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傅作义写公开信羞辱我军:聂帅指责张宗逊,张宗逊表示不服

史源历史专栏 2023-03-20 10:50:10

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第3718期。1946年解放军围攻阎锡山部队控制的重镇大同,傅作义派兵攻打集宁,解了大同之围,并导致我军在局部连吃败仗,不光大同和集宁战役失利,不久后连晋察冀首府张家口都丢了。聂荣臻所部为此士气低迷,连毛主席都对晋察冀战局感到忧心忡忡。最可气的是,敌将傅作义还专门写了公开信,羞辱道:走完长征的红军主力(聂荣臻、贺龙所部)也不过如此。

都是军人,谁能受得了这等侮辱?然而暂时打了大败仗也是客观事实,不怪傅作义嚣张得意。朱总司令还在干部大会上宣读了傅作义的信,以起到激将作用。这次军事失利,在整个解放战争历史上是数得着的,因为我方在兵力方面明显以多打少,参战的高级指挥员包括了聂荣臻、贺龙、罗瑞卿、张宗逊、杨成武、杨得志、苏振华、郭天民等一众元帅和名将,优势不可谓不大。

尽管傅作义、董其武等当事人,在解放战争末期都选择了弃暗投明,加入人民阵营,但聂帅对于那次意外失利,几十年都无法释怀。大同集宁之战,傅作义用的是“围魏救赵”的计策,如今的历史文章中,也多把此战的结果分析归结为傅作义的指挥才能。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双方将星云集,哪个不是熟读兵法?你说围魏救赵,就能围魏救赵了?太过于轻描淡写。胜负结局之所以发生转换,其中还是有关键细节的。

在自己的回忆录中,聂荣臻元帅指出了我军失利的最重要原因:傅作义派3万余人打集宁,已被我军重重包围,覆灭只在旦夕。但前线指挥员(张宗逊)未下歼敌决心,关键时刻做出了分兵阻挡傅作义主力101师的决定,导致集宁方向攻势瓦解,最终被傅部两面包夹,解放军被迫撤退。从聂帅的描述不难看出,他认为张宗逊的错误决策是集宁之战的胜负手,才有了接下来的一连串失利。傅作义也曾指出:大同集宁之战,国军获胜有较大的侥幸成分。似乎对手也没有料到战局会发生如此逆转。

聂帅的的说法,被很多书籍采纳。然而对于元帅的总结,当年的战役前线指挥部司令员张宗逊却并不认同。晚年张宗逊也著有回忆录,解释了当时的决策,对于责任他有着自己的划定,跟聂帅完全相反。有意思的是,张宗逊的书是在聂帅的回忆录发行后才出版的,当时聂帅已经病故。将军对于老帅,还是保持着足够的尊重,他的战场回忆也完全是在军事战术角度上进行分析,并无个人成见。

张宗逊提出:抗战胜利后,晋察冀部队进行过主动裁军,复员转业约10万人。46年打阎锡山时我们的兵力没有多么充裕,并且重武器匮乏;战前党中央、毛主席对打大同提出过疑虑,认为打攻坚战可能太勉强,但聂帅信心很足。我在准备会上指出傅作义部队可能增援阎锡山,给我们造成困难,却未被重视。101师是傅作义的主力,而被围的董其武部队也仍有较强的战斗力,不像一些首长说的那样“即将被歼灭”。形势瞬息万变,整个战役结局并非是否分兵打101师能决定的。

张宗逊的上述说法,与聂帅的分析大相径庭,他认为轻敌大意才是我军失利的主因。张宗逊倒未必是在给自己开脱,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作为支撑:我军郭天民上将在46年张家口丢失后,感到万分遗憾,他曾不惜“以下犯上”,罕见地在军区大会上批评过聂帅的相关决策;而董其武将军是集宁战役中国民党军的主要指挥官,他晚年对此战进程的描述与张宗逊回忆录比较吻合。

如今有一些人诟病聂帅的军事指挥才能;也有人指出张宗逊早期资历出众,错过大将军衔与此战息息相关。其实没必要过度解读一场局部战役的胜败,世上哪有百战百胜的将军?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也决定不了解放事业的最终走向。若硬要说每一战都打得漂亮大获全胜,反而不尊重史实,也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后人对于开国将帅们的贡献,还是要有公允全面的评价。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近现代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党史、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历史全貌,带来精彩历史细节。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203
评论列表
  • 2023-04-03 18:49

    如果傅的对手是华中野战军,不知傅是否还能如此得意。极有可能,傅连笑都笑不出来。更别提出口嘲讽了。

史源历史专栏

简介:带您遨游文史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