没回家,很多孩子还要负责烧饭送饭,专家的孩子大概从没有过这种体验吧:

即使是现在,农忙的时候很多农民也是清晨忙到到两三点才会“午休”,说夸大农民劳作艰辛的人自然是没见过的:

农民家的孩子早当家,很多都是孩子放学后做午饭,然后去地里叫父母回来吃饭,不存在像专家一样准点上下班的:

现代农业中,遇到浇地或者排到中午耕地的话,正午烈日下去地里也是很常见的事儿,专家的质疑并不符合事实:

隔行如隔山,专家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双抢”:

那么,在真正农民的眼中,“锄禾日当午”到底是夸张还是写实呢?有没有所谓的科学依据呢?来看一下他们怎么说。

作为农业古国,一代一代老农民传下来的耕作经验中自有他们的智慧:

上午中午锄草更有效果,都知道傍晚确实凉快不中暑,可是锄草工作干了也只会是白干:

选择在烈日下锄草实为耕种必要之事,且不是锄一次就永绝后患的:

上午中午烈日下锄草,对于农民来说属于最普通最实用的农业常识:

农民也不是铁打的,谁不知道烈日下会热?但是必须干:

除了锄草,还有割稻谷插秧等等农活也会在烈日下劳作:

锄草是要重复好几遍的事儿,前边锄过的地经一场雨杂草很快就会又长出来了,中午不加班锄哪有收成:

农田离自家很远的情况下,带着午饭去地里干活也是常有的事儿: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农民父母,就知道他们为什么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读书走出农村了:

不仅仅是锄草,其他劳作有需要时也不会考虑是不是有烈日的:

0 阅读:4

路路趣趣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