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汉帝国最后的名将,两次入选武庙,为何输给了董卓?

雁芙说历史 2023-02-25 23:28:03

说起三国历史,无论是史书还是小说,一般都会从汉末黄巾之乱写起。

因为曹操、孙坚、刘备,都是从镇压黄巾起义的军事行动中逐渐崭露头角,进而崛起为一方诸侯的人物。

不过,在他们崛起之前,汉帝国虽然衰落,已经濒临灭亡,但还是出现了几个忠于汉室的名将,他们凭借过人的才华,在汉末天下大乱之际,立下赫赫战功。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皇甫嵩,他是真正的名将,精通用兵韬略,在汉军中的威望冠绝一时,董卓都曾是他部下,曹操、孙坚、刘备在他面前只能算小兵。

到了后世,他曾经在唐朝和宋朝两次入选武庙,可以说是汉帝国最后的柱国基石,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竟然被董卓整垮,实在是可惜。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便是这位大汉名将——皇甫嵩。

平定黄巾之乱

其实皇甫嵩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他的伯父皇甫规在汉桓帝时代与段颍、张奂并称三大名将,皇甫规在西部与羌人作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

在皇甫嵩的成长过程中,他自然是得到了伯父的教导,并且学到了皇甫规的兵法绝学,这也为他成为一代名将奠定了基础。

到了汉灵帝时代,由于汉灵帝胡作非为,导致民不聊生,于是爆发了黄巾起义,对于平乱人选,汉灵帝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皇甫嵩这位名将世家出身的将才。

不过,当汉灵帝召见皇甫嵩时,他却不谈任何军事方面的策略,反而谈起了朝廷政治。

他向汉灵帝提出了两个建议:

首先,朝廷必须解除党锢,释放那些因党锢之祸被捕的清流派大臣和士大夫,并准许他们参与朝政。

其二,皇帝应该打开私藏的府库和皇家饲养的骏马赏赐给将士,激励他们到战场上立功。

汉灵帝为了尽早平定叛乱,只得答应了皇甫嵩的要求。

不得不说,皇甫嵩的眼光十分独到,他对局势有清醒的认知。

首先,党锢之祸是昔日汉桓帝时代,宦官集团对士大夫和清流派集团的致命性打击,不仅捕杀了大量的大臣,还禁锢他们终身,使其永远不可能入朝为官。

如果不给他们平反,势必失去最后仅剩的一点人心。

更严重的是,清流派大臣和士大夫都是有才学之人,一旦他们对朝廷失去了信心,转而投到黄巾军阵营,那局面可就没法收拾了。

另外,他还看到了朝廷从皇帝到大臣,都极力敛财,盘剥百姓,是导致黄巾起义的重要原因。

敛了大量的钱财也就算了,如今局势危急,想让士兵出去卖命,那就得拿出点诚意来,把之前敛的财宝拿出来赏赐军队,就是最好的诚意。

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期内激发军队战斗力。

《孙子兵法》讲:先为不可胜,待敌胜之。

就是说,要先创造条件,使敌人不能战胜自己,皇甫嵩的两条建议,正是这一条兵法精髓的最好体现。

汉灵帝答应他的要求后,当即任命他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卢植为北中郎将,兵分三路讨伐黄巾军。

出征之后,他们打响的第一战便是围攻颍川,谁知却发生了意外!

原本,皇甫嵩与朱儁各率2万精兵分头进攻颍川,进而包围颍川,可朱儁这一路却遭到黄巾军将领波才的伏击,败退而走。

朱儁退出战斗后,战场形势直接逆转,两路汉军只剩下皇甫嵩这一路孤军,而且黄巾军人多势众,自己手里只有2万人马,很难打的。

无奈之下,皇甫嵩只好退守到“长社”这个地方,但波才也行动迅速,立刻抓住战机,将皇甫嵩包围。

这可把城中的汉军将士给吓坏了,黄巾军不仅人多势众,而且衣着古怪,又喜欢搞点迷信活动装神弄鬼,一时间搞得汉军人心惶惶的。

皇甫嵩果然不愧是名将,他见到部下和士兵都没了士气,情绪低落,当即就对部将们说道:

虽然敌军人数众多,但要打败他们也不是什么难事!

此话一出,大家都愣住了,现在汉军只有2万人,还被人家围困着,能不能突围出去都难说,他怎么还想着打败黄巾军,莫不是疯了吧?

