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龙还是鸟——鸱吻知多少

探文化古今 2024-08-11 18:18:53

古人夸赞古建筑时,大多会说:“如鸟斯革,如翚(huī)斯飞”,鸟和翚都是会飞的禽类。古建筑在古人眼里浪漫得很,飘飘欲飞,而顶上的鸱吻,就是古建筑的翅膀。

辽 山西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琉璃鸱吻 大同市博物馆藏

跟博物馆的柜子对比一下,尺寸惊人

01

鸱吻是什么?

鸱吻是中国古建筑上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构件,一般用在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作为装饰。鸱吻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实鸱吻在一开始并不叫鸱吻,它名字的演变过程大 概可以概括为:鸱尾—鸱吻—正吻。它的形象也从一开始的鸟羽形,演化为鱼尾形状,最后变成龙形。

古建筑屋顶,正吻即鸱吻

鸱吻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它的演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图腾的崇拜、对社会等级和礼制的重视。

对于“鸱”,《尔雅》中也有“枭,鸱”,鸱其实就是猫头鹰。但后世使用鸱这一词,有时也指代鹞鹰等鸟。对《尔雅》中“鸱鸮(xiāo),鸋鴂(níng jué)”,也有认为鸱鸮是猫头鹰与鸱鸮似黄雀而小的不同解释。

站在树上的猫头鹰,其实也挺像鸱吻的

可能“鸱”的含义在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又或者后来者已经不能准确理解上古时“鸱”到底指哪一种鸟。也可能随着时代变迁,中古以后先民在生活上不再有对动物进行精确分类的需求,在文化上也没有对动物分类上的追求,使得一些上古流传下来的动物名称失去精确的指向。不过不论是哪种鸟,实际上也是符合早期鸱尾形如鸟尾的造型。

另外,也有传说龙生九子,鸱吻是其中之一,龙生于水,飞于天,人们把它放在屋脊上,除了用作建筑装饰物,也有防火的寓意。鸱吻一般是用琉璃做成的,琉璃为防火材料,不易引起火灾。又像龙又像鸟,可见鸱吻绝非凡物。

02

鸱吻是干什么用的?

刚刚提到,鸱吻一般被用在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作为装饰,又因其材质一般选取琉璃一类的防火材料,即使被雷电击中也不会引起火灾,首先是充当了建筑物避雷针的作用,所以鸱吻符号兼顾着实用和装饰性的功能。

辽 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鸱吻

其次,古代木构建筑最大的威胁是火灾。信奉神灵的古人急切需要一种灵物能灭火消灾,保佑平安。传说鸱吻能喷水降雨,遂将其像安于屋顶正脊两端。祈求这种神兽能为人们消除火祸,带来幸福。这些,可以说是鸱吻给人们的精神安慰。

第三,鸱吻所安放的位置,则是房顶前后两坡垄与山墙的交汇点,换句话就是屋顶和山墙交汇的枢纽所在。如果不加以严密封堵,雨水很容易渗入建筑物主体,而破坏整栋建筑物。运用鸱吻这样的整体构件安于此薄弱环节处,是封堵雨水渗透的最好办法,建筑物长期安全使用才成为可能。这些,可以说是鸱吻的实用价值。

辽 天津蓟州独乐寺山门鸱吻(红圈处,可见其位置)

鸱吻的安放,给古建筑的曲线屋顶增添了更丰富的曲线。使屋顶起伏错落,层次感强。在苍穹的衬托下,使整座建筑物造型,既规格严整,又富于变化。达到了庄重与生动的巧妙结合,宏伟和明快的完整统一。

03

历代鸱吻都是什么样的?

