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我一直在很多场合把“鹘鹰”战斗机称之为“口水机”,因为从它出现在互联网上的那一刻起,关于它的争议,以及对它的诋毁和抹黑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有些人对“鹘鹰”的憎恨,一度让人怀疑“鹘鹰”的研制团队是不是掘过他们家的祖坟。
当时间到了2022年10月31号这一天时,航空工业部门关于“鹘鹰”首飞十周年纪念日这个话题,让我不禁有些唏嘘:不知不觉竟然已经过去十年了。
2012年10月31日“鹘鹰”01架机成功首飞
也就在这一天,航空工业发布的《对话:“鹘鹰”背后的人们》(以下简称为《对话》)这篇报道,让我们能够从非常权威的角度,来看看“鹘鹰”战机此前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
首先是关于“鹘鹰”的立项,《对话》称,该机是航空工业自筹资金立项研制的一型新一代战机,航空工业在2009年10月19日发文批准“鹘鹰”项目正式立项,而参与的单位是沈飞和沈阳所等,乃至“整个沈阳片区的航空企业”。
其次是“鹘鹰”项目由原中航工业航空装备负责组织,所属航空工业沈阳所、航空工业沈飞等组成联合研制团队进行研制,由主机厂所、结构件供应商和主要成品配套单位按“共同开发、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四共原则进行投资。而这也基本符合当年“一些在四代机竞标中不甘失败”的单位“试图另起炉灶”的传闻。
十年来“鹘鹰”遭受了太多的诋毁和抹黑
第三就是航空工业对“鹘鹰”战机的评价,在战略层面是“唱响航空工业的赞歌,在共和国的丰碑上镌刻下又一个辉煌印记”,在战术层面是“为我国航空产品型号研制探索出一条自主创新之路,是落实新一代装备、新一代技术、新一代管理、新一代人才、新一代标准‘五个一代、迭代升级’的具体实践”。
这样的评价,显然不符合一些人口中的“解放军不要,外销没戏”。
虽然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权威的消息确认“鹘鹰”已经正式获得“军队立项”,本文也不想去和一些人纠结国内外媒体的各种报道是否能够证实“鹘鹰”如今所处的状态。但笔者认为当年范冰冰的那句广告语也非常符合用来描述“鹘鹰”:
我能经得起多大诋毁,就能承受得起多大赞美。
艺术家笔下的这个场景,相信很快会出现在大家面前(图:大包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