这时,只听皇甫嵩进一步说道:

敌军不懂兵法,把营寨扎在草木丛生的地带,一旦起火,借助风势,必定危及全部营寨,我们可以找个夜黑风高的晚上,派人放火,趁敌军大乱时,再纵兵出击,必定大败敌军。

众将听完,才恍然大悟,信心一下就上来了。

第二天夜晚,黄巾军将领波才正为围困汉军而得意之时,突然有一股汉军冲至黄巾军营寨前,二话不说,便一个劲地投掷火把。

不一会儿,黄巾军营寨起火,风一吹,直接导致所有的营寨全部陷于一片火海中。

就在这时,皇甫嵩又命令一支小股部队登上城楼,举起火把,擂鼓呐喊,一时间喊杀声震天。

黄巾军原本就是农民迫于生计而起义,缺乏军事训练,战斗力弱,因此喊杀声加上大火,瞬间就使其陷入大乱当中,心理防线当场崩溃。

关键时刻,皇甫嵩即命精锐汉军出动,突袭大乱中的黄巾军,于是两军展开了一场混战。

但皇甫嵩却十分纳闷!

因为战场上突然杀出一支军队,也加入到进攻黄巾军的战斗中,而且并不是朱儁的部队,这是从哪儿冒出来军队呢?

不久之后,战斗结束,汉军大胜,这时赶来支援的那支汉军将领才来拜见皇甫嵩,他才发现这个人是曹操。

此时的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他带着一支规模不大的骑兵也准备跟黄巾军作战,恰好半路听说朱儁大败,皇甫嵩被围困,才赶来支援。

于是,皇甫嵩与朱儁、曹操合兵一处,乘胜追击,斩杀数万敌军。

事后,皇甫嵩因战功大,被封为都乡侯。

不久,他又在汝南、陈国一带击破黄巾军,打败黄巾军将领波才、彭脱,平定三个郡。

紧接着,皇甫嵩越战越勇,挥师进攻苍亭一带,斩杀敌军七千余人,活捉了黄巾军渠帅卜己。

然而就在节节胜利之时,汉军内部又出了大事!

北中郎将卢植出征后,对黄巾军发起了强势进攻,屡战屡胜,直接将黄巾军首领张角逼得只能退至广宗,据城而守。

卢植立即抓住时机,将广宗城团团围困,并在广宗外围挖掘战壕,构筑高墙,试图困死张角。

关键时刻,卢植却发生了意外,被人整垮。

汉灵帝派宦官左丰前来视察军情,原本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左丰十分贪财,也不是什么好人。

他来了之后就借机要求卢植给他好处费,卢植为官清廉,没钱不说,现在战事紧张,军费都不够,哪里有钱打点这些宦官。

于是,卢植当即表示,要钱没有,要命也不给。

就这样,卢植把宦官左丰给得罪了,这小子回去之后就在皇帝面前诬陷卢植故意在广宗逗留,不积极进攻。

结果汉灵帝头脑发热,当场就以“逗留畏敌”的罪名将卢植押送京城受审。

卢植被撤后,汉灵帝让董卓接替卢植,并接管他手下的军队。

董卓也是一员悍将,早年在西部与羌人作战,也是屡立战功,他似乎没把黄巾军放在眼里,到任之后连续向广宗发起了几次凌厉的攻势。

没想到,他低估了黄巾军的实力,也高估了自己,结果被打得大败,汉灵帝一怒之下,又把董卓也给撤职了。

董卓被撤职后,谁来继续指挥呢?

汉灵帝当即就想到了皇甫嵩,于是让他接管卢植的军队,继续负责对黄巾军的作战,但也就在这期间,张角也病死在了广宗,由他弟弟张梁领导黄巾军。

虽然张角死了,但黄巾军的实力并未受到损失,光是在广宗就有10万大军,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军事力量。

皇甫嵩接管卢植的军队后,立马就向广宗发起了进攻,但黄巾军毕竟人多势众,双方激战之后,不分胜负。

第二天,张梁凭借手中的10万人马,根本没把汉军放在眼里,被围困了之后,不仅没发愁,反而主动来到皇甫嵩阵前挑战,而且口出狂言,不断叫骂。

这要是换做一般的将领,早就忍不住出城与敌军决战了。

但皇甫嵩却选择闭门不出,无论对方怎么叫骂都不予理会。

这其实是皇甫嵩的骄兵之计,他故意紧守不出,一方面是制造汉军将对广宗实施长期围困作战的假象,另一方面是为了观察敌情,找出敌军弱点。

果然,张梁连续多次挑战,皇甫嵩都选择闭门不出后,他终于相信,汉军这是打算长期围困广宗,等到城中粮草耗尽,再进攻了。

想到这一层后,张梁反倒放心了不少,因为广宗本身就是黄巾军大本营,城内粮草充足,坚持一两年都不是事儿。

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即将有灭顶之灾!

