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综述在浩瀚的太空中,人类有过很多惊心动魄的冒险时刻,就比如1992年,奋进号航天飞机的一次紧急救援任务。当时,宇航员们在近40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徒手抓住一颗重达4吨的高速旋转卫星。
这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的情节,但它确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在没有重力的太空中,几位宇航员是如何完成这一操作的呢?在“降服”卫星的过程中,又经历了那些波折呢?
通信卫星6号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移动电话等电子产品的逐渐普及,全球通信需求量急剧增长。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国际卫星组织决定研发新一代通信卫星,名为“通信卫星6号”。
这不是不是一颗卫星,而是一批卫星的代号,用来替代已经落伍的“通信卫星5号”。计划首批发射五颗,每颗造价高达3亿美元,这在当时可谓是一笔天文数字。
“通信卫星6号”每颗约4.5吨,高5.2米,在性能上属于世界领先级别,其设计使用寿命达13年,能同时中转12万条通话线路和3个电视频道,每天可以为国际卫星组织带来24万美元的盈利。
1989年10月27日,第一颗卫星顺利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可第二颗卫星的发射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1990年3月14日,由大力神火箭运载的第二颗“通信卫星6号”升空。但很快就出现了故障,二级火箭和上面级卫星组合体未能分离,被提前“抛弃”在了太空中。在距离地面370公里的轨道运行,无法按计划工作。
卫星暴露在地球大气层的稀薄空气中,面临被腐蚀和坠落的危险。面对这颗失控卫星,国际卫星经过讨论后,决定对卫星实施营救回收。因为再次发射这样一颗卫星,不仅要再等两年时间,费用也高达2.7亿美元,是回收费用的三倍多。
两次救援失败1992年5月10日, 7名宇航员乘坐“奋进号”航天飞机进入了太空,开始执行营救卫星的任务。这次任务不仅充满了挑战,更需要高度的技术和耐心。
“奋进号”以每小时2.8万公里的速度,在距离地球360公里的近地轨道上缓缓向失控的卫星靠近。在此之前,地面控制中心已经成功地将卫星的自转速度放慢,并关闭了卫星上的发动机。
当“奋进号”接近到合适的距离时,宇航员索特和希布相继出舱,两人站在飞尾升降臂的平台上,试图用5米长的“捕捉”装置固定住卫星的尾部。然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他们都未能成功。
5月11日,索特再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再次尝试用5米长的“捕捉”装置固定卫星,但仍旧未能成功。他无奈地说道:“卫星旋转得太快了,我根本无法碰到它。”
索特还发现,在舱外活动时,身上的宇航服似乎变得更加笨重,行动也更加不灵活。太空中的黑暗环境进一步削弱了他的知觉。
要想顺利利用机械臂固定住卫星,首先必须让卫星停止旋转。然而,在太空中让一个重达4吨的物体停止旋转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糟糕的是,奋进号上的燃料储备也变得紧张,没有多余的机会可以浪费了,第三次行动将是他们的最后一搏。
最后的惊险一搏为了让卫星停止自旋,宇航员们就需要徒手进行操作。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因为卫星表面布满了尖锐的棱角,一旦划破宇航服,宇航员的生命将受到威胁。
更何况,三名宇航员必须同时用力抓住卫星,以确保卫星受力均匀,慢慢停止自旋。如果配合稍有差池,卫星可能会在外力作用下失去平衡,撞向航天飞机,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1992年5月13日下午,三名宇航员索特,希布和埃克斯相继出舱,准备进行最后的冒险。三人站到了指定位置,埃克斯站在一个支架上,希布站在载荷舱的侧面,索特站在机械臂上,三人间隔120度围在卫星四周。
三人操控着“奋进号”的机械装置,缓缓向卫星靠近。19时59分,最后的惊险时刻来临了,三人同时伸出了手,以相同的力度抓住了卫星。经过一个多小时后,卫星的速度缓缓降了下来。
这时希布看准机会,一只手托着卫星,另一只手迅速将机械装置插入卫星底部,终于成功阻止了卫星的自旋。随后,机械臂将卫星缓缓送入货舱,宇航员们对卫星进行维修和保养,更换了卫星的固体燃料推进器,修复了受损的电子设备和太阳能板。
经过一夜的紧张工作,5月14日,焕然一新的卫星重新进入预定轨道,恢复了正常工作,继续为全球提供通信服务。
结尾回顾这次任务,简直像是一部太空大片,扣人心弦。宇航员们在零重力太空中,徒手抓住失控卫星,真正实现了“手可摘星辰”。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不仅拯救了这颗价值连城的卫星,也为我们展现了人类面对困难时的无畏精神。
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太空探索的征途上将会迈出更坚定的步伐。虽然前方会有更多的艰难险阻,但正是这些困难激励着我们不断进步,不断创新。将来我们一定会听到更多如同奋进号这样引人入胜的太空故事,见证更多属于全人类的辉煌成就和太空奇迹。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