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贝利亚下令,让日军女战俘参与人猿实验,过程残忍至极

运赛过去 2024-09-25 06:05:09

1946年,一个极为隐秘的命令在苏联高层传达。

贝利亚,这位冷酷无情的情报头目,悄然启动了一项骇人听闻的实验计划。

地点被选在遥远的西伯利亚战俘营,这里关押着数以千计的日军战俘,男性、女性皆有。

寒冷的营地、残酷的看守,早已令这些战俘身心俱疲。

然而,更为恐怖的命运正悄然逼近——这些毫不知情的日军女战俘将成为一次前所未有的生物实验的实验品。

实验背后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

伊万诺夫与跨物种实验的起源

1910年,奥匈帝国的格拉茨市迎来了一场世界动物学家大会,伊利亚·伊万诺夫作为一名享有一定声誉的科学家也受邀参与。

伊万诺夫则带着一个大胆且前所未有的想法——通过人工授精,尝试将人类与其他灵长类动物进行杂交。

伊万诺夫站上讲台,他详细描述了自己计划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将人类的精子或卵子与灵长类动物的生殖细胞结合,看看是否能够诞生一种全新的生物。

这一想法在当时的科学界完全是前所未闻的。

人类与灵长类有着生理和基因的相似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能够通过自然或人工手段繁衍后代。

一些科学家开始窃窃私语,交换着不安的目光。

有人低声质疑这个想法是否有科学依据,更多人则对这一实验的伦理问题感到担忧。

一位年长的学者忍不住站起来发问,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疑惑和反对:“伊万诺夫先生,您是否意识到,这种实验不仅在技术上几乎不可能实现,而且从伦理角度来说,这简直是不可接受的?”

伊万诺夫并没有因为质疑声而退缩。他保持冷静,耐心地解释自己的观点。

他指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进化树上有着很近的亲缘关系,因此通过人工授精技术,有可能实现跨物种繁衍。

他甚至引用了一些已有的动物杂交实验案例,试图证明自己的理论并非空想。

然而,尽管他的解释极具逻辑性,但仍然难以打消台下学者们的疑虑。

尽管他的发言有理有据,但场上的反应仍然复杂。有人点头认可他对科学探索的执着,但更多的人则沉默不语,眉头紧锁。

大会结束后,伊万诺夫的名字迅速在科学界传开,他的跨物种杂交实验构想成为了热点话题。

许多人私下讨论这名科学家的大胆设想,但真正愿意为他提供资金支持的却寥寥无几。

苏联支持下的疯狂实验

1920年代,随着苏联的建立,伊利亚·伊万诺夫的事业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原本在沙皇政府支持下,他的研究获得了一定的资金和资源,但苏联建立后,政府的政策发生了变化,沙皇时期的科学资助也随之终止。

1924年,面对苏联国内对他的冷淡态度,伊万诺夫决定前往巴黎,试图寻找国际科学界的帮助。

他来到了著名的巴斯德研究所,希望在那里能够找到新的资助者。

巴斯德研究所是当时欧洲科学研究的中心之一,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

伊万诺夫带着他的跨物种实验计划,想要说服研究所为他提供资金支持。

在巴黎的研究所里,伊万诺夫与研究所的负责人和一些资深科学家进行了多次会谈。

他详细介绍了自己过去在人工授精和动物杂交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将人类与灵长类动物杂交的实验计划。

这一计划涉及将人类的生殖细胞与猿类的精子或卵子结合,尝试创造一种新的生命形式。

研究所的负责人在听取了伊万诺夫的计划后,表达了对技术实现的疑问,并指出了其中潜在的伦理问题。

尽管如此,他们并没有彻底否定伊万诺夫的研究计划,反而允许他在法属几内亚的金迪亚黑猩猩研究站进行实验。

面对这种局面,伊万诺夫并没有气馁。巴黎的研究虽然没有带来实际的资金支持,但他看到了另一个机会。最终,他决定向苏联政府寻求帮助。

他坚信自己的跨物种实验不仅具有科学价值,也符合苏联当时推崇的创新精神。

于是,伊万诺夫返回苏联,向新成立的苏联政府递交了一份详细的实验计划书。

出人意料的是,苏联政府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当时苏联正处于推行科技现代化的浪潮中。

苏联领导层认为,这类前沿实验有可能为他们的国家在国际科学界赢得声誉。

于是,经过一番讨论,苏联政府同意为伊万诺夫的实验提供1万美元的拨款。

获得资金支持后,伊万诺夫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开始着手准备实验,首先在非洲获取了黑猩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的样本,尝试进行跨物种配种实验。

然而,实验的早期阶段并未取得显著的成果。尽管如此,伊万诺夫并未停下脚步。

1926年,他提出了一项更加激进的计划:利用雄性猿类的精子为女性授精。

伊万诺夫的这一计划在科学界再次引发了轩然大波。

即使在当时,人工授精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动物繁殖,但将这一技术应用于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之间的杂交实验,仍然是一个极具争议的领域。