两个月后的10月份,正是初冬季节,黄巾军与汉军对峙了这么久,汉军从未主动进攻,前去挑战也不应战,这就使得黄巾军内部开始出现懈怠的情况。

大家都以为汉军只是想长期围困,一般不会发动攻势,加上冬季来临,谁都不想像个苦大兵顶着严寒在城楼站岗。

因此,广宗城的防备松懈了不少。

皇甫嵩作为一代名将,这些变化自然逃不过他的眼睛,基于这些变化,皇甫嵩认为战机已到,现在正是大破张梁的机会。

于是当即部署军事行动,当天夜里,汉军突然出动,携带着各类攻城器械,悄悄发起进攻,登上广宗城楼。

等城内的黄巾军在睡梦中醒悟过来时,汉军已经抢登城楼,占领了城门,于是大批的汉军涌入到城中。

这时,张梁才如梦初醒。

不过,作为黄巾军首领,他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城门丢了,那就退入城内打巷战。

就这样,两军从清晨打到黄昏,黄巾军虽然人多,但毕竟没受过正规训练,战斗力远远比不上皇甫嵩手里常年在边境作战的汉军,于是溃败而逃。

皇甫嵩当即抓住战机,乘胜追击,一路上对黄巾军紧追不舍。

此战,张梁在混战中被乱刀砍死,汉军俘虏、斩杀三万余人,另有五万黄巾军溃败时慌不择路,被撵下河淹死。

皇甫嵩占领广宗后,下令刨开了张角的棺木,斩首传送京师。

但事情并未因此结束,皇甫嵩携胜利之威,一个月后,他在曲阳再度大败黄巾军,斩杀黄巾军另外一名首领张宝,俘虏、斩杀共10万人。

至此,黄巾军最核心的军事力量被摧毁,作乱的最大匪首张角三兄弟悉数死掉。

不过,黄巾之乱虽然大致平定,但各地还残留着不少黄巾军武装,还在继续作乱,一直到曹操崛起时,才算被彻底扑灭。

皇甫嵩也因为平定之功,被封为槐里侯,并任命他为冀州牧。

当时黄巾军主要活动范围集中在冀州(河北、山西一带),因此,冀州常年战乱,兵连祸结,对生产生活的破坏也非常大。

皇甫嵩做了冀州牧之后,当即就向汉灵帝上书,请求免除冀州一年的田租,将省下来的钱用于赈济灾民,汉灵帝总算是办了一回好事,答应了他。

当地百姓知道后,纷纷传颂他的恩德,甚至编成歌谣唱道: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

可见,皇甫嵩受到了当地百姓的热情拥戴。

值得注意的是,皇甫嵩在任职冀州牧期间,拥兵一方,有个叫阎忠的人劝他把握住机会,南面称制,与朝廷分庭抗礼。

这是劝他自立为王的意思,当时已然天下大乱,以皇甫嵩的能力,真要割据为王,朝廷还真拿他没办法。

但如果他那样做了,就不是皇甫嵩了,也就不会入选武庙了,皇甫嵩听完之后,当场就拒绝了这个建议,他更愿意效忠于汉室。

不久后,胡人北宫伯玉作乱,时长进犯长安一带,汉灵帝又将皇甫嵩召回,封为车骑将军,驻军扶风,负责拱卫旧都长安。

谁知,就在他仕途一帆风顺时,却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打击!

