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20句富有禅意诗句,顿悟之间涅槃重生

荔枝姑娘诗词赋 2024-06-19 08:59:08

你是否曾留意过那一朵静默绽放的花?它无需言语,却以生命的姿态诉说着坚韧与绚烂。

那一片悠然自得的绿叶,不借风声,仅凭存在,便诠释了生命。

一个微笑,深藏包容与慈悲,胜过千言万语;

一个眼神,流转智慧与宁静,足以点亮迷茫的心灯。

禅意并不遥远,它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寻常事物之中,只需用心感知,即可领悟其深远内涵。

不是幡动,不是风动,是仁者心动。

困苦与烦恼,皆源自内心的波动。

当心念一转瞬,魔障即化为菩提,顿悟之间,即是涅槃重生。

1

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

——宋·释守净《偈二十七首》

宋·释守净《偈二十七首》中,“人生若得如云水,铁树开花遍界春。”以云水的自由无拘与铁树开花的罕见奇迹象征心境的宽广与生命的可能性。如果人心能像云水般随缘自在,那么即使看似不可能的事物也会在心界绽放生机,禅意即在于此:放下执着,便处处皆春。

2

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

——宋·苏轼《北寺悟空禅师塔》

苏轼《北寺悟空禅师塔》所言“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诗意地传达了禅者对世界的微观洞察,视万物为幻象,自我如同空中的花朵或梦境中的身影,提醒现代人应超越表象,体验生命的虚实相生,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3

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

——唐·百丈禅师《无题》

唐·百丈禅师《无题》之句“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体现了禅宗随缘而行的智慧,一切因缘际会,无需强求;顺其自然,如清风过耳、白云飘逸,生活中的来去自如正是修行者的自在之道。

4

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

——晋·史宗《咏怀诗》

晋·史宗《咏怀诗》所述“有欲苦不足,无欲亦无忧。”揭示了欲望的痛苦本质和放下欲望后的解脱状态。在现代社会,这启示我们追求内在平衡,知足常乐,消除贪念,便可于内心修得一片净土。

5

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

——唐·李白《别山僧》

李白《别山僧》中的“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通过夸张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修行境界提升时,感觉离仙境更近,世俗烦扰仿佛尽在脚下。这鼓励人们在生活中保持精神高度,透过内心修炼,可以转化困境,开阔视野。

6

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

——宋·王安石《怀钟山》

王安石《怀钟山》诗句“何须更待黄粱熟,始觉人间是梦间。”借用黄粱美梦的典故,警示世人不必等到梦幻破灭才意识到生活的虚妄,当下的觉醒就能体悟世事如梦,从而引导人们追求真实的生命价值。

7

更安得、世味堪玩。道未立、身尤是幻。

——宋·黄裳《瑶池月》

宋·黄裳《瑶池月》中提及“更安得、世味堪玩。道未立、身尤是幻。”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乐趣的淡然态度,并指出在道未确立之前,人的存在感也如同幻影。这句话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红尘俗世中保有一颗清明之心,追寻真实的自我和大道。

8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唐·李商隐《题僧壁》

李商隐《题僧壁》中的“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倘若深信佛法真理,即便历经三世轮回,也能共享同一楼阁的钟声,寓意着禅意相通,不必依赖言语,只需领悟真理,即可在不同时空产生共鸣。

9

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

——宋·释怀深《退步·其二》

释怀深《退步·其二》写道“松风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描绘了禅者从容面对自然,悠游于松风明月中,以微笑和谦逊的姿态向山峰致敬。现代生活中,这句诗启发我们学习从日常琐碎中抽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借由宁静的环境滋养心灵。

10

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

——宋·张伯端《西江月·七》

张伯端《西江月·七》曰“见是何曾是是,闻非未必非非。”表达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禅理观念,看到的未必是真相,听到的也未必就是谬误。现实世界纷繁复杂,唯有透过表象直抵本源,不固执己见,方能体验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进而实现内心的转化与升华。

11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王维《竹里馆》

唐·王维《竹里馆》中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寂静无人知晓的幽深竹林中,唯有明亮的月亮与诗人相互映照。此句诗意地传达了独处时与自然和谐共融,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澄明。

即使身处繁华都市,也能如诗人在静谧森林中般,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之美,如一轮明月,感知禅意,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12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宋·苏轼《后赤壁赋》所描绘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景象,借由山水变化揭示事物本真的道理。当外界环境改变,本质逐渐显现,正如修行者心境归于平淡,杂念消退,内在的真实自我得以澄清。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保持内心的高度与深度,坦然面对生活的起落,从而达到豁达与洞见。

13

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唐·杜荀鹤《赠质上人》

唐·杜荀鹤《赠质上人》说“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言简意赅地道出了超脱红尘是非的智慧,一个不被世俗琐事牵绊的人,在他人眼中就如同生活在无扰的世界。

减少口舌纷争,专注于内在修持,方能在纷纷扰扰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

14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

——唐·杜牧《洛阳长句二首·其一》

杜牧《洛阳长句二首·其一》诗句“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以草色喻人心之淡泊,两者共享悠闲之态,而世间的对错、名利则在此间变得无关紧要。现代视角:当人们学会将心比作春草,不为功名利禄所累,生活便能回归到最纯净的状态,心灵也因此得到滋养与升华。

15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宋·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

宋·慧开禅师《颂平常心是道》提及“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暗示只要内心放下忧虑与执着,每个时刻都可以成为美好的时光。

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修炼一颗平常心,不让烦忧占据心灵,如此才能体味每一刻生活的曼妙,实现从烦恼到自在的转变。

16

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

——唐·张祜《题杭州孤山寺》

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的“不雨山长润,无云水自阴。”表达了一种自然界的恒定和谐,无需外力作用,山自湿润,水自幽深。当下理解: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不必刻意追求,只需顺应本心,即便外界风雨无常,内心仍可保有一份湿润与深沉的宁静。

17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宋·雷庵正受《句》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出自宋·雷庵正受的诗句,用广袤天地间的江河月影比喻佛法普遍存在的真理。

每个人的心境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各自的月亮,当我们扫除心中的云雾,就能看到无边无际的广阔天空,这正是禅宗所说的悟性与觉悟的空间。

18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惠能《菩提偈》

惠能大师在《菩提偈》中写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万物皆空,本心清净,不染纤尘。

当我们认识到万事万物本质上为空,那么外在困扰就无法沾染我们的心灵,通过内观觉察,即可摆脱烦恼,瞬间化魔成佛。

19

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

——宋·释志璇《偈五首其一》

释志璇《偈五首其一》诗句“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展示了动静之间万物互不干扰的微妙关系。

生活中的诸多变故如同竹影扫阶、月穿潭水,虽看似有所影响,但若心如止水,则一切波澜终将归于平静,这也反映了禅修者洞察世事、不为所动的境界。

20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唐·王维《终南别业》

王维《终南别业》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生动刻画了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即使走到水流尽头,亦可安然坐下欣赏云起云涌。

无论生活遭遇何种困境或转折,我们都应当保持从容,适应变化,相信困顿背后总有新的生机与希望升起,这是禅者看待世界并融入其中的至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

3 阅读:341
评论列表
  • 2024-06-20 08:09

    酷守格律矢真趣,意境通达方自然。 随心所欲不逾矩,尘劳尽放始开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