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悲剧!16岁女学霸离家后身亡,屡屡发生的悲剧让谁“买单”?

黄毅来啦 2024-08-30 01:58:40

文|大仙编辑|黄毅来了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在古人的眼里,儿童是“无忧无虑”的代言人。

古往今来的大儒们,经常会感慨儿童的“天真烂漫”。

只是近日,四川传出的一则悲剧,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引得无数网友反思:“少年”真的不知愁吗?

悲剧重演!16岁少女轻生

“十万火急,女孩晚上七点离家至今未归,请大家留意”。

近两天,这则寻人启事引爆了社交平台。

四川安岳县的一名少女,突然离奇失踪。

这则惊奇的事件,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要知道这名少女还未成年,她仅仅只有16岁。

在8月26日晚上,小李(失踪少女)身穿睡衣离家。

当时家里人并未察觉任何异样。

还以为小李只是出门游玩。

哪曾想直到深夜,小李仍旧未归。

这可急坏了留守的爷爷奶奶。

小李的父母得知女儿深夜未归。

一边出门寻找,一边给孩子打电话。

只是熟悉的电话铃声在家中响起。

原来小李出门前并未携带手机。

一个花季少女,不仅深夜未归还无法联络。

小李的父母瞬间方寸大乱。

然后就下意识地选择了报案。

经过多方查探,警察发现小李失踪前曾在街头徘徊。

看到女儿的身影,小李父母心中略感安慰。

最起码能确定孩子没有被拐卖。

只是“麻绳专挑细处断”。

小李的父母最终等来的还是“噩梦”。

8月28日,当地的“李家河”打捞出一具尸体。

经过警方验证,确认了这具尸体就是失踪的小李。

一名花季少女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一条鲜活的生命不声不响地逝去。

阴影笼罩在许多人的心头无法消散。

小李的死因也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未解之谜。

一时之间,舆论开始发酵,出现了各种版本。

在8月28日晚上,死者的母亲给出了回应。

“孩子已经轻生了,河里找到了”。

母亲轻轻地语调中,透露出了痛彻心扉。

原来小李的死因无关他人,竟是自杀。

一名16岁的少女,竟用投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个未成年人为什么会自杀?

在她死前经历了什么,才会酿成这场悲剧?

这些问题随着小李的逝去看似成了未解之谜。

但从寻人启事中,却可以窥见端倪。

谁是压死骆驼的稻草?

“16岁,是个学霸”。

“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安中”。

这就是死者家属贴出的寻人启事。

细细思索之下,发现这则寻人启事有些“不同寻常”。

按照常理,寻人启事应当着重于失踪者的特征。

外貌、穿着、身材往往都是强调的重点。

可是死者家属的寻人启事,着重强调的是“学霸”二字。

甚至在寻人启事上贴出了安中的面试通知。

孩子失踪后,家长用“学霸”作为特征描写。

这就未免有些耐人寻味,不少网友提出了质疑:

“难道死者家属很看重孩子的学业吗”?

接下来知情人透露的消息,让这些质疑得到了反馈。

据知情人透露,小李的性格较为内向。

父母的工作也较为忙碌,双方沟通不及时。

这次孩子之所以轻生,可能是因为成绩出现了波动。

知情者的爆料,仿佛一记重锤。

狠狠地砸在了网友的心头。

原来又是一起疑似因学业压力过大酿成的悲剧。

为什么要用“又一起悲剧”来形容呢?

因为这样的事件简直是层出不穷。

2024年7月,陕西一名初中生跳楼轻生。

2024年5月,河南一名高三生跳楼身亡。

2024年4月,江苏一名初中生跳河轻生。

不到半年的时间,发生了四起青少年自杀事件。

这样的频率简直让人“胆战心惊”。

有报道显示,青少年的自杀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要知道这些青少年可是“象牙塔”中的希望之星。

他们不该草草地结束生命,该肆意随性地生长。

可是为什么有些青少年会选择自杀这种极端地方式呢?

频频发生的悲剧,究竟谁来“买单”?