原因和卢植一样,得罪了宦官。

事实上,皇甫嵩是得罪了两个宦官,最开始,他在剿灭张角的作战中,有一次途经邺城,发现宦官中常侍赵忠的住宅十分豪华,超过了朝廷的规定。

所以,正直的皇甫嵩当即就上书弹劾,最后赵忠的住宅被朝廷下令没收,皇甫嵩也因此与赵忠拉下仇恨。

不久后,另外一个宦官中常侍张让想让皇甫嵩给他好处费,而且数额十分庞大,有5000万钱,皇甫嵩哪里有这么多钱?于是当场拒绝。

就这样,皇甫嵩得罪了皇帝身边十分受宠的两大宦官。

宦官们捞钱没捞到,反被皇甫嵩举报而损失了一大笔,自然不会放过各种诋毁皇甫嵩的机会。

于是,他们总是找机会在皇帝面前诬陷皇甫嵩,说皇甫嵩驻军在扶风一带时,根本没有认真对敌,花了朝廷很多钱,还屡次战败。

汉灵帝这个昏庸皇帝跟上次卢植被诬陷时的表现一样,直接就相信了宦官们的说法,当场就下令夺了皇甫嵩车骑将军印绶,爵位也给降了。

至此,皇甫嵩相当于被撤职查办,从此离开了核心工作岗位。

但在那个乱世当中,名将是注定不会被闲置的。

三年后,皇甫嵩将再次出现在战场上,继续为汉帝国续命。

击破叛军

184年,陇右一带的凉州是羌人聚居区,羌人和小月氏人发动叛乱,试图脱离朝廷掌控。

最终事态扩大,原本在当地任职的官员边章、韩遂也被说服加入到叛军当中。

这俩人由于本身在当地有一定名望,所以加入叛军后,更加使得叛军势力壮大,他们也在后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年,由于叛军势力大增,所以才让皇甫嵩驻军扶风,防止叛军攻入长安。

皇甫嵩被撤职后,朝廷任命司空张温代替皇甫嵩的车骑将军之职,令他率军讨伐叛军,其中,董卓、孙坚也在张温麾下效力。

汉军出动后,首战告捷,随即命周慎与董卓各率三万兵进攻叛军,谁知两路皆战败,董卓甚至被叛军包围,好不容易才逃脱出来。

但张温能力有限,一年下来都无法实施反攻,叛军日渐坐大,汉灵帝终于失去了耐心,将张温召回。

而叛军内部此时又发生了内讧。

韩遂干掉了叛军首领北宫伯玉、边章二人,并吞并了他们的部众,成为西北叛军最大的一股势力。

韩遂坐大后,野心也开始膨胀,直接出兵进攻陇西,吞并了不少地方。

凉州刺史耿鄙集结六个郡的兵力,试图与叛军决战,但由于耿鄙任用贪官,导致部下离心,百姓也不支持他。

结果还没开打,部下就哗变,一个叫王国的人带着哗变士兵砍死耿鄙,加入到叛军阵营。

至此,叛军的力量进一步加强,韩遂立马就出兵十万之众进攻长安附近的三辅地区。

叛军在王国的带领下,围攻长安的门户陈仓,长安告急。

朝廷方面对此束手无策!

关键时刻,汉灵帝才想起了被闲置三年的皇甫嵩,将其任命为左将军,董卓所部受其节制,命他率军抵挡叛军。

皇甫嵩当即带着包括董卓所部在内的4万人马立即出动,开赴陈仓。

由于陈仓被叛军围攻,危在旦夕,董卓当即就向皇甫嵩进言道:

陈仓已经被叛军包围很久了,我们应该快马加鞭,马不停蹄地赶去支援,晚了就来不及了。

谁知皇甫嵩却没有要加快行军速度的意思,反而说道:

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我,可胜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余。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皇甫嵩其实是转述了《孙子兵法》中的话,只是后半句有所改动,《孙子兵法》原文是这么说的:

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孙子兵法》

这什么意思呢?其实解释起来非常麻烦,起码要单独写一篇才能讲明白,不如直接听听皇甫嵩的解释吧:

陈仓虽然被围困,但城防工事坚固,城池内粮草充足,王国的军队虽强,但他进攻陈仓也必定陷入长期消耗战,等他精疲力尽之时,我们再纵兵出击,必然能达全胜之功,所以不必急在一时。

果然,王国围攻陈仓从冬天打到春天,持续80多天,愣是啃不动,而他的军队在无数次的攻坚作战消耗下,已经疲惫不堪,只好撤军。

就在这时,一直按兵不动的皇甫嵩当即下令全线追击。

谁知董卓又跳出来说道:

