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与电影转换之间的《返老还童》

陆凯看历史 2023-07-06 08:18:00

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

美国著名小说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的《返老还童》是他创作的一部长篇故事。

菲茨杰拉德被誉为20世纪“迷失的一代”,被誉为美国“骑士年代”的“桂冠”,并于1925年发表《了不起的盖茨比》,使其登上了近代美国文学的舞台。

他不但创作了小说,而且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故事,可以说,在他一生中,这些故事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并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喜欢。

他的作品形象地折射出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破碎,呈现出“荒原时代”美国上流阶级在大衰退中的心理状态,这一点在《返老还童》中也体现出来。

在08年2月,美国知名导演大卫·芬奇花费一亿五千万美金,将这部影片拍摄成了一部新的电影。

这部影片在第八届奥斯卡奖上获得了最佳美术指导、最佳化妆师和最佳特效,而布拉德·皮特也凭借这部影片,入围了奥斯卡的最佳男主。

文章从故事主线与情节的差异,主题的转换,故事的节拍等几个方面,将这部电影与原作作了比较与分析。

叙事线索和情节的不同

这是一部以美国内战爆发之前,巴尔的摩一位贵族家庭为背景的作品,讲述了本杰明·巴顿自1860年出生至1930年左右作为一个婴儿离开人世的故事,是单条线索行进的,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视角。

作为一个短篇小说,这样的全知性,不但能让故事变得有趣,也能让本杰明和所有人都看得清清楚楚。

“电影不是一些元素的简单任意堆凑,它是所有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所形成的整体系统。”

《返老还童》这部电影,是以黛西和本杰明为主线,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黛西母女阅读本杰明留下的日记,从而展开了一段爱情的旅程。

一条是以真实的事间为基础,叙述了在2003年台风袭来的时候,垂死的戴茜让看护着她的卡罗琳把自己的日记念出来。

另外一条是以历史为主线,描述了本杰明在1918年诞生之后,那一段奇怪而充满了波折的生活。

两条主线代表着两种限定的叙述方式,既有独立的,也有重叠的,重病在床的黛西听女儿读日记与本杰明的奇异人生之间来回切换,将过去的故事与现实的人物自然地衔接起来。

在改编过程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影片可以对原著的剧情进行选择性的删除,删除掉其中的无关紧要的部分,也可以添加在原著中不存在的部分来凸显一个题材。

电影《返老还童》是一部从原文中删除、添加、改编了许多故事的电影。比如,删除了本杰明在书中学习和参军的部分。

增加了本杰明在大海中以一名船员的身份追逐随迈克·克拉克船长,并和伊丽莎白·艾伯特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比如,在电影中,本杰明和他的家庭住在一起,而在电影中,本杰明被他的父亲抛弃,被一个叫奎尼的女人收养。在剧情方面,增加,删除,修改,也使得这部电影的题材与原著完全不同。

主题的转变

这部作品是在美国的一个特别时期——1922年写成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经济大萧条还没有到来,传统的清教徒道德已经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享受。

菲茨杰拉德把那个时期称为"骑士的年代"。因为他自己也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了那个年代的花花世界里。

因此,他能深刻地感受到那个年代对于爱情的渴望,还有那华丽外表下的空虚与无助,并将这种情感在他的作品里生动地体现了出来。

他的工作常常表现出青年人的热忱和理想,他把这些看作美国人的特点;而在小说中,则往往表现出情感的多变与迷惘,这也是当时的人难以逃避的宿命。

在本杰明的故事里,他那诡异的身世让所有人都感到了屈辱与恐怖,当他的父亲看到他的时候,他的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样的话,他宁愿自己是一个黑人,甚至是一个奴隶。

外公听到有人夸奖这个孩子长得很象他,感到很丢脸;久而久之,本杰明和她的妻子希尔迪加互相看不顺眼。

希尔迪加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苍白,而本杰明则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加沉迷于享乐,这让希尔迪加很不爽,于是他们就搬到了意大利,从此分手。

当本杰明变得越来越年轻的时候,他的儿子罗斯科就对他产生了敌意,为了避免被人说三道四,罗斯科还让本杰明叫他一声“伯父”,这是对他的一种侮辱。

在这一切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贵族社会浮华的表面之下,人性的淡漠与爱的虚假。

另外,小说还通过本杰明在爱情和战场上“寻找一得到一失去”的情节模式,展现了“美国梦”虚幻的本质。

但是,在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在剧情上进行了一些改动,它所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爱情和生活。

在小说里,恋爱就像是生命中的一段转瞬即逝的时光,本杰明变得越来越年轻,希尔迪加变得越来越老,但在这部影片里,本杰明与黛西之间的感情,却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长久。

1930年的感恩节,快十一岁那年,本杰明对黛西一见倾心,却在1945年以后,按照他们自己的说法,这是在生命的中点遇上的,也是最般配的时刻。

这种感觉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或外表的变化而变化。本杰明不想拖累黛西,也不想给她添麻烦,所以,他卖掉了父亲留下的土地和工厂,将所有的财产都交给了黛西。

