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生智慧”,就是“如何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拥有智慧的人,会小心谨慎地维持内在幸福,使得幸福的源泉畅通无阻;而愚蠢的人,则饱受其愚蠢所带来的疲累之苦。人人都想要获得幸福的人生智慧,研究“人生智慧”的人很多,关于“幸福论”的书籍也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对生活有启发意义的,却寥寥无几。
而在这些寥寥无几中,叔本华,无疑是最值得我们阅读的哲人。
这不仅因为,叔本华是哲学史上绕不开的存在,有着极高的智识阅历;更因为,他把深奥超然的哲学思考,融入了日常生活,直接关乎人生质量的高低,与人生幸福的获得。不仅普通人受惠于叔本华的智慧,托尔斯泰、普鲁斯特、卡夫卡、弗洛伊德、尼采、维特根斯坦,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托尔斯泰曾称赞道:“叔本华是人类中最伟大的天才人物。”;尼采也说:“在读完叔本华书的第一页以后,我就知道得很清楚,我将要把他所写的所有东西都读完为止;他所说的每一个字词我都要听。”
而《人生的智慧》这本书,正是叔本华晚年,倾其一生阅历与洞察写就,堪称获得人生智慧的最佳选择。尤其,有这么四个智慧,直击人生幸福的关键,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1-
幸福不在于追求快乐
而在于避免痛苦
人们通常都认为,一个人要拥有很多快乐,才是幸福的。但叔本华告诉我们:其实,一个人没有痛苦,才是真正的、最大的幸福。正如亚里士多德说:“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因为快乐是虚幻的,痛苦则是实在的。正如米特勒所说:“如果一个人试图摆脱某种祸害,那么其目的总归是清晰的;但如果一个人总去追求快乐,那他就是相当盲目的。”
而且,就算一个智者为了躲避痛苦而牺牲了快乐,归根到底,他也没有损失什么;而相反,如果为了追求快乐而让自己陷入痛苦,那损失将是惨重的。
如果我们把生活的计划瞄准在避免痛苦,亦即远离“匮乏”、“疾病”和“各种苦难”,那么,这一目标就是真实的,我们的获益就会越多。
-2-
幸福不从社交中获得
而从独处中获得
伊壁鸠鲁说:“我们幸福的原因存在于我们的自身之内,而不是自身之外。”因为,无论经历任何事情,每个人最终都得返求于己。在叔本华看来,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来说就越不重要。一个人如果自身具备足够的内涵,以致根本没有与别人过多交往的需要,那确实是一大幸事。
几乎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与人的交往,如果没有足够的独处生活,我们也就不可能获得平静的心境。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正如西塞罗所言:“一个完全依靠自己,一切称得上属于他的东西都存在于他自身的人,是不可能不幸福的。”
-3-
幸福不需要未雨绸缪
而需要把握现时
在叔本华看来,人们最常做的一件大蠢事就是过分地未雨绸缪——无论是哪种绸缪。因为绸缪好的未来规划,就像是插在驴子头上的一束干草,看似近在眼前,实则永不可能追到。这类人终其一生都在欺骗自己,只是暂时地活着。
常常,我们最终获得的并不是我们当初所追求的;或是,我们在一条苦心经营的路上努力追寻却没有结果,但是在另一条不经意的路上,反而有所收获。就像炼金术士在炼金路上并没有找到金子,但却在寻找金子的过程中,发现了火药、瓷器和医药。
将来的发展几乎总是与我们的设想有所不同,过去也与我们对过去的回想有所出入。因此,既不应该过度计划和考虑将来,也不应该一味沉湎于对往事的回想。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正如塞尼加所说:“要把每一天都视为一段特别的生活。”
-4-
幸福不来自于意欲
而来自于节制
叔本华认为:“要避免很不幸福的最保险的办法,就是不要要求很幸福。”歌德的朋友梅克在给歌德的信中写道:“我们对于幸福的过分期待毁坏了这世上的一切,谁要是摆脱了过分的期待,谁就能幸福安宁地生活下去”。正如苏格拉底在看到摆卖的奢侈物品时,说道:“我不需要的东西可真不少啊!”
无论是对于快乐、财产,还是对于地位、荣誉,我们都应该把自己的期望调到一个节制而适宜的尺度。正是对幸福快乐、荣耀排场的渴求带来了巨大的不幸。所以,降低我们的欲求是明智合理的。因为,相当“幸福”的生活,不仅很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
人生需要幸福,幸福需要智慧。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幸福,但却少有人能真正拥有智慧、获得幸福。叔本华以哲人的高度,和对人生的体察,提炼出了人生幸福的真知灼见,其价值,远远超出他的时代而直指人性本身,任何人,都需要并且都可以从中汲取到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