万万不可,兵法上说,穷寇莫追,如果我们贸然追击,是犯了兵法大忌。敌军这么多人,真要是逼急了,到时候反而在逼迫下激发他们求生的斗志,与我们拼命,到时候吃亏的是我们。

此话一出,可见董卓这个人并没有学会多少兵法,只知道机械套用兵法理论。

而皇甫嵩则解释道:

之前我军不出击,是为了避敌锋芒,现在出击正是等到了敌人衰弱的时候,如今敌兵已是疲惫之师,他们的士气、锋芒早已在80多天攻坚战中消耗完了,现在就是一支溃乱之师,何足道哉,这跟穷寇莫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言罢,皇甫嵩当即命令汉军全线追击。

果然,不出皇甫嵩所料,王国的军队毫无斗志,一触即溃,被斩杀一万余人,大败而逃。

然而,董卓两次进言均未被采纳,汉军出击时,皇甫嵩兴许是担心董卓不听号令,所以让他做了后卫。

一方面,董卓的两次进言,都是错误的,事实又证明皇甫嵩是正确的,董卓便因此产生嫉妒之心,加上皇甫嵩没让他做前锋,认为是故意不让他立功,因此怀恨在心。

两人之间就此结下梁子。

国围陈仓,自冬迄春,八十余日,城坚守固,竟不能拔。贼众疲敝,果自解去。嵩进兵击之。卓曰:“不可。兵法,穷寇勿追,归众勿迫。今我追国,是迫归众,追穷寇也。困兽犹斗,蜂虿有毒,况大众乎!”嵩曰:“不然。前吾不击,避其锐民。今而击之,待其衰也。所击疲师,非归众也。国众且走,莫有斗志。以整击乱,非穷寇也。”遂独进击之,使卓为后拒。连战大破之,斩首万余级,国走而死。卓大惭恨,由是忌嵩。——《后汉书》

正当局势开始向汉军倾斜时,朝廷发生了剧变,也改变了皇甫嵩和董卓的命运!

皇甫嵩败于董卓之手

189年,正是皇甫嵩击破叛军的这一年,叛军内部韩遂和马腾之间起了内讧,暂时不会威胁到长安,所以汉灵帝开始考虑收兵权。

汉灵帝似乎对董卓的认知很清醒,他知道董卓在西北军中经营多年,如果任由他坐大,将是一个祸患。

于是,便下诏让董卓进京,担任少府之职,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看似升职,实则是在削掉董卓的兵权,只要他进了京,就无法再掌管兵权。

董卓也深知这一点,干脆就以手下士兵以羌胡骑兵构成,朝廷长期欠他们饷银,士兵们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

而且这些胡人士兵平日里喜欢争强斗狠,容易发生哗变,必须得自己留下才能安抚,因此不能奉诏。

汉灵帝一看计策失效,又想到一招,他给了董卓一个更大的诱惑——让他做并州牧,但条件是将军队交给皇甫嵩统领。

谁知,董卓收到诏令后,干脆上书请求让他把军队一起带到并州去上任。

这是两样都想要的意思啊,反正有军队在手,他有资本和汉灵帝叫板。

就在这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认为董卓这小子抗旨不尊,拥兵自重,明显是要谋反的意思,应该发兵讨伐。

