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34年,端平入洛。南宋出兵收复了原北宋东京开封、西京洛阳以及南京应天。但功败垂成,三京得而复失,宋军还被蒙军来了一波反杀。
在公元1235年,蒙古帝国举行了忽里勒台大会,会议的重点是决定下一个征战的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在消灭大金之后,蒙古国将继续攻伐哪个国家。
照理说,下一个目标应该是南宋。
南宋时期,授予权力的行为,以及端平年间迁都洛阳,为蒙古人提供了一个十分合理的理由来灭亡宋朝。
其次,南宋的经济十分繁荣,其富裕程度不仅远超大金,甚至还超过了以往的北宋。
第三,南宋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匆忙北上的端平入洛便是明显的证据,仅凭河南的蒙军就足以战胜南宋的主力。
然而,大蒙古国的气势磅礴。
在此次忽里勒台大会上,确定了三个征伐目标:南宋、高丽,以及西方的钦察和罗斯。几乎没有等到第二年,蒙古大军便朝着这些目标进发。
高丽的征战实质上是成年人对待儿童的行为,没必要过于关注。
南宋的征讨,真可谓势均力敌、旗鼓相当,之前已经对各个战场进行了逐一分析。
对钦察、罗斯和欧洲的征讨,实际上是蒙古进行的第二次西征。此役场面宏伟壮观、气氛激荡人心,但细节处却毫无悬念,过程也未见波折。在蒙古铁骑面前,中亚游牧部落与欧洲封建诸侯如同待宰的小羊一般脆弱。
在分析这场战争之前,我们需要先思考一个问题:蒙古人为何选择发起第二次西征?
征讨南宋是因其背叛信用,而大蒙古国作为时代的流氓,绝不容许南宋也采取类似手段。征伐高丽则因为其地理位置接近,不仅能巩固东北边疆,还有利于获得名声和利益。
然而,西征完全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首先,距离相当遥远,实际上交战时则更加艰难,蒙古人的势力延伸至今天的西欧;其次,这些地区未必富裕,相较于南宋,被西征波及的地方肯定没有那么富庶;最后,成本十分高昂,西征所动用的总兵力达到十五万,并且全是蒙古军主力部队,其规模和战斗力远超于对南宋、对高丽发起进攻时所动用的蒙军。
若窝阔台能将西征军队调至蒙宋战场,南宋在这一阶段的全面战争中很可能难以支撑。
根据相关资料,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
首先,中世纪的尚武精神不仅体现在蒙古人的冒险征战上,欧洲的十字军东征同样直达耶路撒冷,而阿拉伯势力也曾攻占西班牙。而后崛起的突厥人则在各地大肆扩张。
其次,纯粹出于抢劫的目的,岁月安然时便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而武德高涨时则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打打”。蒙古人犹如崛起于时代的流氓,他们的蒙古梦就是横扫整个地理世界。
第三,萨满教的信仰以及与天命相关的帝国意识,使得对扎木合的征服和蒙古统一得到了这种宗教意识形态的支持。
然而,这些都难以让人信服,因为世界是具体存在的。
一种普遍的尚武精神、一个征服世界的梦想,以及对长生天的宗教信仰,这些都是过于抽象。虽然抽象概念未必没有价值和力量,但往往难以被人所理解。因此,要让蒙古草原实现集体狂欢并蔓延至整个欧亚大陆,必须聚焦在一些非常重要且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上。
这是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亦即对花剌子模的征讨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成吉思汗并没有十足的胜算,但又无可避免地要参与。一东一西两个草原帝国,必须决出一个胜者。
从草原帝国的形成逻辑来看,成吉思汗必然要发起对花剌子模的西征。只有凭借草原的军事力量与西域的财富,草原帝国才能真正立足于强大之列。
因此,在征服乃蛮、西辽和花剌子模之后,成吉思汗将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三位儿子都封于这些地区。蒙古帝国需要一个更为稳固的后方,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封亲属,以作为屏障”。
然而,花剌子模和西域的绿洲城邦并不会乐意接受蒙古人的这一部署。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完成了对西方的征战。同年,花剌子模的太子扎兰丁从印度回到祖国。到1228年,一个覆盖呼罗珊及高加索南部的“花剌子模第二帝国”崛起。如果扎兰丁能够团结整个伊斯兰世界向西抗衡,那么蒙古人在西域立足将会非常困难。
公元1230年,窝阔台派遣大将绰儿马罕率领十万军队再次发起西征,彻底消灭了花剌子模的残余势力。
