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完手中的事,趁着空闲的时间,准备去听一节课,前次听了高年段的语文课,心想:这次去听一听低年段的语文课,于是,拿起随手听课记录,走进了二年级课堂。
这是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彩色的梦》,讲的是“我”有一大把彩色铅笔,“我”用它们编织了大把彩色的梦。梦里有大块绿色的草坪、大朵红色的野花、大片蓝色的天空,还有葱郁的森林里的雪松、唱歌的小鸟、美丽的小屋和又大又红的太阳……
我刚坐好,正式开始上课,只见老师对着孩子微笑地问:“前一节课,我们已经上了这首诗歌的第一节……”
听到这里,心想我今天听的是第二课时,刚好可以欣赏一下低年段的阅读教学。
听完课后,让我想到前次听课。对比,我发现本班教师,对于文本的把握得相对到位,教师课堂目标明确,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仿写课文第二、三小节。
为了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恰时地给孩子们有感情地范读,而后让孩子自读课文,最后通过指名读,个别读,赛读等方式达到成诵的目的。
对于诗歌的理解,教师采用适时指导朗读,指导孩子读出标点符号的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必要时老师再次进行个别句子的范读,让文字的美灵动起来。
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在学习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语言,把教学重点放在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的教学上,先从简单入手,问孩子们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都有哪些色彩?
孩子回答时,师边板书,随着板书的呈现,让孩子发现这些句子的组成,景物的样子和景物加上颜色,然后让孩子说一说这样的词语和句子,从形式入手,为下面的仿写做好铺垫,降低了仿写的难度。
当然一堂课总有些不足的地方,在教学文中的比喻的修辞手法“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时,因为这种形式的比喻是第一次遇到,所以有一部分孩子说反啦,说成把苹果比喻成了太阳。教师并没有老师接着说,仔细读一读到底是把谁比喻成了谁?部分孩子弄明白了,但是有一些孩子还是一脸的茫然,并没有真正理解就过了,这时候就显得我处理得轻描淡写了,走预设,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还有课堂上虽然做到了以读促学,采用了多种形式地读,但是只是为了读而读,孩子们并没有用心地读,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并没有根据实际对孩子们进行合理的评价,只是简单地说:“很好!”“你真棒!”等一些简单的词汇。这样评价,其实孩子们并不知道“好”在哪儿?
最后,我想说:教师要备好课,同时要把握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