但皇甫嵩拒绝了,因为他是臣子,没有皇帝的命令,不能随意讨伐其他大臣。

因此,皇甫嵩给汉灵帝上书,说董卓狼子野心,不肯去并州,还霸占着军队,实在很过分。

于是,汉灵帝当即下令把董卓斥责了一顿。

到了这一步,董卓和皇甫嵩之间,算是矛盾彻底激化。

没想到,在这关键时刻,34岁的汉灵帝病重后不久便去世了。

大将军何进与宦官集团的矛盾也白热化,为了对付宦官,何进召董卓带兵进京。

但何进已经被宦官干掉了,董卓便带着军队进入帝都洛阳,顺便使了点手段吞并了何进的军队以及丁原的部众,实力大增。

董卓又从宦官手里夺回了皇帝,接着又废了刘辩,改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

与此同时,董卓认为长安易守难攻,而且离自己的老巢近,所以打算迁都长安。

但迁都之前,有一个人的存在令他十分忌惮,这个人就是皇甫嵩。

为了解除这个威胁,他决定在迁都之前,先解除皇甫嵩的兵权。

于是,董卓以朝廷的名义命令皇甫嵩即刻动身回洛阳述职。

关键时刻,在朝廷中担任议郎的盖勋秘密派人与皇甫嵩联系,说董卓专权,祸乱朝政,野心昭然若揭,希望左将军能发兵讨伐董卓,匡扶汉室。

可盖勋万万没想到的是,皇甫嵩选择了沉默。

几番思考之后,皇甫嵩决定接受诏令,进京述职。

谁知,到了京城之后,只身一人的皇甫嵩已然深陷狼窝,在董卓的地盘上,他什么也不敢做,更左右不了任何东西。

董卓将他羞辱一番后,很快以皇帝的名义解除了他的兵权,将其任命为城门校尉,地位可以说一落千丈。

最大的威胁解除了,董卓再无后顾之忧,不久之后便将汉帝国都城迁回长安,做起了“太上皇”。

卓徵京兆尹盖勋为议郎;时左将军皇甫高将兵三万屯扶风,勋密与嵩谋讨卓。会卓亦微嵩为城门校尉,嵩长史梁衍说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废立从意,今征将军,大则危祸,小则困辱。今及卓在雒阳,天子来西,以将军之众迎接至尊,奉令讨逆,征兵群帅,袁氏逼其东,将军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从,遂就征。——《资治通鉴》

皇甫嵩为何没有选择起兵讨伐董卓呢?

当时董卓已经吞并了何进、丁原的军队,实力大增,而皇甫嵩手里仅3万兵,而董卓盘踞西北二十多年,根深蒂固,皇甫嵩实力对比处于劣势。

估计这位名将没有把握能彻底攻灭董卓,也或许是不想被卷入朝廷权力斗争当中,以至于最终放弃了讨伐董卓的想法。

这也是皇甫嵩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作为平定黄巾之乱的首功之臣,又击破西北叛军,他的威望在汉帝国是屈指可数的,而且手握三万精兵,这是他的优势。

就连袁绍在董卓进京后,赶紧逃出去组建义军,兵力也不多,愣是成了关东义军盟主。

以皇甫嵩的威望,远在袁绍之上,只要他能振臂一呼,势必群起响应,到时候董卓怕是吃不了兜着走。

可他却选择了沉默,明知进京会被剥夺权力,还是选择要去,结果被羞辱不说,连兵权也丢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董卓胡作非为。

我们可以做个假设:

如果皇甫嵩真的振臂一呼,号令群雄讨伐董卓,最后扶持汉献帝掌握权力,从汉献帝本人的言行来看,此人也不是庸才,汉室或许能续命更久一点。

皇甫嵩也会因此成为汉帝国继绝存亡的最大功臣,在历史上的知名度起码跟霍光一个级别。

可惜的是,他最终选择了沉默。

后来董卓败亡后,皇甫嵩被任命为征西将军,负责诛灭董卓全族。

不过,此时有人建议司徒王允,让皇甫嵩统领董卓旧部,毕竟董卓也曾是皇甫嵩的部下,他去统领这支军队,能服众。

但王允却拒绝了这个提议,因为他是个文人,怕自己无法节制武将,干脆就让吕布和董卓旧部形成制衡,这样他才能掌控朝廷。

然而,王允的策略最终还是失败了,吕布与董卓旧部矛盾激化,双方展开火拼,吕布被迫投靠袁术。

汉献帝也最终落入曹操之手。

而此时的皇甫嵩,年纪也不小了,于董卓被杀三年后(195年)病逝。

至此,这位汉帝国最后的名将,以这样的方式走完自己的一生。

烟郭说

皇甫嵩虽然打仗在行,用兵谋略十分精通,几乎无一败绩。

但上天给了他军事天赋的同时,似乎没给他政治天赋,他在军事上是顶尖的人才,可在权谋斗争中纯粹是小白,根本玩不过董卓这样的人物。

最后还是被董卓踩在脚底,虽然在那个乱世当中,得以善终,但他的成就,也止步于名将这个层级。

虽然他终究还是无法担负起中兴汉室的责任,不过由于他毕竟在汉帝国最衰弱的时间里,为汉帝国平定了内乱,击败了叛军,他本人又忠于汉室,没有想过割据一方,所以,后世曾两次将他选入武庙当中。

参考文献:《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97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