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句堪称封神的佛家绝美偈语,读完大彻大悟!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4-10-14 16:41:10

1、

微笑拈花,佛说两般世界。

拨观照影,我怀一片冰心。

——五台山殊像寺对联

释义:微笑拈花,仿佛听到了佛所说的两种世界,一种现实世界,一种内心世界。审视自己,我自是一片冰心。

佛陀微笑着轻轻拈起一朵花,通过这一简单的动作,他向我们揭示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指佛家所言的世俗世界与超脱的禅境世界,通过内心的平和与智慧,可以洞察并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超脱。

当我拨开尘世的迷雾,以清澈的眼光审视内心深处的倒影时,我发现自己怀抱的是一颗如同冰块般纯洁透明的心。表达了个人追求心灵纯净与高尚情操的志向。

这句佛家偈语告诉我们,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中,应保持一颗平和、纯净的心,通过内心的观察与反省,超越世俗的束缚,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超脱。鼓励我们在生活中不断修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2、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变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唐·布袋和尚《插秧偈》

释义:在生活中往往也有不如意的事情,那么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智慧。当努力得不到回报的时候,也可以休息一下,调整一下心态,给自己一段喘息的机会,择机再起来也不迟啊。

【赏析】诗中的“退步”比喻将平时关注外境的注意力扭转过来,觉照自己的身心。普通人不能觉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将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都投注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缘妄想,而对内心所起的种种错误心念也从来不去观察,对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参究。任何一个人只要肯“低头”、肯“退步”,就一定能渐渐了悟人生的真谛。

种过农田的都知道,农夫在插秧时,只有倒退着,才能把整个秧田插满。

而这插秧的道理和人生是一样的,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有时候短暂的倒退,其实也是一种进步,不是所有的成功都是在前进当中获得,当我们身心不再被外界影响,才能悟道。

3、

山静尘清水参如是观,

天高云浮月喻本来心。

——承德水月庵对联

释义:群山寂静,尘埃不染,看山看水,印证梦幻泡影如是观。天空高远,云朵漂浮,看云看月,悟透本来心。

4、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宋·柴陵郁禅师《悟道诗》

释义: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明珠,这颗明珠就是自己对自己清醒认识,而很多人却长久以来不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随波逐流,丧失自我。直到突然有一天,这个人认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这颗明珠了,便犹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大意是说:我本来具有如来一般的清净自性,但是长久以来一直被烦恼尘劳所覆盖,现在落入河中洗清了烦忧,重现自性光明,从而认识了世界万物的真谛。

岸上的人听后,都称赞这是一首绝妙的诗,茶陵郁禅师的徒弟见人们称赞,就在心里暗暗地背诵这首诗,要牢牢地把它记在心里。

它警示我们,不要被尘世的名利所迷惑,要时刻洞察自己内心真正的本性。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本来自在的明珠,只要扫除心灵的尘垢,这颗明珠的光辉就能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

释义:所有我们看到的事物和现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如果我们能够看清这些现象并非实相,那么我们就能见如来。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

所谓的禅定,《六祖坛经》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也就是,对外不执著各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对内令心不乱,没有贪嗔痴。

现在有些人,身乱,语乱,心也乱,每天都是乱乱的。佛经中讲,一些贪嗔痴重的人,包括他的住处都很乱。

所以,我们需要让心平静,若能如此,不管在什么环境中都很快乐。

这一点,从修行人身上就看得出来。有些人不管遇到什么,磨难也好,恭敬也罢,内心都很淡定,外在的一切对自己无利无害。

——《法华经》讲解

6、

剪一片白云补衲,

邀半轮明月看经。

——白塔寺对联

释义:剪下一片白云来缝补我的僧衣,邀请半轮明月陪伴我阅读经书。这句楹联,不禁让人想起古人的诗意生活和禅意修行。

"剪一片白云补衲"这一句,通过“剪白云”来补缀破旧的衣衫,表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与悠然。白云在此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象,更象征了诗人淡泊名利、简朴生活的追求。

"邀半轮明月看经"这一句,写出在明月的陪伴下阅读经书的场景。邀明月来一起读经,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这里的“经”不仅仅是书籍,更象征了对智慧和真理的探索。

出自白塔寺楹联。此处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修行者对简朴生活的向往,以及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情境。用白云补缀衣物,与明月为伴研读经文,都是一种借自然之美来净化心灵,通过减少物质的贪恋达到心灵的自由。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体现了对物质世界的超脱,也展现了追求精神世界深度的决心和方法,即利用自然界的元素来增进心灵的宁静与智慧。