对于鸱尾的起源,学术界也有众多讨论,但其产生的明确时间难以考究。《鸱尾起源考》一文中对现学术界三种鸱尾起源学说:西汉起源说、晋代起源说、北魏起源说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且结合《水经注·卷八》中对于“平天造”等相关内容,核实了《读礼通考》中“鸱尾造”即为《水经注》中的“平天造”。由此得出结论,鸱尾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

汉代

我国鸱吻早期多见于汉代画像石刻的建筑形象。当时的建筑大多以瓦当为主要的屋顶材料,堆砌成翘状。中国传统建筑常以木构为主,木建筑要格外防范火灾。鸱吻作为“吞火”的神兽被汉代屋脊广泛运用,古人因害怕火事而将鸱吻符号运用于屋脊之上以克火事。

东汉 陶楼 湖北襄樊出土

鸱吻的造型此时以凤鸟为主,飞翔的姿态彰显了人们对生活美好向上的期望。鸱吻位于古代建筑中的最高位置,古人将连接天神和人之间相互沟通、防火防灾的愿景寄托在鸱吻身上。

魏晋南北朝

魏晋是一个注重浪漫和人格化的时代,善于使用多变曲折的手法达到艺术境界。受艺术风格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不再是端庄古朴,而是向着活泼生动的方向发展,直线的屋檐变成了向两端翘起的曲面屋檐。中国建筑最引人注目的“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的屋顶形象,大概在这个时期定型。

北朝 山西忻州九原岗壁画墓门楼图

可见为鸟羽状鸱尾

从公元3-5世纪,南北方社会文化以及地理资源相融合,社会形成一个前所未有的盛况。在建筑方面,由于佛教传播更加兴盛,其中佛教的艺术文化形式也在建筑中有独特的表现。

从当时出土的文物以及陵墓中图案的记录,建筑多注重纹样装饰,如在云冈石窟有“鸱尾”表现在墙壁的浮雕上,可以预测当时建筑正脊装饰从汉代的凤鸟形象转换成鸱尾,也就是鱼尾形。多以正面的形式表现在建筑正脊的中央,多以双翅向上升起、尖嘴、圆头、头顶有装饰花纹的充满张力的形态出现。

北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第6窟中的鸱尾浮雕

可见此时已经不像鸟羽了

隋唐

隋唐时期,“尾”形象逐渐向“吻”开始过渡。后晋人刘昫撰《旧唐书·高宗纪》记:“八月己酉,大风毁太庙鸱吻。”便可佐证此时建筑脊饰两端的形象已然变为“吻”状。

唐 陕西蒲城唐玄宗泰陵鸱尾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这个时期瓦已经成为当时建筑的主要材料。从隋代李静训墓石棺屋盖可以看出鸱吻已经做了鳍状处理;唐昭陵献殿鸱吻,鳍状纹路清晰,并且在侧面有了鱼鳞状,与前例形象接近,可见初唐延续了隋代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初唐不同的是,盛唐时期的建筑装饰可谓丰富多彩、富丽堂皇。

隋 李静训墓石棺屋盖 西安碑林博物馆藏

唐 陕西礼泉唐太宗昭陵献殿鸱尾

昭陵博物馆藏

隋唐社会更加繁荣,人们生活稳定,文化经济持续发展,整个社会也加强与外界交流的程度,文化更加多元化的发展。鸱尾的形状在中晚唐时期有了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造型的样式上,从早期的“尾”变成了“吻”,这种形式的造型一般称为鸱吻。

唐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鸱尾

鸱尾表面的鳞片纹样被认为是来源于佛教“摩羯鱼”,存留的实例有雁塔门楣石刻描绘出鸱尾,只有尾部,不做头部。从造型上也更加敦实有力,大唐的雄壮威严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唐 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 法门寺博物馆藏

五代与辽宋夏金元

五代是历史上的大分裂时期,由于战争频发,又是小国割据的状态,文化气度远不如大唐盛世,文学、绘画、建筑艺术等都有这种倾向。龙鸟合一的形式开始在这个时期出现。

北宋 山西平顺大云院鸱尾

北宋建立政权之后,安置流民、发展农业工具、兴建水利工程、均定赋税等一系列措施,让百姓休养生息,农业得到较好的发展。宋代的手工业分工细密,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较之前进步,有些作坊的规模也扩大,并且多集中于城镇中,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再加上国际贸易的活跃,原来唐代十万户以上的城市只有十多个,到北宋已增加到四十多个。

