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年谱

英锐看文化 2024-01-29 19:11:13

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1岁

9月12日(农历八月初一)吴昌硕生于浙江湖州府孝丰县鄣吴村(今属安吉县鄣吴镇),初名俊。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5岁

约此年前后,由父亲吴辛甲启蒙识字。后入村塾读书。10岁,至邻村私塾攻读。

1857年(咸丰七年)14岁

在父亲指导下始治印。其时,吴昌硕读经史外,亦爱诗词。

1860年(咸丰十年)17岁

春,太平军一部进入鄣吴。吴昌硕随父逃难,途中失散,其.后只身流浪五年。其间,祖母、母亲、聘妻、弟妹都死于瘟疫与饥荒。

1864年(同治三年)21岁

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吴昌硕携父回乡,见故里荒凉,丧乱之痛无时不忘。在鄣吴继续勤耕苦读。

1865年(同治四年)22岁

父亲娶继室杨氏,举家迁居安吉城东桃花渡畔。开荒建“篆云楼”,屋前有“芜园”,书屋为“朴巢”。秋,经父亲与师长潘芝畦迫促,赴安吉县补考庚申科秀才得中

1866年(同治五年)23岁

师从安吉师友施旭臣学诗。并习名家书法、篆刻。

1868年(同治七年)25岁

父亲病逝。此年曾去湖州,得遇颜文采。

1869年(同治八年)26岁

负笈杭州诂经精舍,拜大儒俞樾为师,习小学及辞章。编成《朴巢印存》。

1870年(同治九年)27岁

仍在杭求学。冬回故里,以课读邻人子弟谋生外,仍勤习书法篆刻。此时乡人称“芗圃先生”。

1871年(同治十年)28岁

到嘉兴杜文澜曼陀罗斋中为客,与蒲华订交。

1872年(同治十一年)29岁

在安吉娶菱湖施氏(名酒,字季仙)为妻,施氏时年25岁。随友人金杰赴上海,得识画家高邕。到苏州,识金石家、两疊轩主人吴云。

1873年(同治十二年)30岁

长子育出生。再赴杭州诂经精舍。在杭州结识画家吴伯滔。在安吉从潘芝畦学画梅。开始为人治印。

1874年(同治十三年)31岁

秋,赴嘉兴,结识金铁老,得授识古器之法。在扬州,人两准盐运使杜文澜幕府。

1875年(光绪元年)32岁

赴湖州,在陆心源家为司账,间或协助整理文物。到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不第。

1876年(光绪二年)33岁

居湖州陆心源家。次子涵出生。刻“道在瓦甓”印。

1877年(光绪三年)34岁

最早诗集《红木瓜馆初草》辑成,存诗60多首。集拓近作印为《齐云馆印谱》。现存最早画作作于此年。此时常到菱湖岳家小住,往来于各地之间。

1879年(光绪五年)36岁

编成《篆云轩印存》,携往杭州向俞樾求教,得到赞许,为之署端题词。作论金石篆刻长古《刻印》。

1880年(光绪六年)37岁

到苏州,寄寓吴云听枫园课读童子。《篆云楼印存》由吴云删削,更名《削觚庐印存》。以诗文求教于杨岘,欲师事之,固辞,以兄弟相称。交识吴秋农、金心兰等苏州书画家。

1881年(光绪七年)38岁

仍寄寓吴云听枫园。作《别芜园》诗,寄托乡思。

1882年(光绪八年)39岁

春,接妻儿至苏州定居,迁居西晦巷四间楼。书“道在瓦甓”赠金杰,金以古缶为报。吴昌硕后即以“缶”名其庐。至菱湖,与吴山论篆刻。与虞山(常熟)沈石友订交。

1883年(光绪九年)40岁

元月,因公去津沽,在沪候轮时经人介绍识画家任伯年。任伯年为其作《芜青亭长像》。与虚谷、任阜长缔交。在苏州与收藏家潘祖荫结交,得观其所藏历代鼎彝及古今名家手迹。

1885年(光绪十一年)42岁

又馆已故吴云听枫园。编近作诗为《元盖寓庐诗集》。作《怀人诗》。

1886年(光绪十二年)43岁

在苏州,三子迈出生。潘瘦羊赠石鼓精拓本,自此与石鼓文一时不离。赴上海,任伯年为作《饥看天图》,自题长歌。作《十二友诗》。

1887年(光绪十三年)44岁

初冬一度移居上海,居吴淞、浦东等地。任伯年为写《棕阴纳凉图》。冬夜写《吟诗图》,写书斋中枯寂寒瘦之景,并题以长句。拟石涛笔法参以己意作山水一帧。

1888年(光绪十四年)45岁

长子育病卒于沪,年16岁。女儿丹妲出生。杨岘七十大寿,作蟠桃大幛,并题长诗祝贺。为诺上人画荷,并赋长句。作巨幅红梅,并题以诗。

1889年(光绪十五年)46岁

在苏州,任伯年为写《酸寒尉像》,题诗自嘲。除夕,作《岁朝图》。

1890年(光绪十六年)47岁

效八大画,自题古风一首。以青铜器全形拓补菊花水仙作《岁朝图》。识金石收藏家吴大徵,遍观其所藏钟鼎、钧印、陶器及名人书画。