然而,位于草原西部的术赤封地,也就是后来的金帐汗国,情况依然不太稳定,始终遭受到来自伊斯兰和欧洲世界的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一次西征是非常必要的。这与征伐高丽以确保东北稳定的道理相同。
不过,窝阔台这位蒙古大汗也有他自己的考量。
他对西征完全没有兴趣。
窝阔台虽然是蒙古的最高统治者,但他只是名义上的共主。他直接辖下的领土,主要包括蒙古本部以及刚从大金手中夺回的中原地区。要想在大蒙古国建立威望,依赖草原武力与西域财富固然重要,但利用草原武力获取中原财富更加能够称霸。在窝阔台看来,西方属于术赤的领地,他并不关心术赤后裔们生死存亡。此外,术赤的嫡长子拔都是一个令他非常忌惮的人物。
然而,大蒙古并非窝阔台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它依然保留了游牧帝国的原始民主气息。是否进行西征,必须通过忽里台大会来集体决定。
窝阔台这个大汗并不具备最终决定权。
因此,从大蒙古国整体的利益来看,西征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而且,只要宣传得当,这次西征将成为影响大蒙古国未来的重要事件,完全能够获得忽里勒台大会的支持。不过,这件事情需要有人来提议,更需有能力去包装。
人是大蒙古国的开国功臣速不台,这个人口才极为出众。
成吉思汗的崛起之路与刘邦相似,并非依赖于家族或兄弟,而是凭借江湖和朋友。大蒙古国的创立功臣,包括蒙古四杰和蒙古四獒,几乎都是成吉思汗在草原上交结的英雄豪杰。
因此,和成吉思汗的兄弟子侄相比,这些开国功臣的话语更加有分量。
到了窝阔台时期,开国功臣的四杰四獒中,速不台是唯一仍在权力核心活动的人。因此,速不台的看法至关重要。更为关键的是,他不仅参与决策,还承担执行任务。实际出征时,窝阔台大汗必须依赖这个资深将领的支持。
那速不台的看法是什么?
速不台的看法是向西征。他的口才优劣实在无关紧要。关键在于他能够提出西征的观点。
那速不台为何积极推动西征?
此时应关注的不是大蒙古国的整体利益,而是速不台个人的利益或偏好。这并非大蒙古国整体利益不重要,而是速不台在决策中个人利益或偏好的权重更为显著。
速不台是首位在欧洲展现武力的蒙古将领之一。
1220年秋,成吉思汗派遣哲别和速不台率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国王摩诃末。然而,摩诃末在里海的一座小岛上去世。于是,哲别和速不台将他们的强盗本性发挥到了极致,在如今的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之间反复交战,然后,他们大胆越过了高加索山,对钦察人和罗斯人进行屠杀,使得蒙古人的威名传遍了拉丁世界。
一系列的辉煌胜利,包括横扫钦察和大破罗斯,这些战绩或许让老将速不台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斗,从未有过如此痛快的体验。钦察人如同早期蒙古人,虽然力量强大,但组织散漫且文化滞后,在蒙古军队面前仅剩被杀戮的命运。而罗斯人则犹如春秋时期的小国王公,愚蠢得可笑,无论是动刀还是智谋,都无法与蒙古人匹敌。
二是速不台在中原战场的战斗成绩相当惨淡。
在大蒙古国的建立过程中,木华黎的贡献可比肩韩信。他对大金河北地区的管理和陕西地区的侵袭,都显示出他既勇猛又聪明。按照这种势头,大蒙古国主力返回后,大金必将无计可施。
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一个原因在于金哀宗的积极治理,另一个原因则是木华黎去世,而继任的首席将领速不台对中原战场毫无办法。
公元1230年,速不台在潼关之战中遭遇失败,之后在倒回谷被完颜陈和尚折磨得毫无脾气,并因此被降职。在三峰山之战后,他负责指挥开封的围城作战,但不到一个月就停止了进攻。蒙军面对金军的“震天雷”和“飞火枪”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在消灭金朝的蔡州之战中,速不台干脆缺席。在中原的战争里,他过得非常不愉快。
公元1135年,蒙古大忽里勒台大会上,速不台已经接近六十岁,但仍然骑马挥刀向前方冲去。
纵然老马虽愿驰骋千里,我却希望能选择一个更为舒适的战场。钦察大草原虽然遥远,但与故乡的蒙古大草原几乎没有差别,甚至环境可能更佳。最重要的是,这里无需担心坚固城池的阻碍,不用遭遇诡计的算计,也不必面对既陌生又不擅长的水战局面。
因此,速不台提出了西征的建议,并实际成为这次西征的指挥者。
第二次西征是蒙古人所创造的传奇,但这个传奇其实完全源于一次偶然。
一个看似关系重大的原因,一个貌似口才了得的老将,以及一个极其没有主见的大汗,最终促成了这段前所未有甚至后无来者的传奇。如果从全局角度出发考虑,当时的西征根本不应进行,这完全是一场毫无意义的闹剧。
然而,青春期的帝国展现出惊人的活力,能够将冲动的决策转化为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