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佛学讲的是真理,就是科学定律公式公理,并不是“普遍性道理”

风在校文化 2024-07-01 01:20:49

中国传统文化中“鸡汤太多肌肉太少”,普遍性道理太多,公式定律性真理太少!

国学文化中,很多人把普遍性道理当做真理,这是非常错误的也非常危险的。

这种错误认知,千百年来常常让国人养成不思进取,对真正真理不认真思考,而喜欢在一些普遍性道理中浑浑噩噩。特别是在一些“人生哲理”上喜欢花费太多心思。

最要命的是还要打着道佛学的旗号,说是道佛学告诉我们这些“人生哲理”的。让道佛学承受千百年不白之冤!

普遍性道理与真理有巨大区别:普遍性道理通常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逻辑、规则或伦理,它是相对的、可以变化的,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观点。

而相对而言,真理则指的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绝对的、不变的,超越了个人的主观认知和文化的相对差异。它们就是科学定律、公式、公理!

道佛学作为古老关于科学研究的学问,它们为了普及科学意识,采用了很多“普遍性道理”来“以事梳理”。

然而很多人恰恰把这些古人“举例说明”的句子记住了,把真正要我们去探索真理的话遗忘了。

譬如,《道德经》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以上这些都是普遍性道理,并不是道学内涵。下半部分才是真正的道学内涵)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以上原文很多人读不懂,原因就是“先入为主”的在普遍性道理中荡漾。其实你只要稍微用心思考就会发现: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老子在“启发思考”。后边部分才是真正的道学。

【原文解析】

为了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我们回忆一下第一章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段话:

说是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起因动果两个方面,是事物运动变化关键所在。

而,古文中表达“起因动果”的分别是:“无和有”两个古文字!

我的很多文章已经反复说明,这里不再做赘述。

即,

1)无=万物之始因、起因;

2)有=万物之动果、结果。

3)无为=对事物起因的作为=对事物起因的探索发现=对起因的科学分析研究。

4)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是处理科学研究中对事物起因分析判断的事情。

5)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起因在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中,不声不响的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这个过程起因推动事物表演给我们观看,教导我们去观察)。整个过程中事物的运作(运动变化过程)离不开它(不辞=不能辞去,离不开)。

特指事物起因贯穿事物运动变化始终!

6)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起因天生不是结果(不有=不是结果。有=万物之动果、结果。很多人解读成“没有”),运动变化而不依赖外因(不恃=不依赖。特指内因的运行不依赖外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成功启动事物运行而不停歇(功成=成功启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开启。并不是获得功劳;弗居=事物运动变化开启后的不停歇。居=居住、停下来。)。

7)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不仅仅是不停歇,而是还是持续不断作用着事物发展(不去=不离开。特指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持续作用)。

以上解析我们发现,道学中关键的科学研究部分,基本上大家都没有读懂。而那些普遍性道理,大家都“津津乐道”。

这也就是道佛学千百年来被解读成“人生哲理”的最要命的地方。

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科学研究的宏篇巨著,我们却把它们当做普遍性道理来理解,几乎对道学一无所知。

普遍性道理,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时往往也非常正确,譬如“真理在大炮的射程内”。这句话会误导很多人,认为:用武力说话就是真理。

而这句话只是一个“普遍性道理”,并不是真理,因为它是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共识,但它往往受到个人立场、权力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真实性相对较低。

因为,这个普遍性道理,后边还可以附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以上两个普遍性道理都相对正确,但却相互冲突,会随着时空变换而转变。这就不是真理!

真理则是普遍有效的,因为它基于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譬如第二章中,“起因一旦启动,就会持续不断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发展”。这才是真理!

起因推动事物发展,不受个人意志或权力结构的影响,其真实性得到了科学和逻辑的验证。正如:定律、公式、公理。

普遍性道理,可以更多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和解决问题,它是灵活的、可以协商的。正如前半部分内容。

所以,请认真阅读道佛学原文,透过那些“以事梳理”比喻形容,看懂道佛学中真理所在。把精力放在科学研究,放在对定律公式公理的分析研究中,不要再沉浸在那些无聊的“人生哲理”中沉沦!

中国传统文化中,鸡汤太多,鸡肉太少。

0 阅读:0

风在校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