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改名刘松林有何深意?这是她纪念丈夫的方式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6-03 09:20:03
前言:

1959年,两个年轻的姑娘出现在毛主席长子毛岸英的墓前,她们是毛岸英的妻子刘思齐和她的妹妹邵华。这是毛岸英牺牲8年以来,刘思齐第一次来到这里。

刘思齐

当看到墓碑上“毛岸英”三个大字的时候,刘思齐再也无法忍受心中的悲痛,急奔过去,跪坐在墓前号啕大哭起来。刘思齐的哭声撕心裂肺,仿佛所有的悲伤都在这一刻发泄了出来,陪伴在她身边的工作人员,无一不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刘思齐与毛岸英的悲戚感情令人动容,可就在这次扫墓之后,刘思齐这个名字却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思齐”是刘谦初对女儿的期盼

谈到刘思齐,人们第一反应想到的便是毛岸英,但就是因为这样,人们往往忽略了刘思齐的个人魅力。

刘思齐

刘思齐的生父是革命烈士刘谦初,1897年生于山东省平度县,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早年与毛主席相识,为后来毛主席认刘思齐为干女儿奠定了基础。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刘谦初被迫与刚结婚了两天的妻子张文秋分别,直到1929年才得以团聚。

可没过多久,刘谦初就在经青岛赴上海的途中,不幸被捕了。在狱中,刘谦初给还未出生的孩子取名叫“思齐”,这个孩子就是刘思齐。

刘思齐和母亲、妹妹们

晚年,刘思齐对自己的名字做出了解释:父亲是山东人,希望她以后不要忘了自己的根在山东,要思念山东;另一层意思是,父亲希望她能够“见德思齐”,见到德行高尚的人,要向他们看齐。

“思齐”这个名字,包含了刘谦初作为父亲对女儿的无限期盼。

可刘思齐终究没能见到父亲,1931年,山东军阀韩复榘为向蒋介石邀功,将关押的刘谦初等20多名共产党员全部杀害。此时,刘思齐只有1岁。

刘谦初牺牲后,刘思齐的苦难并没有结束,接踵而来的是另一场灾难。

刘思齐就与母亲相依为命,她们曾在上海、香港、南昌、北平等地长期从事地下工作,直到1937年才到达革命圣地延安。

在延安,刘思齐在一场《弃儿》的表演中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得知她就是刘谦初的女儿,毛主席当下心生怜爱之情,认刘思齐为干女儿。

同时,7岁的刘思齐有了第二个父亲陈振亚。陈振亚曾是彭德怀的部下,在一场激烈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失去了左腿。

在陈振亚与张文秋结婚当天,彭德怀将思齐拉到怀里,对陈振亚说:“孩子是烈士的遗孤,你担起了做父亲的责任,就要好好照顾她。”陈振亚连连点头称是。

陈振亚把刘思齐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般对待,刘思齐也感受到了久违的父爱。

刘思齐和母亲、妹妹们

可就当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刘思齐再次失去了父亲。

1939年,刘思齐随父母离开延安前往苏联,不料,在路过新疆迪化时,陈振亚和张文秋被新疆当局扣留。陈振亚遇害后,刘思齐和母亲一起被关进了监狱。

那时,刘思齐年仅13岁,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龄,却要经历非人的折磨。

就如她的名字那样,经历4年铁窗生涯的刘思齐,跟着大人们学到了不少文化,也懂得了一些简单的革命道理。她由恐惧到仇恨,由胆怯到坚强,直至和妈妈一起加入斗争行列之中。

刘思齐和邵华

毛岸英去世后,刘思齐决定改名

1946年,张治中兼任新疆省主席,经过他的努力,张文秋、刘思齐等革命家属、子女终于获准无罪释放,返回延安。

这一年,另一个青年也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延安,他就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两个年轻人的缘分在这一刻悄悄联系到了一起。