白塔寺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有一座元代白塔而得名,现存白塔系明代重建,后经清代扩建又名慈恩寺。

7、

野鹤闲云,何非法相。

清风明月,亦是色尘。

——趵突泉对你联

释义:清风和明月,同样是物质世界的表象。对待万事万物,哪怕在欣赏清风明月等自然美景时,也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物所迷惑,不执着于任何表象。

一切自然景象都是佛法的体现。闲云与野鹤,清风与明月,这些看似平凡但充满诗意的自然元素,都是指引我们了悟法相的途径。通过对它们的观察与思考,我们能够领会到一切现象的空性,认识到依赖和执着于任何现象都是无常和无我,进而达到心灵的清净和自在。

此楹联出自山东济南的趵突泉。

大意是,野鹤在天空自在翱翔,闲云悠然飘荡,它们看似超脱尘俗,然而又何尝不是一种法相的显现呢?

清风徐徐吹拂,明月静静高悬,这般美好的景象,实际上也不过是色尘的一部分罢了。

法相者,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与真实相貌,它超越了表面的形色,直指事物的内在规律与本质。

而色尘,则是我们所能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它绚丽多彩,却终归于无常与空性。

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无论是自由飞翔的野鹤、悠闲飘荡的闲云,还是令人愉悦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它们都既为法相,亦是色尘。

正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世间万物,终究不过是在无尽时空中的短暂显现,如同梦境般虚幻不实。

只有不执着于外在的表象,学会洞察其背后的真谛,才能够达到内心真正的自在与解脱。

8、

方外云山无非幻境,

静中岁月自有长春。

——西安广仁寺对联

释义:远离世俗的云山之地,其实也只是虚幻的景致。在平静淡泊的日子里,会在时间流逝中,感受到长久的长春。

在远离世俗喧嚣的方外云山之间,人们常常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超脱。但这飘渺如云、美丽如画的景致,也不过是一场幻境,是心灵暂时逃离现实的避风港。真正能让我们永葆青春的,并非外在的山水美景,而是在平静淡泊的生活中,内心所孕育的那份宁静与智慧。

【品读】

远离尘世的云山,表面看似清幽仙境,但其实也不过是虚幻的景象。

真正的长久安宁,来自内心的平静。当我们放下纷扰,回归内心深处,那些平淡的岁月里,便能感受到一种绵延不绝的春意,如同时光在宁静中永远不会老去。

9、

窗静鸟窥禅,心是主人身是客。

山虚风落叶,天漫绝顶海漫根。

——南通白庵对联

释义:这联以景寓理,在静虚的当下,万物各安其位,各现真境,在天地丰美的声色中,含藏妙悟的契机,能自己作主,不攀外缘,所遇都能带来无上的清净心。

此为江苏南通白庵楹联。上半句中,窗前静谧,鸟儿偶尔探头窥视,仿佛在观察禅定中的修行者。然而鸟儿不知,肉身只是灵魂暂居的客舍,肉身之中的灵魂才是主人。下半句中,山之所以谓“虚”,是因为高山虽巍峨壮观,却也难逃岁月的侵蚀,最终化为尘土。秋风萧瑟,落叶飘零,世间万物生灭无常,生命脆弱且短暂。再观天之高远,海之深邃,皆非人力所能及。相比之下,人生犹如沧海一粟,面对宇宙的浩瀚与时间的长河,何其渺小。这一副楹联告诉我们,无论是面对内心的波动还是外界的变化,都需要保持一颗平静、清明的心,不被外物所迷惑,去执着于世间表象。

10、

意静不随流水转。

心闲还笑白云忙。

——峨眉山千佛寺对联

释义:内心的意境很平静,不会随着潺潺的流水而转动;心中闲暇无事,还觉得匆匆如飞般的白云很可笑。表达达到了不受外界干扰、超越自然的境界。

出自峨眉山千佛寺的一副楹联,大意是内心的意境很平静,不会随着潺潺的流水而转动;心中闲暇无事,还觉得匆匆如飞般的白云很可笑。表达达到了不受外界干扰、超越自然的境界。

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景,潺潺的流水、匆匆的白云,都是时间的写照。当我们的心灵达到一种宁静的境界时,这些外在的变化便不再能轻易影响到我们的内心。

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便能在纷扰中保持清醒,在忙碌中保持宁静。心中闲暇无事时,内心已足够宁静和超然;匆匆而过的白云,如同人生的纷繁琐事,都显得微不足道、可笑。

5 阅读:344

书易聊文化方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