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焰解局#(撰文 张喜斌)2月13日,大年初四,“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和互动留言。所谓“断亲”是指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逐渐淡化,一些“90后”“00后”越来越疏于与亲戚产生情感联系的一种现象。“断亲”主要表现为“懒于、疏于或不愿意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简单讲就是“基本不走亲戚”,而非正式的断绝亲戚关系。
微博截图
“一旦涉及成绩怎么样、工资有多少,买没买房、有没有对象,感觉天就聊死了”“年轻人需要指点,但不是一年到头见不了几面的亲戚指指点点”……回老家过春节走亲戚,让不少年轻人压力倍增。对此,有媒体评论和专家学者表示:从本质上说,年轻人选择“断亲”更多是为了忠于自我、优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应过度苛责。说到底,年轻人真正想要“断”的,是虚情假意和道德绑架。
调查显示:45.34%年轻人认为走亲访友没有必要
早在2023年11月末,“青春浙江”就曾就“断亲”话题发表文章。文章称,这届年轻人“断亲”已成常态。
文章称,近日,“青春浙江”面向近万名“90后”“00后”发布《关于年轻人“断亲”现象》调查问卷。
其中显示,45.34%的年轻人认为走亲访友没有必要,50.8%年轻人与亲戚沟通联系的频率越来越低,49.2%的年轻人在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不会找亲戚帮忙。
此外,“青春浙江”在随机采访的青年中发现,很少有人主动与亲戚沟通联系,大部分人只和自己平辈的亲戚有联系。现在的年轻人更多开始重视外界是否能给自身提供情绪价值,追求自我实现和认同,寻求独立和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学者分析:相信年轻人会创造出新型的亲缘关系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博士生王中汉认为,“断亲”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问题,它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一种可观可感的社会发展的结果,当这种社会现象出现的时候,应该思考的是它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何种挑战,社会经济制度和政策又该如何作出反应和调整。
对于年轻人“断亲”现象缘何发生,王中汉认为,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造成亲属之间的居住分离。他觉得,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家庭的脆弱性使得单靠一家一户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侵袭,长期生活在同一地域且有着血缘关系的亲戚便成了最好最稳定的社交网络。所以,在老一辈眼中与亲戚减少来往可是一件大事。
图片来源于青春浙江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制度完善,越来越多外出务工和学习的年轻人在城市安家落户,每一个小家庭都有了独立对抗风险的能力,不再完全依靠农业社会下的亲缘关系也就成了必然,相应的,“亲情淡薄”社会现象也就愈发明显。
另一方面,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其社会网络由原来的地缘、亲缘逐渐转变为了一种以兴趣为主要的联结方式。除此之外,互联网时代青年生活更加“原子化”等,都成为了一些年轻人“断亲”的因素所在。
然而,“断亲”不等于“断绝亲情”。年轻人或许想断的是一些没有“边界感”的亲戚,比如问你“你工资涨了没?”“处对象了吗?“怎么还不要孩子?”的讨嫌类亲戚,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父辈祖辈、情投意合的兄弟姐妹,并不缺少亲情。或许,年轻人更希望建立一种新型的亲缘关系模式,以更加平等、开放和理解的方式来维系亲缘关系。
“我们如何更好的接纳自己、悦纳自己,往往需要重新回到自己的亲属网络中,去理解自己。”对于未来的亲缘关系该如何重构?王中汉认为,不管社会生活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年轻人都不是一个个孤岛式的个体,都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而用心体会,亲缘关系其实蕴含着很多“宝藏”,这些“宝藏”或多或少可以成为大家摆脱孤单枯燥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可能在不久的未来,亲缘关系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元化和灵活化,家庭模式会更加多样化,亲缘关系也会更加包容和宽广,“相信年轻人将以他们的活力,创造出新型的亲缘关系。”
据媒体报道,事实上,关于青年“断亲”这个现象早就引起了公众与学界的关注。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宗昊在去年就刊发了《“断亲”:概念、问题及思考》的论文。
文章称,“‘断亲’体现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与传统亲情观念的拉扯,但如果把视角拉远,社会关系网络维系的背后,更是个体性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博弈。”研究认为,人不仅是一切社交关系的总和,也是恩情与亏欠的乘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终究会找到新的亲情存在的形式与社交关系,而最舒服的相处状态永远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追求。
媒体评论:年轻人想要断的是虚情假意和道德绑架
近日,广州日报发文——《年轻人“断亲”,板子不能只打一方》。文章称,现在的年轻人真的“六亲不认”了吗?这个“帽子”不能轻易扣。关系淡了、联系弱了、互动少了,如以此为标准来判断,“断亲”现象客观存在。
且若依此,“断亲”其实一直在进行,哪怕是在血脉亲情看似最为牢固的传统社会,也早有“远亲不如近邻”的说法。然而,“父辈们花费时间、精力、财力维护的亲缘关系,年轻人却并不看重”,此类论断显然是一种误读。在现代生活快节奏、强竞争之下,年轻人无比渴望真正的家庭亲缘关系可以成为他们漂泊中的浮舟、疲惫后的港湾。
图片来源于半月谈
文章称,在社会化生活中,没有人想成为一座“孤岛”。那“断亲”现象又为何蔓延?某种程度上,年轻人是“被迫”的。文章称,从需求看,年轻人期待“真亲情”,却拒绝“伪善意”。在一些年轻人看来,亲缘关系不仅没成为“减压舱”,反而成了“加压阀”。
问题何解?读懂“断亲”背后的真诉求,“双向奔赴”共建和谐亲属关系。长辈们要积极“融入”而不是“介入”年轻人的生活,少一些“过来人”的训导、多一些贴心人的支持,促成年轻一辈“出走”后的“回归”。年轻人要善于发掘亲缘关系中蕴含的真正价值,多一些沟通、少一些抱怨,在亲属网络中去更好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享生活。
此外,正观新闻也发表评论文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年轻人选择“断亲”》。文章称,年轻人选择“断亲”的原因很多:部分人是为了用行动表达对某些现象的不满与反抗,比如虚伪的社交、攀比红包大小、过度“嘘寒问暖”等等;部分人是为了腾出时间精力,用来陪伴真正亲近的人,或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有一些则是单纯地不喜欢某些亲戚。
文章称,不可否认,少了走亲戚等环节,会使得个体或家庭与亲属关系网络越来越疏离。甚至可能在某一天,还会感到后悔或遗憾。然而从本质上说,年轻人选择“断亲”更多是为了忠于自我、优先过好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应过度苛责。
实际上,用发展的眼光来看,有些“断亲”也只是短期或间歇性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与亲戚重新建立联系;彼时,基于了解认识和情感认同、而非仅仅基于血缘联结的亲戚关系,或许会更加浓厚。说到底,年轻人真正想要“断”的,是虚情假意和道德绑架。
文章称,在“断亲”与坚守传统之间,存在着诸多可能。允许不同人做出各自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我们应以开放的心态看待这些变化,并探索适合当代社会的亲戚关系模式,推动社会更加和谐进步。
【资料来源:正观新闻、广州日报、澎湃新闻、半月谈、青春浙江】
编辑 李影 程序编辑 赵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