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秸秆似乎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这个一度被视为农业废弃物,其处理方式却牵动着环保与农民生计的敏感神经。
传统的焚烧方式虽然简便快捷,但烟雾弥漫,于是,一些专家提出为了守护蓝天白云,提出严格的秸秆禁烧的建议,并且被多地相关部门采纳,这是一个积极的环保举措。
但对于习惯了焚烧处理的农民来说,这一改变不仅带来了诸多不便,也让他们在新的处理方式上感到了迷茫与困惑。
农民们按照专家探索新的秸秆处理方法,但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难。
比如就地分解,看似是一个环保的选择,但自然降解的过程漫长,对于急需腾出土地进行下一轮耕作的农民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将秸秆收集再利用,虽然理论上可行,但再利用得有人花钱收啊,农民不会这种技术,又没有人收秸秆,市场没需求,这条路走的通吗?
在北方农村地区,广袤的土地和稀疏的人口让秸秆处理问题变得更为棘手,许多农民们面临着处理成本高、技术缺乏、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重困扰,
这些被专家视为“宝藏”般的秸秆,成了他们的负担。
近年来,土地流转现象逐渐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在处理秸秆问题上的无奈。
一些农民无法处理秸秆,种地收成不好,难以维持生计的情况,只能无奈地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以换取些钱财。
虽然短期内能缓解农民的压力,但长远来看,却可能带来农村劳动力流失、土地资源配置不均等新问题。
不让焚烧秸秆的弊端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农民可能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杀虫剂和化肥来控制病虫害
对此,有网友曾质疑,不让焚烧秸秆是不是为了多卖农药化肥?如果粮食如此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对食品安全又构成潜在威胁。
导致出苗率低:秸秆如果不焚烧而是粉碎还田,可能会导致土壤蓬松,在此情况下,春耕的种子可能会直接落在秸秆上面,导致出苗率低,农民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资源进行第二次补种。
病虫害和杂草问题加剧:焚烧秸秆可以有效地杀死虫卵和草籽,减少病虫害和杂草的发生,如果不让焚烧秸秆,这些病虫害和杂草问题可能会加剧,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土壤板结和肥力下降:秸秆还田时,如果腐烂不均匀或遇到低温、干旱等不利条件,容易导致土壤板结现象。
秸秆还田可能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种子正常发芽和作物生长。
环境污染风险:虽然焚烧秸秆会产生污染,但大量的秸秆如果无法得到有效处理,堆积在田间地头,同样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例如,秸秆堆积可能产生难闻的腐烂味道,影响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
俗话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焚烧秸秆虽然会带来环境污染,但不焚烧对农民生计又造成影响,两害具体孰轻孰重,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看法。
可能专家学者们认为优良的空气对他们更重要,而农民的生计和他们毫无关系。
一位来自农村的居民,非常无奈地表示:“我们并非不关心环保,但现有的方法并不能妥善处理这个问题。
我们家一亩多地的秸秆,如果不烧掉,就只能堆在地边,这样的处理方式既耗时又费力,甚至影响到土地的正常使用。”
专家声称:“通过合理的秸秆还田措施,可以实现5%~10%的增产效果。”
或许在专家眼中,如果不能实现增产,那一定是农民的问题,可事实是,怎么还田算合理?并没有一个标准。
尽管秸秆还田技术和生物降解技术在理论上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还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
增产的例子更多还是在试验田里,而试验田做的是数据,这就好比在实验室里拿些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A+B生成C很容易,我只需要知道C可以由A和B生成就行了。
可以要放大到工厂生产,就需要工业设备,成本估算等考量,如果D+E生成C的成本更低,那么A+B在实际应用中就是没有意义的。
如何合理地实施秸秆还田以达到预期的增产效果,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它涉及到农民实际操作、地方环境条件、以及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秸秆还田策略可能会有所不同,这还需要科研机构和农业部门进行深入研究和具体指导。
总之,秸秆处理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相关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砖家害人不浅,不懂种庄稼的人来逼逼,祸国又殃民
起码农药厂增产了
秸秆还田害虫大增倒是真的,现在农药用量比以前多得太多!
千百年的刀耕火种出好粮,任没有务农的农外人员不得参与,秸杆方面的争议,因为农外人员没有在泥土里摸爬滚打过几十年,不懂农业,农外的人员懂的也是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