细细思索之下,这三个原因或许才是幕后推手。

首先就是死亡教育的缺失。

在我国,“死亡”一直属于敏感的话题。

更有甚者一度达到了谈“死”色变的程度。

这其实与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关。

“儒家不以死为意,重得其正而死亡”。

这是儒家文化的生死观。

众所周知,我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又倡导“重生而不贪死”。

在这种思想的浸染下,人们对于死亡有着极大的抵触情绪。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社会。

在国人的认知里,“死亡”唯恐避之不及。

不会主动地去与孩子谈论“生死”。

更别提对“生死”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

无独有偶,学校亦是如此。

在学校开展教育时,往往将重点放在了“生”,很少侧重于讲解死亡。

在某种程度上,青少年接受的“死亡”教育接近于0。

这就标志着部分青少年无法感受到生命的可贵。

曾经“骇人听闻”的双城自杀事件,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学校连续发生自杀事件。

6名学生先后服毒自杀,造成了2死4伤的局面。

追查到最后发现,这些悲剧竟是因为孩子们的“义气”。

死亡教育的缺失,让部分孩子有了“漠视”死亡的观点。

这样的观点需要用生命来弥补,无疑太过惨痛。

除此之外,青春期又是形成价值观的关键节点。

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又极易受外界的影响。

若此时的有心人士,刻意将生死观扭曲。

再进一步用歪曲的生死观,引导青少年。

这无疑会造成极其惨烈的后果。

在2016年,出现了“蓝鲸挑战”。

该项挑战的受众群体就是世界各地的青少年。

这个挑战要求参与游戏的人员在第50天自杀。

在危险分子的蛊惑下,有不少的青少年纷纷轻生。

这样惨烈的结局,难道还不能唤醒尘封的“死亡教育”吗?

除此之外,过重的学业压力也是“凶手”。

“像中国孩子这么疯狂学习的,全世界都罕见”。

郑强教授的话,戳穿了青少年的现状。

不知从何时开始,青少年不再是“无忧无虑”的代言词。

反而成了“内卷大军”的重要支柱。

小小的身躯大大的书包。

这一幕几乎是每个学校的常态。

超额的作业、大量的补习班。

这些重担成为了枷锁,让不少孩子苦不堪言。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先生读书的意义变了,曾经是为了中华不被淘汰而读书”。

“现在是为了不被中华淘汰而读书”。

这句话道尽了学者的心酸。

其实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鸡娃”的父母才是祸根。

孩子生病了怎么办?

“鸡娃”的父母,第一反应不是去医院看病。

而是“生病请假,拉下的课程会不会影响成绩”。

在他们眼里,成绩的好坏就能代表一切。

正如同这位轻生的16岁少女。

在其家人的心中,“学霸”就是孩子的形容词。

在寻人启事上,明里暗里都彰显着“成绩优异”这四个字。

这种做法着实有些无法让人理解,

或许有人说,这种情况只是个例。

那倘若不是个例,是常态呢?

2020年,一名小学生选择坠楼身亡。

死前,他留下了一张字条,上面赫然写着:

“我活得太累了”

2021年,14岁少女留下遗书后自杀。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考满分的我”。

2022年,15岁的胡鑫宇自杀。

在生前,他曾多次向母亲发出“不想上学”的信号。

这一桩桩血淋淋的事件背后,都有着一个不堪重负的孩子。

每一个孩子的轻生,都造成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正如董宇辉所说:

“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精神世界丰富”。

学业不应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四川16岁少女的轻生事件,让人感到痛惜。

其真正的死亡原因,早已无法得知。

以上的看法也仅仅是猜测。

不过这起悲剧值得让我们所有人反思。

中式教育是否真的存在漏洞?

少年也并不是不知愁滋味。

只是大部分人都认为他们在“为赋新词强说愁”。

参考资料:1.四川16岁学霸女生晚上离家出走,知情人:河里找到了遗体|潇湘晨报2.16岁学霸女生晚上离家出走后身亡,家人悲痛,网友叹息|澎湃新闻3.16岁学霸女离家出走后身亡,知情人曝轻生细节|中国新闻网

0 阅读:31

黄毅来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