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忠义为先,让曹操又爱又恨,他的“义绝”到底能有多绝?

白某观文史 2020-10-20 22:27:31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智谋过人的诸葛亮、奸诈狡猾的曹操、宽厚仁义的刘备,而笔者最青睐的是关羽这个人物形象。

“真义士也”是曹操见关羽将新袍穿在刘备所赐的旧袍之下感慨关羽对刘备的思念之情而发出的感叹(第二十五回)。而在此之前之后,曹操对关羽的“义”都不吝赞美:当荀彧认为关羽请求曹操暂时退军便于其入城见二嫂再投降一事有诈时,曹操认为“云长义士,必不失信”。

当张辽将关羽若刘备已弃世“愿从于地下”的心思告知曹操时,曹操再次感叹关羽“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当曹操“具路资相送”仍不能留住关羽时,曹操苦笑“云长天下义士,恨吾福薄,不得相留”。

曹操对关羽的“义”,赞不绝口,也借助关羽的“义”解白马之危,解华容之难。说到关羽之“义”,毛宗岗在《读三国志法》中将关羽冠以“义绝”之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唯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也”。“义”是关羽最核心的形象特点。而关羽的“义”也有多重内涵。

第一,是江湖侠义。第一回,关羽出场时,就介绍自己“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关羽杀掉仗势欺人的本处势豪,凸显了关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气概。这是维护社会正义,也是一种帮助弱者的义。

第十八回,关羽认为张辽有忠义之气,不恶言相加,也不出战;这是英雄惜英雄的侠义。第五十三回,黄忠马失前蹄,关羽不乘人之危;这是一种斗强而不凌弱的侠士义气。

第二,是忠君大义。关羽的“义”,是忠君大义。一方面是早期对大汉王朝(或曰国家)的忠义。关羽出场第一句话是:“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投军”二字可以看出关羽为国家大义而来,希望进入军队为国家贡献力量,“快”“赶”突出了关羽的急切。

桃园三结义的誓词“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表明了关羽对国家的忠心,对黎民百姓的关爱,对弱者危难者的帮助救济;这是对国家的忠,也是对人民的义。许田射猎时,当曹操遮于汉献帝之前迎受“万岁”呼声时,关羽愤而欲杀之,是关羽对大汉王朝的忠义。

另一方面是后期对刘备政治集团的忠义。关羽受命后,用心经营荆州,而荆州失守,他就像失去自己的孩子一样心痛;他请求刘封和孟达帮助,被残忍拒绝后孤军南下,想凭一己之力夺回荆州;被擒后,面对诸葛瑾(受孙权委托)劝降,关羽宁死不愿背义投吴,都足为他忠于职守、忠于刘备蜀汉政权的有力明证。

第三,是兄弟情义。桃园三结义为兄弟情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寝则同寐,恩若兄弟”。关羽对兄长的情语让人感动:“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吾必星夜而往”“吾见兄长一面,虽万死不辞”。

关羽对兄长的情义之举让人惊叹: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旧袍罩新袍,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善待赤兔马。关羽降曹之后,曹操为了收买关羽,三日小宴,五日大宴,送美女,赠黄金,封侯赐马,无微不至,但仍然没能打动关羽的心,一切都因为关羽念着兄长的情义。

第四,是个人恩义。关羽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为报曹操的恩,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助曹操解了白马之围,还上演了华容道义释曹操的经典情节。人困马乏的曹操本已做好了战败被擒的准备,但是程昱向曹操提议,应让关羽报答之前的恩情。

关羽面对生死考验:放曹操,自己就要受军法处置(已立军令状);而不放曹操,则曹操对自己的深恩难酬,自己就成了忘恩负义之人。在恩义和生命置于天平两端时,关羽舍生取义。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白某观文史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