1892年(光绪十八年)49岁

在上海。记生平交游事迹,得二十余篇,后名为《石交录》。任伯年为作《蕉阴纳凉图》。作《芜园图》以慰乡思,自题以诗,并征求友人题咏。

1893年(光绪十九年)50岁

编选1892以前所作诗为《缶庐诗》三卷刊行,是诗集最早刊本。又将题画诗编为《缶庐别存》。

1894年(光绪二十年)51岁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八月,吴大徵请缨赴榆关(山海关),督师北上御日,邀吴昌硕为幕僚。吴昌硕毅然参佐戎幕,曾立马榆关,饱览北国风物,并多诗画。与蒲华合作《岁寒交》图。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52岁

二月,继母杨氏病重急函催返,乞假南归。任伯年为作《棕阴忆旧图》、《山海关从军图》。任伯年卒。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54岁

在苏州,元日,写《红梅》,并题以长歌。日本河井仙郎寄篆刻作品向吴昌硕求教,两人结交。后1900年河井仙郎来投门下,攻习篆刻。此年曾病臂,或谓“五十肩”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55岁

七月作故乡鄣吴村之行,次子涵随同。去常熟拜谒贬谪在家的翁同穌,不遇,以印章留赠。

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56岁

十一月,得同里故识丁葆元保举,以直隶州知州虚衔摄江苏安东(今涟水)县令。因厌政务烦琐,又不善逢迎,与上司不合,到任一月即辞官。后刻二印“弃官先彭泽令五十日”、“一月安东令”以明志。编《缶庐印存》三集。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59岁

在苏州。病臂。岁暮作《梅花篝灯图》,有苍凉之趣。陈师曾师从学画。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60岁

日本人长尾甲来华,结为师友。作梅花,题“缶道人自写照”。自订润格。汇集1902年以前所作诗,编成《缶庐诗》第四卷,连同前刊三卷,又《缶庐别存》题画诗、石鼓集联及砚铭一卷,合为一册印行,为《缶庐诗》第二次刊本。作客上海严小舫小长芦馆。

1904年(光绪三十年)61岁

夏,杭州印人叶铭(品三)、吴隐(石潜)、丁仁(辅之)、王提(福庵)四人,聚于西冷孤山,发起创立研究金石篆刻的学术团体。定名为“西泠印社”。吴昌硕适游杭城,极表赞同。在苏州。秋,病重,幸得画友金瞎牛悉心诊治,始渐愈。12月,移居桂和坊19号,名其斋曰“癖斯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62岁

以焦山汉陶鼎拓本补梅,作诗题之。此年前后,多作花卉。如此年的《枇杷凤仙》、《墨竹》、《晚荷》等,次年的四时花草十二种及《富贵神仙》、《破荷》、《寒灯梅影》等。

1909年(宣统元年)66岁

在苏州,与诸宗元相识,论诗极契,成为知音。诸宗元后为作《缶庐先生小传》。在上海与高邕、杨逸、钱慧安等发起成立上海豫园书画善会。夏,曾赴江西,游赵之谦故地。刻“明月前身”印,怀念章氏夫人。

1910年(宣统二年)67岁

在苏州。夏,江行至武汉。赴北京,夜半过黄河铁桥,诗以纪之。抵京后,遍游名胜古迹,极诗酒之雅乐。日本人水野疏梅来.上海,经王一亭介绍,从吴昌硕学画。

此年始病足,不良于行。

1911年(宣统三年)68岁

在苏州。夏,移家上海吴淞,赁屋小住。蒲华卒,为理后事。

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69岁

在上海。此年始以字行,自刊一印“吴昌硕壬子岁以字行”。秋,至杭州,与西冷诸友宴集。结识日本友人长尾甲。日人田中庆太郎刊行《昌硕画存》,是为吴昌硕第一本画册。

1913年(民国2年)70岁

在上海。由王一亭介绍,迁北山西路吉庆里923号。治“缶翁”、“无须吴"、“七十老翁”印。重订润例。王一亭投门下为弟子。重阳节,西泠印社经十年准备,粗具规模,雅集同人订立社约,正式成立。公推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

1914年(民国3年)71岁

在上海。五月,撰《西泠印社记》,篆书勒石于社中壁间。九月,日本友人白石六三郎发起,在六三园剪淞楼上为吴昌硕举办首次个人篆印书画展。冬,上海商务印书馆辑集吴昌硕所作花卉20幅,编印《吴昌硕花卉画册》行世。上海 书画协会成立,推吴昌硕为会长。《缶庐印存》三集由西泠印社刊行。为王一亭治“人生只合驻湖州”印。