直到晚年,刘思齐也仍然记得第一次见毛岸英的情景。那时,她到毛主席窑洞中玩耍,刚与李讷走出门口,就看到一位穿着宽大军大衣的青年迎面走来。

看到青年,李讷挣开忽然挣开她的手,高兴地跑了过去,边跑边叫道:“哥哥,你回来啦!”刘思齐仔细一想,便知青年就是毛岸英。

在此之前,刘思齐就听说过毛岸英是从苏联回来的“洋学生”,从小吃的是“洋面包”,但此时的毛岸英很朴实,像个“土包子”。

年轻人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题,刘思齐与毛岸英很快就热络地聊起天来。毛岸英热情、直率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刘思齐。

刘思齐和毛岸英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毛岸英和刘思齐敞开心扉,互相谈了许多过去的经历,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从友情慢慢发展成了爱情。

1949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刘思齐与毛岸英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婚礼简单、朴素、大方,但这两个从小受苦受难的孩子都很满足,因为从今以后他们有了稳定的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然而命运弄人,这个刚刚才建起的家,又将遭受生死分离的痛苦。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提出赴朝鲜参战,并得到了父亲的批准。对此,正在医院住院的刘思齐并不知情。

出发前,毛岸英特地与妻子告别,他并没有透露自己将要上战场,而是告诉妻子自己要去一个通信非常困难的地方,叫她不要太担心。

在此之前,毛岸英一直听从组织调动经常出差,出于保密性,毛岸英并不会告诉任何人自己的行踪,包括刘思齐。刘思齐也不多问,夫妻俩十分默契地不干涉对方的工作。

刘思齐和毛岸英

这一次,刘思齐也没有多问,可没想到,这次分别将会是永别。

这年11月,毛岸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最先知道噩耗的是周恩来,然后是毛主席,可谁也没敢告诉刘思齐。可怜的刘思齐,还在满心期盼着丈夫归来,却不知他永远回不来了。

直到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大批大批回国,可刘思齐等待了一天又一天,始终不见毛岸英的身影。她开始着急了,忍不住跑到毛主席那里询问情况,但得到的却是毛岸英已经牺牲的噩耗。

毛主席和刘思齐

刘思齐不顾形象地在菊香书屋里号啕大哭起来,哭声甚至惊动了中南海,最后还是毛主席的劝慰下,才逐渐冷静了下来。

毛岸英牺牲后,刘思齐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神采,她总觉得毛岸英还没有牺牲,只是出差去了,过段时间就会回来。

看到刘思齐这样痛苦,毛主席于心不忍,便鼓励她出国留学。或许刘思齐也意识到自己太过消沉,就同意了毛主席的建议。

刘思齐

在莫斯科大学的两年时间,刘思齐拼命学习,似乎要把所有伤痛都遗忘在脑后。可毛岸英留给她的记忆实在太深,她始终没有办法彻底忘记他。

1957年,刘思齐学成归来,毛主席不想耽误儿媳,数次劝她改嫁。但或许是毛岸英牺牲的消息来得太过突然,刘思齐心中总是无法跨过那道坎儿。

1959年,在毛岸英牺牲的8年后,毛主席下了一道密令。在任荣将军的护送下,刘思齐与妹妹邵华来到了朝鲜,为毛岸英扫墓。

刘思齐

见到毛岸英墓的那一刻,刘思齐藏在心里多年的委屈一涌而上,直到现在她才意识到,她之所以没有办法放下毛岸英,就是因为自己还有遗憾。

像是解开了为难已久的难题,刘思齐回国后心情轻松了许多,她突然下了一个决定,把名字改成了刘松林。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在毛岸英牺牲的地方,朝方为他种下了12棵松树,“刘松林”这个名字是她对毛岸英的寄托和思念。同样,刘思齐也希望通过改变名字,开始新的人生,她更希望自己可以像松柏一样,不畏惧风雪与寒冷,四季常青。

5 阅读:926

奇葩历史观点

简介:奇葩的历史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