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发展至今,已有完备的规划方案。但论城市规划起点,重庆的部分城市建设基础还得是民国兴起的规划建设。回味建国前重庆的规划,或许能看到现今重庆城的面貌由来。
一、起步,1920~1930年代重庆城区规划与建设1926年5月,刘湘重新控制重庆及川东地区后,重庆成为刘湘的战略据点,城市建设开始上路。
潘文华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后,于1927年成立工务局,重庆的市政建设始得以统一规划和管理。督办公署成立之初,即讨论规划城市的发展方向。最终确立了四大城市建设原则:
1.积极开辟新市场(城市新区),以为旧城内小商业及住宅次第推移之场合;
2.先整理旧城街市,酌量推展宽度,便利交通;
3.公用事业以扶助民营发展为目的,旧有基础者,监督其改善,尚未发轫者,诱导其兴举;
4.学校、社团先分别考察其内容,对症施方,徐谋匡济。
督办公署先后颁布有《重庆商埠整齐街面暂行办法》、《整理马路经过街道规划》、《暂行简章》14条、《重庆商埠经线及纬线马路分期首要计划》、《开辟重庆新市区说明书》,自此,重庆市区开辟的总体规划方向确定。
实施过程中,整改了老城区的街巷,开辟了新市区,1929年前后开启了通远门的大片坟地搬迁工程,1929年8月建成重庆的第一条城区公路中区干道,后又建设南区干道,两干线等。到30年代中期,新市区的开辟和旧城改造告一段落后,城市道路已达21千米。
通远门外的坟场
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定为省辖市,潘文华任市长。划定重庆的城区范围除巴县城区外,还包括江北县城附近和南岸部分地区,设江北市政管理处、南岸市政管理处,开始了重庆地跨两江的布局。
二、陪都期间与《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宣布迁都重庆。自此,国家机关、金融企业、学校等纷纷迁来,重庆城区发展迅猛,旧城区、新市区的旧有空地和化龙桥、沙坪坝、海棠溪、弹子石、江北城等地,各种民房、厂房等纷纷建设起来。
1939年3月底,国民政府为减少日本轰炸重庆时的损失,开展一系列部署各机关迁散至重庆附近100千米范围内,将成渝、川黔公路两侧、重庆周围80千米范围划归重庆,其行政权仍由当地政府掌握。
陪都交通计划
市区调整后,迁都前的重庆规划已不合时宜,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主要为发展城市道路、交通来带动城市的发展,改善城市的状况。上、下半城形成整体,在旧城区初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道路系统,促进了城市中心地区由下半城向上半城的转移;新区道路建设以西郊广大地区为重点,先后修建了佛图关至九龙坡、佛图关至新桥、小龙坎至杨公桥、山洞到白市驿的公路,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拓发展,带动了卫星城镇的建设。同时,通向广阳坝、珊瑚坝、九龙坡、白市驿4个机场的道路也先后建成,城市的外部交通条件有所改善。
民国建成的山洞老鹰岩盘山路跨线桥 1937年 图/安特生
这些政策,影响着重庆城市的布局,城市建成区范围逐渐扩大到西至中梁山歌乐山脚下、东迄南山涂山脚下、南抵大渡口、北临今红旗河沟附近,在两江半岛市区周围,形成了若干卫星城镇,初步莫定了现代重庆城市用地组团式布局格局。
1940年,重庆市政府提出《重庆市实行地方自治三年计划大纲》,国民政府成立了“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促进陪都建设,筹谋规划建设陪都的通盘计划,虽搁浅,但奠定了抗战胜利后重建的重庆陪都建设计划委员会,1946年,中国第一个城市建设十年规划《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出台。
三、《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内容《陪都十年建设规划草案》分总论、人口分布、工商分析、土地重置、绿地系统、港务设备、公共建筑、居室规划、卫生设施、公用设备、市容整理、教育文化、社会事业、计划实施等16章。在对重庆城市现状作了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首重交通,次为卫生及平民福利,使国计民生无偏度”的原则,以提高市民生活水准,增进市民工作效率为目标,纠正重庆城市长期无目的成长及过度膨胀状况,着重繁荣工商业,整顿市容,规划重庆未来城市发展的轮廓,使工商业、交通、社会组织、市民居室、城市绿地空地、公用设施等方面得以平衡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西南的工商重镇,中国的内陆良港,现代化的西南最大都市。
计划原则:以交通、卫生及平民福利为目标,务使国计民生同时兼顾。计划草案《总编》写道:“若重交通次为卫生及平民福利,使国计民生,事无偏废。分言之,使工商业、交通、社会组织、居室、空地、公用六大项得平衡之发展”
计划范围:以半岛为中心,以沿河各岸为主体,广及法定市区内294.3平方千米。其交通及调查与筹划所及,则扩至940平方千米的大重庆区。
最需要的基本建设8项:(1)两江半岛中之上下水道系统;(2)长江中正桥;(3)公路北区千道,通远门和平路衔接线,菜园坝珊瑚坝衔接线;(4)黄桷垭电缆车;(5)千厮门太平码头及起重设备;(6)沿江平民住宅;(7)标准住宅;(8)绿面(绿地)系统。上列(2)(3)(4)(5)项为交通要务,(1)(8)两项为一般市民福利所系,意在奠定重庆建设的基础。
陪都全市区土地利用区划
卫星市镇:鉴于“本市半岛为母市中心……最多能容纳四十万人。其余应向各卫星市作有计划分布”。
其卫星市区域为化龙桥、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大坪、黄桷垭、海棠溪、龙门浩、弹子石、大佛寺、铜元局、高滩岩等十二处。每处规定容纳五万人至六万人为限度,则可容纳七十二万人。又卫星镇之区域为香国寺、溉澜溪、石桥铺、新桥、山洞、新开寺、歌乐山、杨家坪、寸滩、黑石子、恒兴场、清水溪、马家店、大兴场、南坪场、木家嘴、盘溪、鸡冠石。此十八处暂以五千人至一万人为建设范围,则其可容纳十八万人。预备卫星市镇区域为高店子、歇台子、九龙坡、松树桥、猫儿石、黄家溪、玉溪桥、红槽房、大龙碑、经山、羊坝滩、桂花园、黄桷渡、鸡公嘴、五里店、金刚坡、曹家岗、江北等18处,以下为各小村镇。合计母城、12卫星市18卫星镇、18预备卫星镇可容150万人。人口再增,依次升格。另有《卫星市镇》对卫星市镇的规划作了详细的设想。
土地区划:陪都行政中心区设于国府路(今人民路),西至上清寺,东至大溪沟一带。重庆市行政中心区设于较场口。中心商业区设于第一、二、三区(即旧城区)。工业区保留嘉陵江及长江沿岸原有工业地带,新辟长江南岸弹子石至大田坎一带、长江北岸寸滩至唐家沱一带为新工业区。文化区以沙坪坝为中心,设小龙坎至磁器口一带。高等住宅区设于歌乐山(包括山洞)及黄桷垭。另地建筑普通住宅和平民住宅区。第四至七区(原新市区)为商业、手工业、住宅混合区。平民住宅区先建两处一处为临江门至千厮门沿江一带斜坡,拆除所有棚草房,改建高层楼房,每幢住千人;另一处是安乐洞,每层住10户或8户,均属两层楼房,门前并存草地。
另还规划有绿化系统、交通系统、公共建筑、卫生设备等。
《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这个规划无异是宏伟的,但在当时内战条件下不太可能实施。虽然如此,规划对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仍然具有较高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