1915年(民国4年)72岁

春,游杭州。十一月,吴隐辑集吴昌硕各体书法及绘画作品,编成《苦铁碎金》四册,由西泠印社石印行世。《缶庐印存》四集亦同时付印。任海上题襟馆书画会会长。西泠印社闲隐楼(也称“题襟馆”)落成,作《闲隐楼记》。冬,自刻“小名乡阿姐”印。

1916年(民国5年)73岁

病臂,并自言“眼花如雾,脚软如绵”

1917年(民国6年)74岁

二月,为西泠印社撰联:“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自刻“西泠印社中人”印。

五月,施氏夫人病逝沪上。七月,沈石友卒。

冬,北方直隶奉天等省水灾,吴昌硕绘《流民图》义卖赈灾。

1918年(民国7年)75岁

在上海。二月,命子涵、迈葬施氏夫人于故乡鄣吴村凤麟山,并为自己营生圹。八月,写《鄣吴村即景图》。并题以诗,付子涵家藏。

王一亭为其写像。

应商务印书馆之请,绘花卉12帧,刊于《小说月报》封面。

1919年(民国8年) 76 岁

在上海。元旦,重订《缶庐润格》,有“倚醉狂索买醉钱,聊复尔尔曰从俗”之句。

商务印书馆将《小说月报》封面花卉画编成《吴昌硕花卉十二帧》单行本出版行世。与王一亭合作《流民图》并题诗,印成石印本,义卖筹款赈灾。《缶庐印存》八册成书。

秋,为沈曾植刻“海日楼”印。

1920年(民国9年)77岁

在上海。与门生赵子云近年所作书画数十幅被编印为《吴昌硕、赵子云合集》。为沈曾植画《海日楼图》,并题七绝一首。

日本东京文求堂继刊《吴昌硕画谱》。长崎首次展出吴昌硕

书画,长崎双树园刊行《吴昌硕画帖》。

元旦,重订润格。并为上海西冷印社吴隐“潜泉印泥”定润格。

1921年(民国10年)78岁

二月,赴杭州西泠印社宴饮,并图以纪游。周梦坡约游灵峰寺等处。

与上海西泠印社社员义卖筹款赎回将被卖到国外的浙东出土汉碑《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在印社建石室永久保存。日本雕塑家朝仓文夫慕吴昌硕行谊,造吴昌硕半身铜像赠之。吴昌硕转赠西泠印社,印社补雕石刻下半身,成为一盘膝造像,置于印社龙泓洞中,称“缶龛”。

日本东京至敬堂出版《吴昌硕书画谱》。大阪首次展出吴昌;

硕书画,高岛屋据此刊行《缶翁墨戏》。治“同治童生咸丰秀才”印。.

1922年(民国11年)79岁

“缶龛”施工将毕。三月赴杭州,与西泠印社同人宴饮。吴昌硕策杖来游“缶龛”,躬为营度。王一亭筑“缶亭”于其上。

夏,丁仁辑吴昌硕近年来诗画精品,编成《缶庐近墨》一集,

由上海西冷印社刊行。治“老夫无味已多时”印。沈曾植卒,以诗哭之。

1923年(民国12年)80岁

五月,丁仁辑成吴昌硕近作为《缶庐近墨》第二集,仍由西泠印社刊行。

此年,潘天寿谒见吴昌硕,并以书画求教。

农历八月初一,吴昌硕八旬寿诞,友人弟子庆寿,嘉宾云集,盛极一时。

为余杭超山报慈寺前宋梅写照并为周梦坡所建亭撰联。

1924年(民国13年)81岁

军阀战乱,念故乡安危;赋《忆芜园》长古一首寄怀。是年,案头所用虞山澄砂砚底磨穿一孔。

1925年(民国14年)82岁

此年对外宣称封笔。

五月,乘人力车遭电车撞翻,幸无内伤。秋,患肝疾,失眠。

生日,画墨梅一帧,并题七绝两首。

商务印书馆辑集吴昌硕70岁以后所作画16帧,题为《吴缶庐画册》以珂罗版精印问世。

1926年(民国15年)83岁

在上海。潘天寿持所画山水幛子求教,吴昌硕作长歌劝诫勉励。

大阪高岛屋第二次展出吴昌硕书画,刊印出版《缶庐墨戏》第二集。

西泠印社辑成《吴昌硕花果册》影印问世。

1927年(民国16年)84岁

闸北兵乱,为避难至余杭县塘栖镇。率儿孙辈同游超山,饮宋梅下。吴昌硕指报慈寺侧、宋梅亭畔坡地为身后长眠之所,嘱儿辈遵之。

夏,住杭州西泠印社观乐楼。次子涵于七月去世,家人怕其悲伤过度,隐瞒此事,吴昌硕至死不知。

农历十一月初三,作兰花一帧,并题以诗。翌晨即中风不起。此图遂成绝笔。十一月初六(公历11月29日)吴昌硕逝于沪寓。

1932年,三子迈将吴昌硕、原配章氏、继室施氏葬于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距宋梅仅百步。墓左有吴昌硕七尺石像。墓坊石柱联云:“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

0 阅读:3

英锐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