许多科学家认为,人与灵长类动物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生物学鸿沟,即使通过人工手段也难以成功。

更为重要的是,伊万诺夫的计划在伦理上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尽管如此,伊万诺夫依然坚信自己的理论。

女性志愿者与实验的伦理危机

1929年底,伊万诺夫的跨物种实验进入了关键阶段,他招募到了5名女性志愿者。

这些志愿者并不知道自己即将参与的实验的真实目的,只被告知将接受人工授精,并在严格与外界隔离的条件下生活一年。

在这一年里,她们必须遵守一系列严格的规定,避免与外界接触,以确保实验的“纯粹性”。

实验刚刚开始没多久,问题便接踵而至。伊万诺夫的助手,年轻的科学家奥莱斯特·涅伊曼突然站出来,公开批评伊万诺夫的实验。

涅伊曼的公开反对使得伊万诺夫的研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

尽管伊万诺夫竭力为自己的实验辩护,坚称这是科学探索的一部分,并且有可能带来重大的生物学突破,但公众舆论的压力和科学界的反对声浪让他的研究进展变得异常艰难。

尽管面临如此大的压力,伊万诺夫依然坚持继续实验。

他坚信这项研究有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认为跨物种的探索是未来生物学研究的方向。

尽管外界的批评越来越多,伊万诺夫依然坚定不移地推进他的实验计划。

然而,实验的实际进展并不顺利。

在最初的几次人工授精尝试中,5名女性志愿者都未能成功受孕。

这一结果让伊万诺夫感到失望,但他并未放弃,而是继续寻找可能的技术改进方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依然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突破。

与此同时,伊万诺夫的健康状况也在逐渐恶化。

长时间的压力和实验的失败让他身心俱疲。到1932年2月,尽管他在苏联政治家贝利亚的帮助下恢复了公民权,但他的身体状况已不容乐观。

他的健康问题使得他再也无力继续推动这项实验。

1932年3月,伊万诺夫在准备返回莫斯科的前一天,在阿拉木图去世,终年61岁。

他带着未能实现的实验梦想离开了人世,这项备受争议的跨物种实验也随之终止。

战后的延续与日军战俘的悲剧

1946年,苏联在经历了二战的洗礼后,国内外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时,苏联内一些高层领导对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极端探索仍然保有浓厚兴趣,尤其是贝利亚,他对伊万诺夫的未竟事业仍旧抱有执念。

贝利亚决定重启“人猿杂交”实验,而这一次,实验的舞台转移到了西伯利亚的日军战俘营。

二战结束后,大量日军战俘被苏联俘虏并送往西伯利亚的战俘营。

在这些营地中,不仅囚禁了男性战俘,还包括一些日军女战俘。贝利亚的计划正是利用这些女战俘进行新的“人猿杂交”实验。

苏联科学家再次着手于这个残酷的实验,企图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让女战俘与黑猩猩的精子结合,试图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杂交生物。

实验的过程极为残忍。女战俘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迫接受人工授精。

这些实验几乎没有任何医学保障,女战俘们被置于极其恶劣的环境下进行手术和观察。

苏联的科学家们期望通过这一手段能够完成伊万诺夫未能完成的梦想,即打破物种的界限,创造一种具有人类和灵长类共同特征的生物。

然而,实验的结果却并不理想。近三分之二的女战俘在授精后未表现出任何怀孕迹象。

只有五六个人在实验后出现了疑似怀孕的迹象,给苏联科学家带来了一丝希望。

尽管怀疑这些女性可能已经怀孕,但随后一系列检查表明,这些战俘的身体内并未成功孕育胚胎。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苏联科学家们并未放弃。

他们决定采取更加激进的实验手段,进一步推进这项计划。

他们采取的新方法是将女战俘的卵巢直接移植到黑猩猩体内。

这个方法在当时可谓前所未有,几乎是对生物学和医学极限的挑战。

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绕过人类与黑猩猩生殖器官的差异,直接在黑猩猩体内培养出“杂交品”。

在这种残酷的实验过程中,终于有几只黑猩猩成功产下了被称为“杂交生物”的新生物。

然而,这些所谓的“杂交生物”远非科学家们理想中的结果。

它们不仅智力低下,无法表现出任何复杂的行为,还伴随着严重的先天性疾病。

这些生物从一出生就显示出身体虚弱,发育迟缓,甚至无法独立生存。

更糟糕的是,它们完全无法繁衍后代。

苏联科学家们原本设想,杂交生物能够繁衍,成为新的研究对象,甚至有望应用于未来的军事或工业用途,但这一切都未能实现。

这些“杂交品”最终被认定为失败品,无法满足实验的初衷。

随着这些实验的失败,苏联高层对这项研究逐渐失去了耐心和兴趣。

贝利亚本人也因政治形势的变化,在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失势并被处决。

参考资料:[1]潘玉春.动物杂交试验设计中的几个一般问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3):310-312

0 阅读:1

运赛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