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两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更加完善化、规范化、体系化,是我国古代建筑历史的重要部分。北宋时期《营造法式》颁布之后,建筑各个构件的规格与做法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

宋 《瑞鹤图》中的鸱吻

宋代还演化出现了龙吻。在屋顶的结构上,常常在正脊和垂脊内藏金属骨架,其两端固定在鸱尾和脊饰的内部,脊饰和鸱尾不但有保护作用,还有装饰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房屋只有鸱吻的才算殿,可见当时的等级制度严明。辽、金虽然与宋常年交战,但是文化交往也很密切,所以在建筑文化和艺术形态上比较接近。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鸱吻,高达4.5米,颜色绚丽,由八块琉璃构件组成。造型有力,规模巨大,更增添了建筑的雄浑气势。吻兽巨口獠牙,眼球突出,龙头鱼尾,十分怪异。

金 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鸱吻

辽金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鲁班窑出土鸱吻

西夏为党项族建立,与北宋形成东西对峙的局面,战事频繁。西夏位于现在的宁夏、陕西、甘肃一带,与宋在文化上多有交流。在建筑方面,西夏也多向宋学习。建筑吻兽与宋相似,例如西夏王陵出土的琉璃瓦鸱吻与北宋风格相似,颜色单一,鱼尾高翘,眼球突出,整体较大,可以想象当时的建筑规模。

西夏 绿釉鸱尾

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到了元朝时期,少数民族入驻中原,中国文化在粗犷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统治下,艺术方面并无很大成就甚至文化后退,建筑屋顶脊饰也同样如此,如山西永乐宫的鸱吻,元代鸱吻形象多继承唐代风格,并无很大的发展。

元 山西芮城永乐宫龙虎殿琉璃鸱吻

元 山西平顺天台庵大殿鸱吻

明清

明清时期,鸱吻的造型逐渐演变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龙吻的形状,只见龙头双眼瞪目,张着大口,吞着正脊,上部向内弯曲后又向下卷曲,而且鸱吻上还雕刻出龙鳞,栩栩如生,富丽堂皇。

明 山西洪洞广胜上寺毗卢殿鸱吻

到了清代,鸱吻的名字变成了“正吻”。以太和殿为例,它的正吻外形略呈方形,依然是龙头在下,长着大嘴衔着正脊,龙尾在上,向外翻卷,吻身上有鱼鳞纹。吻身上除了鱼鳞之外,还多了一条完整的小龙和龙须的装饰。龙与早期的鱼虬相比,其神功威力当然要大得多,所以被称为龙吻。

明 山西介休张壁古堡空王祠鸱吻

明清是距离现今最近的王朝时代,也是现如今遗留建筑最多、最完整的时期。经过千年以来的发展,鸱吻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演变,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符号体系,也有了更为稳定的外在形态。清代《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的颁布,建筑更加体系化、结构化。

清 辽宁沈阳故宫崇政殿鸱吻

构件尺寸比例都是有固定的规范样式,但也造成了结构的定式缺乏创新。明清时期的宫殿制造更加规范化,这一时期以龙吻为主,主脊两端设立为正吻。

清 北京故宫太和殿鸱吻

并且有严格规定,民居一般不能使用大型龙吻,只有寺庙和官宅才可以使用,材质常以琉璃质地为主,此时的屋脊形态还有鳌鱼,它也是一种用于屋脊上的吻兽,龙头鱼身,头在下尾巴上扬,鳌生于水里,有灭火的意思,同时又寓意独占鳌头,不同屋脊符号的运用体现了王朝森严的等级制度。

清 山西浑源永安寺传法正宗殿鸱吻

0 阅读:2

探文化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