随着本杰明身体越来越小,并且患上了阿尔茨海默氏病,黛西不但没有抛弃他,反而还住进了他的家里,最后变成了一个孩子,本杰明安静地躺在了黛西的怀里。

这部电影不但有一对情侣的深情,更有一种让人感动的亲情。电影里,本杰明的妈妈在弥留之际请求她的爸爸给予她的儿子一个家庭,一个快乐,虽然镜头很短,但是她的行为却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表现得淋漓尽致。

本杰明的亲生父亲虽然抛弃了他,但始终没有放下他,一直在偷偷地观察着他,最后终于将自己的一切都告诉了他,并且将自己的全部财产都交给了他。

最后,本杰明放弃了仇恨,宽恕了他的父亲,并把他送到了太阳升起的地方,让他平平静静地死去。

电影中,奎尼将本杰明从被抛弃的家庭中接走并悉心养育长大,照顾他,鼓励他,给他一份母亲般的关爱,在电影中闪耀着“博爱”的光芒。

此外,在龙卷风来临前,卡罗琳还在生病的妈妈黛西身边,给她念着日记本,陪伴着她走过生命的尽头,让我感动不已。

该片的脚本是由两名作家修改而成的:一名是罗宾·史威考德,另一名是艾瑞克·罗斯,他因《阿甘正传》而赢得了奥斯卡的提名。

特别是在经历了后者的改编之后,电影中更多地涉及到诸如人性脆弱等“生死命题”的质询。

虽然本杰明已经被宣布即将死去,但奎尼还是一如既往地关心着他,看着本杰明一脸茫然的样子,奎尼回答道:“我们每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只是走的路不同罢了。”

本杰明终于明白了人生的真正含义:“不论生命是向前还是向后,也许所有的一切都不意味着什么,只要我们好好对待我们的生活,生命没有什么不同。”

电影里,本杰明从小就是在养老院里长大的,见惯了生死,所以,他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无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人们最后都会面临着死亡。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双亲过世,子女长大,以及我们自己慢慢变得衰老。

影片告诫观众,要善待生活中接踵而来的忧伤;也让观众对自己的生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领悟了时光飞逝、韶华已去的真实意义。

叙事节奏的变化

该作品分为11个章节,第一章叙述的速度比较慢。如第一和第二节讲述本杰明非同一般的身世,作家详细描述了自己身世对他的身世所带来的一种令人难堪的感觉。

第四节是关于本杰明12-21岁之间的生活,重点是本杰明被耶鲁拒之门外,被人奚落的痛苦遭遇。

描述了本杰明和希尔迪加的邂逅,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虽然作者用了很大的笔墨,但也掩饰不住其中的温馨和浪漫。

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剧情也变得越来越精彩,特别是在八章,本杰明退役后,因为和家庭的关系疏远,变得更加沉迷于享乐。

他曾经是巴尔的摩上流社会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那段时光,就像是一部快速播放的电影,一幕幕本杰明生活的点点滴滴,从他的脑海中一幕幕地闪过。

一般来说,从婴儿到成年,成长的速度会很快,从成年到衰老,这个速度会很慢,再加上作家给本杰明“返老还童”的设定。

让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颠倒”的叙述方式,正好契合了本杰明的身体特征。在被改写为电影之后,本片运用了许多慢速优美的画面节拍,使题材得以升华。

“蒙太奇的节奏是电影风格的一个重要部分,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长度、色彩、光线、景别、机位、运动方式的变化等等,都会以一种节奏的方式来创造电影作品的风格。”

这部片子里,有许多停顿、迟钝的长镜头,还有一些轻柔的衔接,整部片子都没有使用过快的剪辑。

更多的是用慢的剪辑和叠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轻柔、优美的画面,让整个片子看起来温暖、忧郁。

与本杰明与希尔迪加在一起的短暂恋情不同,在电影里,本杰明与黛西的相遇、相爱,是一条完整的主线,所以,在两人之间的感情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

电影中,本杰明出生、被抛弃、被收养的镜头也用了不少,用奎尼的台词:“你丑得像只旧罐子,可仍是上帝的孩子。”

影片没有过多的波折,也没有过多的复杂剧情,人物之间的矛盾,但却在平淡的叙述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种温暖柔和的叙述节拍,使得这部电影的题材超出了本杰明幻想中的生活与爱情,更深入地探讨了爱与生活的真正含义,呈现出一种温暖与深邃的魅力。

结语

美国学者乔治·布鲁斯顿曾经说过:“小说不应该成为电影的规范,而应该视为一个出发点,电影只是以小说提供的故事梗概作为素材来创造性地创作一个新的独立的艺术作品;也就不会仅仅是对名著的图解。”

虽然《返老还童》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故事,但它的画面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于一部由老人到年轻人的电影来说,怎样将高难度的视觉效果表现出来,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问题。

在这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大卫·芬奇告诉我们,本杰明虽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合成技术,通过布拉德·皮特的电子图像,将他的脸贴到了另一个人的身上。

本杰明、黛西等人,因为年纪大了,所以身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得非常细致,非常逼真,再加上他们在各个时期的表现,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综上所述,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丰富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视觉形式,对原作品进行了精辟的深度挖掘,从而创作出一首关于爱情和生命的赞歌。

参考文献:

[1]蔡卫,游飞《美国电影研究》

[2]张冲《文本与视觉的互动:英美文学电影改编的理论与应用》

[3][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高骏千,译

0 阅读:0

陆凯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