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有载:“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与时俱变,施展才华,观风云变幻,伺机而动,满身才华,终有一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诺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近年来,“村民”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竞争从科技竞争转向多方面的竞争,多年以来,人才的竞争更是成为了各国竞争的重点。
从上个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们常常从新闻中得知,一些优秀的人才被西方国家挖走,好不容易培养出的人才最终转而为其他国家服务。造成此类现象频发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既有国家发展的原因,也有民族心理的影响。
当然,人才的流动是灵活的,虽然我们了解到有许多人才流动到他国,但其实多年以来,亦有许多优秀人才来到我们国家,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今天要讲的故事主公人便是一位伟大的航母设计师:
巴比奇。身怀优秀专业技能的他,曾经拒绝了美国的邀请,转身来到中国,并为中国的航母事业做出突出贡献。
巴比奇来自乌克兰,曾在著名的尼古拉耶夫学院学习,毕业之后便开始参与多项重大航母项目的建造工作。
在造船方面,巴比奇仿佛拥有某种天分,许多在别人看来棘手的问题,放在他面前,却能立即得到解决。在苏联时期,国力强大,在航母建造方面更是拥有许多人才。在众多顶尖的航母建造的人才间,巴比奇亦是十分突出的那一个。
为了赞扬巴比奇超绝的技艺,苏联人民甚至称他为“苏联航母之父”,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苏联人民对巴比奇的热爱以及他高超的技术。
无论在哪一个时代,个人命运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1991年,苏联解体,强大的苏联被分为了数个国家。更令巴比奇无奈的是,解体之后,不仅国家力量减弱,人民开始主张和平,就这样,军事建设的步伐也就放缓了下来。一时间,原本忙碌的巴比奇工作量骤减,他心中的满腔抱负更是有些无处施展。
中国人总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巴比奇这枚金子,注定被更多的人看见。虽然苏联解体后自己的工作量骤减,但他并未让自己闲下来。此时,他拥有更多的时间沉淀自己。
不久之后,他将自己的经验记录了下来,并出版成册。
后来,巴比奇的书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发行,他的名气变得越来越大。这时,眼尖的美国发现了巴比奇这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为了能够掌握更加丰富的航母知识,美国方面表示,愿意给巴比奇提供巨额的薪资以及良好的工作环境。面对美国的盛情邀请,巴比奇却并未动心,最终拒绝了他们的好意。
这时,我们国家军事方面几乎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业内顶尖人才的支持,于是
我国也尝试着向巴比奇先生抛去了橄榄枝。眼见巴比奇先生毅然决然的拒绝了美国的高薪邀请,我国开始变得有些紧张,令人意外的是,在不久之后,我们便收到了巴比奇先生的肯定答复。就这样,巴比奇先生来到了中国。
许多对军事感兴趣的读者一定知道,我国著名的“辽宁号”前身其实是苏联的“瓦良格号”。当初苏联解体以后,这艘航母的建造被迫中断。后来,我国花费了巨额的资金将这艘航母购置了回来。
眼见着自己建造的航母被中国收购回来,拥有重生的机会,巴比奇十分兴奋,决心继续重新着手建造它,赋予它新生。
就这样,
巴比奇开始加入到了我国“辽宁号”的建设中,为了项目的顺利施行,巴比奇所受的苦并不比团队中的中国人少。怀着满腔热情与斗志,巴比奇恨不得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掏出来。
最终,巴比奇并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待,
在他与团队的一致努力下,“辽宁号”成功建造完毕,为中国航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或许很多人仍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当初巴比奇会那么坚决的拒绝美国的邀请而选择中国呢?其实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看似难以破解的难题。其一,苏联的解体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站在历史角度上,巴比奇并不会选择美国;其二,中国当时虽然还并没有发展成一个足够强大的国家,但作为友好国的国民,巴比奇具有很强的前瞻性,看到了我国未来的发展的可能。虽然这两点不一定是巴比奇当初做决定时的全部考量,但一定是使得他做出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个乌克兰人来到中国,并为中国的航母事业献出毕生所学,听来似乎总有些难以置信,然而有许多东西就是可以跨越国界的,就像巴比奇那颗对航母的热爱之心,足以超越世间许多的原有界限。
许多时候,国家的界限是明晰的、不容侵略的,也有些时候,国家的界限是可以被模糊的。这需要看我们怀抱着那种心态,是何种目的,假使是行好事,那么定然可行;倘若是胡作非为,定然会受到处罚。
参考资料:《我们的航母》
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力量[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